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70年代后的中国大陆文坛有两个作家群极其引人瞩目,那就是右派作家群和知青作家群。它们都是中国当代政治运动的产物。右派作家群中的大部分作家在50年代就已崭露头角,文化大革命后,他们“重新拿起笔”,吟唱“归来的歌”,70年代末出版的一部作品集《重放的鲜花》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2.
王华 《兰州学刊》2009,(10):178-182
新世纪农村再次面临土地改革问题。或许此时正是我们认真评估“十七年”作家关于农村题材、关于土地集中问题的思考和现代化想象,而不应因“政”废言。因为当年“十七年”作家正是与新世纪的作家一样面临土改之后,农村土地再次集中与农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重估“十七年”作家这一方面的探索有助于新世纪作家创作中对农村土地现代化问题、农村改革问题的把握。“十七年”作家对于农村土地集中的可行性探索,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对互助组的需求;二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土地集中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革”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有三类:一是在“文革”前已创作出有影响作品而又被允许继续创作的,二是在“文革”前有习作练习或发表的;三是从未写过作品的。这样的创作队伍构成,反映了当时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与此相关,“处女作现象”和新时期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在“文革”中开始起步,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兼论传记式批评的偏颇王宇作家个性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古老而有争议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文如其人”,作品与作家人格(个性)是统一的。一种意见认为“文不如其人”,作品与作家人格(个性)并不统一。双方都能从文学史中找到充足的论据,...  相似文献   

5.
张洁和韩国作家朴婉绪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小说,共同体现了剥夺的女性主义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内,两位作家作品中体现的女性形象和女性问题,因时代不同其形态也不同。它从“恋爱(婚姻)自由的剥夺”到“主体性剥夺”,逐渐向观念性和基础性问题深化,并逐渐从“对象的差异”向“领域的差异”深化。  相似文献   

6.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正>近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于新中国"十七年"文学作了颇为深入的研究,关于十七年文学的发生、思潮流变、重要作家作品等方面的研究专著不少,但很少有人从中外文学动态关系角度论述新中国"十七年文学",更没有全面系统地梳理、研究"十七年"中外文学关系的论著。2009年9月,  相似文献   

8.
一1978年以后,全国学术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领域在扩大,研究问题在增多,研究成果累累可观。在这一喜人形势鼓舞下,“甘肃古代近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涉足这一领域的,既有甘肃省内的文史工作者,也有外省的研究人员;讨论的问题,既有大至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成就的估价、作家的创作成绩及其应有地位的确定,又有小至作家生平中应予介绍的生卒年、籍贯、行止、交往等具体问题;发表的成果,既有关于作家身世经历、作品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在1957年以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中,曾经广泛地使用和流行过“人民性”这一术语。许多古典文学研究者对于《诗经》、《楚辞》、杜诗、白(居易)诗、关汉卿的戏剧、《西厢记》、《水浒》、《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等作品,几乎是一致肯定了它们的“人民性”。而古典文学作家作品一  相似文献   

10.
程伟 《阴山学刊》2009,22(2):23-26
《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所采用的不同叙事方式体现了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从集体化叙事到个人化叙事的转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文本结构的安排、“家”意象的讲述来看这一变迁,可以窥见“十七年”到“新时期”对于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讲述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进入本文视野的,是一位值得海峡两岸共同研究的中国现代作家。从与鲁迅友好交往到分道扬镳,从语丝社一员到论语派干将,从走出福建活跃大陆到侨居美国定居台湾,林语堂的变易沉浮,包含着许多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东西。虽然他自居于右翼作家之列,虽然他自诩“两脚踏东西文化”,虽然他自云“我的雄心是要我写的小说都可以传世”,但我们对其作品的评判却不能满足于依据作家的表白得出结论,结论必须建立于客观分析和科学审视的基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解放区文学经验建立文学审美态度的同一性 ,从而赋予全社会一种新的文学眼光和审美情趣。这时期文学批评的聚焦点在于文学的政治目的、政治功利及其相应的作家创作中的合法性。这种一体化批评格局主要是通过批判文学创作中的“个人主义” ,并通过作家的自我否定和创作上的“反精英”倾向而完成的。确信人的力量可以主宰全部历史发展 ,并以此督促文学不断创造出作为无产阶级文化代表的完美的“新人”形象 ,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傲慢与偏见。在此意义上 ,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研究 ,指向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左”倾文艺思潮和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检讨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创作虽是以乡村生活为主导题材,却因承载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而呈现出非乡土化的特征,暴露了乡土文学写作的窘境。从《三里湾》到《创业史》再到《山乡巨变》、《艳阳天》,“十七年”乡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走向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疏离,甚至都不能够客观地描写合作化时期中国农村真实的社会环境,不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民在这场运动中的遭遇。  相似文献   

14.
肇始于新中国成立的十七年文学对女性文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相对独异的时期,它一方面担负着某种“无性化”的指责,另一方面则以众多的革命女性形象塑造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传统,使一种“新社会意识”真正走向广大农村。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在“革命”文化的背景上来考察“五四”启蒙主义与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启蒙的关系,因为当革命话语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启蒙信念时,反而使性别问题更见突出。一女性成为革命作家的叙述中心并不是从十七年文学开始的,它在40年代的战争文学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表露。钱理群在《“流亡者文学”的心理指归…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段独特的存在,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怎样言说叙述这一段文学的发生以及存在的情况,必然与其相关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文艺评论思想相关.从1949年到1966年,这17年间的中国文学,在其后接近50年的历程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声音,“十七年文学”被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的语境中重新建构.这也说明了特定时期内文艺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甚至其他各种评论性因素对文学作品不同阐释所起到的影响制约作用.“十七年文学”在接近50年历程中出现的多次“重构”,充分表明了对“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就导致了“十七年文学”在文学史的叙述之中就仍旧还处于再次“重构”的可能之中.  相似文献   

16.
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西作家,写了很多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有人称之为山药蛋派。其实被称为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也并非一种风格。既有它们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最近,重读了收集在《宋老大进城》这一集子里的小说,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宋老大进城》(一九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西戎同志的短篇小说选集。其中所收的二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两篇以外,都是五三年到六三年间写出的作品。从一九五三到一九六三年,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大事。这部小说集概括地描写了一些大事在农村的反映,表现了农民所走过的曲曲折折的道  相似文献   

17.
董小玉 《社会科学》2004,(7):103-109
“新生代”的作家看到了物质利益是人性和道德价值同构的根本基础 ,但未看到精神利益是人性价值同构的目标。金钱、物质、性等的欲望充斥“新生代”的文本。“新生代”的小说创作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的陷阱 ,提升作品的精神品格呢 ?本文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 ,“新生代”作家应当开阔视野 ,扩展想象力 ;第二 ,“新生代”作家对现实应当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批判眼光 ;第三 ,“新生代”作品应当具有深刻有力的思想意识 ;第四 ,“新生代”作品应当重建一种与时俱进的、符合人性健全发展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8.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三里湾》(以下简称“湾”,赵树理)、《创业史》(以下简称‘吱”,柳青)、《山乡巨变》(以下简称“变”,周立波)是“文革”前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三部作品叙述的都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但在三位作家笔下,同一类题材的故事却是三种不同的讲法,各自的叙述,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个性倾向,既决定了各自作品的叙事形态,体现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足以代表中国当代作家基本的叙事策略与叙事追求,从中我们可以把握住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叙事范式。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妨简单明确一下“湾”、…  相似文献   

19.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20.
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评论古代作家作品,是我们在原则上似乎并无不同意见,而在具体理解和实际工作中往往还不能很好处理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毛主席教导说:“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作家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为我们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提供了科学、正确的标准。但是,怎样具体理解“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呢?怎样根据这个标准,去分析评价象杜甫这样写了许多“政治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