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儿童文学对生活、时代作审美反映和艺术概括,不外乎采取这样三种形式:生活本身的形式,抒情形式和假定形式。这同成人文学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儿童文学采取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悲剧与荒诞的不同审美涵义,认为悲剧和荒诞在价值论、审美感受和艺术创作规则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美学特征.悲剧和荒诞是人与世界的悲剧性和荒诞性生存方式的不同态度和方法的审美表述,它们之间的审美差异也有着文化、哲学上的背景.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的美学范畴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荒诞.荒诞审美范畴在自身的逻辑演变和历史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逐渐成形,并经由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到文艺思潮最后上升为审美范畴.荒诞的审美范畴有自身独特审美品格特性,一方面非理性的内容,表现出的以恶心、孤独、焦虑为核心的现代情感构成了其内在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其以反形式、反美学、反艺术的现代审美特性丰富了荒诞范畴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派文学在微型小说中的典型运用之一便是荒诞手法,荒诞作为美学上的一个范畴,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审美功能、反常的审美形态、离奇的审美构成从理论的高度把握和反映人类的社会状况。只要运用得当,能起到抨击、讽喻不合理现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作为美学范畴的“丑”和“荒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丑"和"荒诞"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文章分别描述了其上升为西方现代美学核心范畴的过程,分析了丑和荒诞的内涵、特征以及审美意义,揭示了丑和荒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6.
荒诞,是西方美学的主要范畴,对于其审美价值的探析举足轻重.荒诞叙事从其叙事话语、叙事形象和叙事逻辑三个方面都显示了它的“陌生化”审美所在.荒诞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借此能够让人们真正理解荒诞,最终能够摆脱荒诞,远离荒诞,直至消灭荒诞.  相似文献   

7.
由仿效吸纳西方荒诞戏剧而产生的中国荒诞戏剧从一开始就烙上了误读的印记,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移位:哲学立意上的移位、美学判断上的移位和审美形态上的移位。误读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误读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然是消极的而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艺术以荒诞为追求的理想,荒诞的审美模式规范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同荒诞一样,以裂变的极端和主体的衰落所引起的错乱、混乱、颠倒为根本特征。本文以《五号屠场》为例,来说明后现代主义与崇高、丑、荒诞这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内在联系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和内涵,从而把小说的荒诞本质和后现代主义的形式结合起来,使小说的内容和写作特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与荒唐、荒谬不同,荒诞不仅是一种叙事、虚构方式,还是一个审美范畴。正是这一根本属性使荒诞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创作中成为与写实、浪漫、象征等齐头并进、互渗互补的基本创作美学类型之一。荒诞的主要艺术形态一为于写实性的荒唐里有所隐含,二为在极致化的浪漫中生成意蕴,三为与象征主义结缘而使书写更趋向哲理化;1990年代后在中国,又出现了以文学经典的重构来承载题旨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具有现代意义的荒诞形象大量出现在 2 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 ,既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也是由荒诞形象本身特有的审美价值决定的。本文主要以“陌生化”的审美手段、反常合道的审美精神、多层次的审美意蕴、悲喜交溶的审美境界等 4个方面来探讨荒诞形象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人物形象塑造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形象塑造不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儿童文学特殊的文类属性及其基本功能决定其人物形象是召唤并引领儿童读者展开审美体验的关键精神力量,大量经典儿童文学呈现出这样的文学规律。总结我国百年儿童文学人物形象的变迁及发展发现,形象塑造的美学症结依然在于解决成人社会观念中的“儿童本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派文学可以称为广义的荒诞派文学,荒诞性在作品中往往具体化为生活意义的虚无、和谐关系的丧失、人的异化等等主题,从而使荒诞派文学中的审美意象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主要是指在儿童作品文本中体现出的、通过人物游戏所传递的一种符合儿童心理需求和审美旨趣,并实现儿童内心愿望的精神。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幻想精神""愉悦精神"和"自由精神"。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具有快乐性、幻想性和自由性的三性特征"。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作品的主要呈现形式为:通过"顽童""小大人""、反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凸显游戏精神;通过故事情节蕴涵的笨拙与聪明、嬉笑与吵闹、虚拟与真实凸显游戏精神;通过语言夸张凸显荒诞美、语言颠倒凸显逆向思维、语言突转凸显惊奇,从而凸显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编创的意义在于: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属性和内涵所在,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发展需要延续游戏精神。因此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作品编创的重要依据和准则。  相似文献   

14.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因以"童年"作为审美发生的艺术视角与艺术表现对象,儿童文学产生了有别于成人文学的主体间性品格.本文从"童年原生性的间性趋向"、"儿童文学活动就是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以及"经典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理论假设.在主体间性作为新近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学术问题的背景下,本文将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其方法论意义,以期对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基础,是文学风格成熟的根本标志。作家的个性气质和作品风格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有着不同个性气质的作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题材,显示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儿童永恒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状态心理的直接显现。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要想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认可,就应该把“游戏精神”放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上来。  相似文献   

17.
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作品在赞美、歌颂人间真善美的美学追求上取得突出成绩,很多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学风格。作品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注重审美意象的创设,善于营造唯美的意境,展现了语言的极大魅力,唯美动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作家对于现代性理解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上的分歧,直接影响了30年代文学场域与文学格局的形成。由于作家的立场、性格和审美观念的差异,在文学中表现出三种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方式和实践方向:一、认为“现代”存在于未来,预设某个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在激烈的革命诉求下否定当下生活;二、认为“现代”就是当下,着力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在对现实生存的欣赏与把玩中展现“现代”;三、将目光向后看,尝试从地域风俗和久远的道德理念中寻找别样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学生阅读心理、学语文的根本任务、语言文字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教育应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文学教育要克服“坐实”理解等积弊 ,须认识到文学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和文学言语模糊性多义性特点 ,重视感悟和涵泳等方法 ,从而有效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20.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