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艺谋的电影文本谱系,显现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倚重。张艺谋电影的文学化想象,从相反相成的双重视域内展开:一方面,当代小说在内涵、风格和文化品格上为张艺谋电影创作奠定了根基;另一方面,影像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的张艺谋,又以视听造型和大众文化范式为基准对文学原著实施了种种叛逆化话语转换。于张艺谋而言,以文学作为银幕奇观建构的支点业已成为固化的创作模式。张艺谋新世纪执导的系列商业武侠巨制,其得失与毁誉,同样寓示着文学对于当下中国电影创作者难以驱遣的"蛊惑"。  相似文献   

2.
孙英春 《浙江学刊》2006,24(5):65-72
全球化推进的过程造就了美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霸主地位,导致了东西方文化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加剧,造成了文化"同质化"的现象或趋势.置身于不断深化的全球相互影响、竞争的环境中,本文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视域来审视美国大众文化在文化"同质化"过程中发生的影响,指出文化"同质化"观点的消极和偏颇之处,认为全球化的进路并不是一条单行道,美国大众文化强大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它是惟一的主角,而是促进后发展国家积极学习美国大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参照其他后发展国家成功的实践,中国应视冲击为机遇,正确理解大众文化的传播规律,制定积极的大众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王晓德 《日本学刊》2007,23(3):105-117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社会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二战之后更为显而易见。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日本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给日本传统文化的延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考验。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传统的日本,并没有被“美国化”,相反在保留本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从美国大众文化传播中吸取了很多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成分或观念以及形成现代消费社会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费斯克以研究大众文化而著称.传统批评家往往因大众文本具有浅白、过度、煽情等特征,就对之加以贬斥和藐视.费斯克对大众文本的分析,反传统批评家之道而行之,即从后者所"忽略"或"诟病"的东西出发,重新评估文本中那些被"斥责的"、被视为"粗俗"东西的价值,并发现"文本中吸引大众认可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正是基于这种研究思路,费斯克对大众文本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从而反转了传统批评家的负面评价.费斯克关于大众文本"过度与浅白"特性分析,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1):132-142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语境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文艺日趋娱乐化,新型大众文化及其全新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令既有的文学经典化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已死"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三十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创作中,采取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结合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坚持个性化发展,既为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学经典化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合理的诠释,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蔡登秋 《学术交流》2003,(3):124-126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大众文化”与其结伴而生。由于大众文化本身具有消费性和休闲性的特性 ,并在满足大众阅读口味的同时 ,也带上一定的欺骗性和操纵性特征。当今 ,部分作者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走上为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创作道路。在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文学创作有滑向迎合市场需求危险的可能。这种流行性的“大众文化”将在文学的健康发展的历程中设下陷阱。  相似文献   

7.
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必须从大众文化赖以发展和繁荣的大众媒介入手.大众传媒作为人们的交往工具,与人的关系呈现出两重性,一方面它丰富了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它有以真假难辨的信息爆炸让人们在这个世界面前无所适从.切实地使大众传媒真正成为人们肢体的延伸,使大众文化为人们文化生活服务,其关键在于增强"亲身体验"文化的力量,使人们能够以"亲身体验"文化来中介大众文化,通过"亲身体验"文化来化解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不能望文生义,只有在社会系统这一大的背景下才能正确地理解"大众文化"。今天的人类文化整体上面临"更新换代",文化研究要取得重大进展必须从文化变迁的高度,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现实,遵循辩证的原则,扎实有效地推进,这是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的借鉴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的本质、作用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立华 《学术交流》2005,(6):133-136
中国与西方大众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根本不同,决定了我们有必要根据中国国情对大众文化进行探讨。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中国的大众文化不仅具有受众的大众性,而且是一种通俗文化、实用文化。大众文化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为: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使大众文化建设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古月 《日本学刊》2007,(5):139-14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同院亚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日韩三国大众文化相互交流与影响"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7月2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话语体系中,"欲"由于其本能欲望的指向而受到种种压制,无法在美学领域取得自身的话语权.但从明中叶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心学的解体以及西方文化哲学的渐入,"欲",范畴及其所代表的自然人性开始被重新认识,在美学领域它不仅在理论层面被视为文艺的本体,而且也在文艺实践中得到有效实践."欲"范畴在我国美学话语中经历了从初步确立到中期徘徊再到自由嬉戏的三大历史阶段,并表现出进步性、曲折性和不彻底性等三个特征.在大众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深入探讨"欲"范畴的美学内涵和价值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丁三青  王希鹏 《社科纵横》2008,23(3):134-136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大众文化的兴起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既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社会心理是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契合源,因此.把握两者的共同点,实现意识形态的"外适应、内和谐",促进大众文化的"外引导、内兼容",并最终实现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和谐互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益蔓延的"污"文化,人们的意见莫衷一是.它是对立于官方文化的民间文化狂欢?还是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堕落?由这两种声音延伸出大为欣赏并听之任之,抑或是惊恐不已而力主管制的差异姿态.然从景观批判维度而言,市场机制及媒介宣扬潜移默化中塑形的身体景观引动了欲望阀门的松懈与下调,乃是"污"文化的总污头,网民在私人媒体中自发的污词创造与传播则成为推波助澜的重要浊支.鉴于源头的媚俗及支流的浅薄,推行去"污"文化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较为'常用的翻译方法,它们以翻译的主体和对象为边界,前者要求"接近读者",后者要求"靠近作者".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大众文化日益趋同,而文化本土化又使得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继续存在.因此,归化与异化具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在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文本翻译中,应以归化为主;而在以文化传播为目标的文本翻译中,应以异化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文化对可视性的热情相比,中国古典诗学更加注重"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辩证构成.同时西方文学以叙事为主,倾向于一种时问化的模式,而以意象为核心的中国文学则具有空间化的倾向.正因为这种空间化艺术能够通过"象",沟通形而上与形而下、有限与无限、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因此构成一种"视觉的辩证法".而视觉的辩证法是始终如一的对"不可见"的意识,或者与"可见"的相比,那"不可见"的才是更本源的,因为"可见"总是从"不可见"那儿获得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王晓德 《求是学刊》2008,35(3):121-128
加拿大与美国接壤,在各个方面与美国联系密切.文化上也不例外."美国化"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更为突出.其实,美国大众文化在加拿大的广泛传播给加拿大文化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但并没有改变加拿大与美国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的特性,甚至在客观上使加拿大的文化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拿大还是加拿大,既不会在文化上失去本来的特性,也不会渐渐被动地融合进美国这一"强势"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7.
孙伟成 《社科纵横》2009,24(2):131-132,134
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意识形态意义和塑造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大众文化的含义、基本功能人手。深刻地审视了大众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大众文化层面上提出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试析大众文化的特点、负面效应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 《唐都学刊》2001,17(4):103-105
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流动性、普及性与承载性等特点,它的兴起与传播已带来了较大的负面效应,造成了忽视文化的社会效益,排挤高雅文化,冲击占主流地位的文化,模塑大众,使大众文化品位逐步走向低俗化和单调化。对大众文化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在坚持文化的领导权的前提下,大力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使大众文化朝着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王宇雄 《社科纵横》2007,22(12):164-165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通过贯彻人本化理念、热心化理念、平等化理念和合群化理念,可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真正解决学生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适应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哲学沉思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有限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语境还是从其现实指向上,都与海德格尔"烦"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将马克思海德格尔化的倾向,这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时需要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