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分为二”原是中国的一句古语,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最早是宋代哲学家邵雍提出来的。后来,朱熹承袭了他的思想。朱熹在《易传·系辞》中说:“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邵雍、朱熹的这一思想与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的事物无限可分割的思想是同出一辙的。惠施提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他们都是讲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即无限可分割的,此处具有一定的朴素辩证法因素。然而,从根本上说,他们的这些思想是形而上学的。这是因为,他们所讲的“一分为二”,只是事物的纯量的直线分割,不懂…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同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到昆明市某区民政科来。一进门,老人就嚷开了:“为什么别人办理结婚登记在街道办事处就行了,我们却要到区上来!”民政科的王同志闻声一楞,但马上就明白了,因为街道办事处几次来电话,说有一对老夫少妻要登记结婚,连办事处主任给他们做工作都不行。所以王同志马上就说:“因为你们年龄相差三十七岁,为了对你们负责,对你们的子女负责,所以请你们来区上……”没等王同志说完,女方就插话了:“年龄悬殊,我们早考虑过了,我爱他,那怕他一百岁,又怎么样?今天和他结婚,明天他死了,我也心甘情愿!”“坐嘛!坐嘛!”王同志边说边搬椅子,对方平静了一点,于是谈话开始了:女方是在某县医院工作,男的是位一月两百多元的工资的知识分子。1980年他们认识后,女的才离婚。男方有子女五人,大的已五十多岁,小的都三十几岁了。王同志又打电话询问男方所在单位,答复是他们人事处虽为此开过几次会,对老人做了不少劝阻工作,但他的态度坚决,只好开结婚证明给他。王同志建议他们向女方所在单位了解女方情况,并希望他们配合区上,继续做工作。  相似文献   

3.
6年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吴志强几乎天天如此,没有休息,没有假期,连最起码的准时吃饭的时间往往都不能保证,他说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忙碌但不抱怨,“在这座城市里,终究会有一些人在凌晨3点入睡,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想一想那些在世博会工地上流汗的工人,每个人都在为世博做贡献,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而已。”他总是这样谦虚地说,马不停蹄地喜悦着。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群“豆腐块”专业户,有人把他们称为校园“写手”。笔者走访了几所大学里的许多小有名气的“写手”,在“你为什么写稿”这个问题上,他们几乎众Q一词:为毕业后找工作增加碎码。他们说,现在各种花花绿绿的证书在大学生中已很普及,找工作时已没什么竞争力,对毕业生尤其是文科毕业生而言,有公开发表的作品,这才是最好的“证书”C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94组毕业生朱继东,大学期间笔耕不辍,努力有加,在全国、省、市级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达300余篇。其中的一篇纪实性文章《圣洁的童心》被多家杂志转载,并被拍…  相似文献   

5.
风马牛相及     
有人一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就奇怪了,俗话说“风马牛不相及”,这个题目是不是漏字了?非也!世界上是有不少“风马牛相及”的人,吹“牛”、拍“马”、见“风”转舵是也! 上面那篇小说(小小说)中描写的评论家就是这样,他对文艺作品没有自己的看法,一概以部长的看法为转移。他开始说某部作品是“好的”,部长摇头,他就修正观点;部长再摇头,他再修正……一直修正到说这是一部“坏小说”,部长再摇头,他又修正了……。怎么说好不行,说坏也不行,闹了半天,原来部长摇头只是因为感到衣领不舒服。  相似文献   

6.
出于职业关系,在泛泛地阅读了其它所有文章的同时,精读了《未长成的世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社会》1985年第1期)一文。这是一篇很不错的调查报告,但有几个问题似乎值得提出来讨论一下:一、调查报告中,作者没有明确说明他们是根据什么原则来抽选调查样本的。但从作者列出的被作为调查对象的学校来看,我以为作者的抽样是“随意”的而不是“随机”的,因此被调查者基本上都是全国第一流的  相似文献   

7.
珮莙 《东西南北》2012,(22):52-53
几年前,一立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买下了俄罗斯奥斯坦尼诺村庄外的一大片农场,他高兴地把这片不毛之地命名为“金土地”,因为这里是种植玉米、大豆和蔬菜的好地方。美国《纽约时报》9月10日一篇名为《俄罗斯的土地,中国的农夫》文章,正是讲述了几十万中国农民过着候鸟般的生活,在俄罗斯“金土地”上的“种地淘金梦”。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一篇杂文里说过,小病是一件幸运的事,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在床上,享上一阵子清福。并且因为病小,所以无危及健康之虞。这是终生日夜忙碌的革命家打趣的话,其实他是何尝愿意片刻放下手中那支“金不换”的战笔的呵!不过,人因为生病而可以“心安理得”它几天,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看来这里面有一点规律,而且有一些人对此规律已相当娴熟。谓予不信,请看一看周围吧。在企事业单位里,有所谓“混病假者”。他们三日两头缠着医务室大夫,为的是被诊断成必须休息的病号。而一旦他们成为这种“病号”后,便可以心安理得地不上班,不参加学习,对许多事都不加过问了。在有些负有一定职责的工作人员中,有一种无病呻吟、小病大养者。在工作上出现了麻烦,人们追究与他有关的某一事故等诸如此类的事发生的时候,就搬出“近来我身体  相似文献   

9.
张君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他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都要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张君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可是,万万没想到,不到两个月,他就和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们吃吃喝喝,张君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份,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着:“这后生,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相似文献   

10.
谈农民的不平等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以前,梁漱溟先生逝世了,大家赞扬他“高风亮节,宁折不弯”。人们都记得他在五十年代初期为农民说话,受到毛泽东的痛斥,但是他观点未变。以下发表的也是一篇为农民说话的文章,我们认为它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于是犹豫了,原因之一是怕做“小梁漱溟”,故而收到此稿虽久,却迟迟未用。但是在党的十三大春风吹拂下,还是大胆将它发表了。此文只是揭露一些问题,不是给党的农村工作作全面的评价。这几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农村的问题也应该有目共睹。有目共睹,才便于认清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比潘·钱德拉在一篇题为《殖民主义、殖民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以及殖民地国家》的文章中,结合印度的历史概括地论述了他对于有关殖民主义的理论和观点。首先,他认为殖民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与工业资本主义同时产生、发展的一种近代历史上的新现象。因此,殖民地一开始便具有二重性:“近代化”和“低水平的发展”。殖民主义不单纯是政治控制和殖民政策的问题,也不只是一种结构——殖民地国家,它是殖民地在经济和社会上,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世界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完整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荀子是战国未期的儒家大师,二人都是先秦的大教育家,他们都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学习的重要。《论语》压卷第一篇是“学而”,《荀子》开宗明义第一篇是“劝学”。“学而篇”第一句便要人“学而时习之”,“劝学”头一句就教人“学不可以已”,二书开卷都先论学习。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一次下乡,去农户家走访。男主人见了我,用他那有点沙哑的嗓音唱开了《东方红》。好长时间没听人唱这支歌了,觉得挺新鲜,就听得格外仔细。他唱罢了“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没料想紧接下来唱的是“政策好——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他妻子见了我,忙把他往屋里拉,责备他说:“你东扯葫芦西扯瓢,唱的啥呀!”男的赌气地说:“我就是要唱给他们听听!”的确,我们是应该好好听听,而且还应该好好想想。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了。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事实上也没有变。目睹这一铁的事实,有人前几年不相信、现在仍然不相信党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不会变,还在唱“政策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甚至一有风吹草动,其中一些人就惶  相似文献   

14.
解困扶贫在当今社会已蔚成态势。但也应看到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已有跑板走调.步入误区的症像发生.不逢佳节不思贫。这几年我们少数干部丢掉了我党一贯倡导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己的房子越住越宽敞,车子越坐越高档,报告越讲越堂皇,就是抽不出时间常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即使下去了,也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只是逢年过节才忽然“发现什么”,又是捐钱送物,又是走访慰问,很是轰轰烈烈。群众对这种“官祥文章”非常反感,他们希望有人真心实意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募捐变成强摊派。解困扶贫少不了募捐,不少…  相似文献   

15.
在2011年春天之前,邓飞还觉得自己是一个调查记者,是一个负责批评与质疑的人。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角色就已经转变为民间公益的组织者,是几大公益行动——“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病医保”、“让候鸟飞”的“带头大哥”,他利用微博的力量,让各种人、财、物的资源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一股强大的民间公益力量。  相似文献   

16.
本来我想写一篇不同类型的文章,一篇带有哲学色彩的文章:变成同性恋者的“存在”。把自己变成任何一种类型的人的预期,即使是为了挣钱,也总是使我感到某种程度的焦虑。因为“变成”同性恋者,“变成”女同性恋者,似乎不仅仅是变成我已经是的什么人或什么东西的一个强制性的命令。即使告诉我,这些性质仅仅是我的“一部分”,也丝毫不能平息我的焦虑。以一个女同性恋者的身份来写作或说话,似乎只是“我”的似是而非的形象,使我感到既非真,亦非假。  相似文献   

17.
艺文末品 政事先务——关于《文心雕龙·书记》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理论巨著,刘勰通过对齐、梁以前众多作家与作品的分析,全面而深入地讨论了文学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关于文体方面的论述,占了将近一半篇幅。从《明诗》第六到《书记》第廿五,二十篇中研究了几十种文体,无论从品目的数量,分类的详尽,涉及的范围都远远超过了《昭明文选》所列入的体裁以及他们以前所有讨论文体的论著,历来研究《龙学》的学者对此都作了积极的评价。刘勰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时间的跨度大,内容相当多样。他在批评一些人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研究文体时遵循的原则,这就是《序志》篇所说  相似文献   

18.
如今的孩子哪一个不是爸爸的宝贝、妈妈的心肝,一个个赛过幸福欢乐的“小天使”。然而,有这么一些“天使”,在他们的生活中辛酸多于幸福,眼泪多于欢乐。这一切并非是他们自己的过失,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扯断了红丝线,家庭一解体,爱的激情就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19.
潘昌龙 《日本学刊》2001,(4):112-123
一1 8 74年 1月 (明治七年 ) ,福泽谕吉在《明六杂志》第 2号上发表《学者职分论》一文 ,同期还发表了加藤弘之、津田真道、西周和森有礼的同一内容的文章。从行文意思来看 ,明显是福泽的观点在前 ,而其他人则是针对福泽的文章来反驳的。看起来 ,这一题目在“明六社”内已先有讨论 ,付诸文字只是公开化而已。福泽的文章是收入《劝学篇》中的一篇 ,是有体系、有系统的论述 ,其他人当然也不是仓促应战。这场文字之争 ,其意义绝非几个文人在争辩一个学术问题 ,它事关日本维新事业的大局。这场“论争”为后人观察和研判日本的启蒙思想或思想的近…  相似文献   

20.
一、肯定的赞赏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心理专家到一所学校去做调研,校长请他帮忙鉴别学校里智力超常的学生。专家愉快地答应了,他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就把一群学生叫到办公室,声称他们的智力非同一般。被点到的学生眼前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回到家高兴地对父母说:“心理学家说我是神童呢!”孩子的父母也惊喜异常,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是天才。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也对他们刮目相看。于是,这些学生在家长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羡慕下迅速的成长。一年之后,他们果真显示出超人的才华。这时,专家再次访问学校,校长很敬佩地问“您怎么会有这么准确的眼光呢?”专家笑了笑对校长说,“我只是随便指指而已,其实他们跟其他学生并没有什么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