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略特《荒原》诗中的复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通常认为,《荒原》一诗中,死亡意识占主导地位,这不符合诗人的真正意图。在诗人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孕育着新生和复活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曼斯菲尔德的《逃跑》是一篇被国内外评论家所忽略的作品。这部反映婚姻家庭生活主题的作品看似情节简单,却蕴藏着深刻内涵。其句法结构方面的重构现象、意象符号呈现的双重含义、小说结尾处主人公的顿悟和矛盾心理,无不影射着作品的矛盾主题,值得我们阐释和品味。  相似文献   

3.
在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长篇小说创作中,萧乾的《梦之谷》和王西彦的《神的失落》所隐含的问题远非目前研究所呈现得如此简单,它们共同涉及了中国现代知识者自我身份认同、个性解放过程中两性同盟与分歧等复杂问题的叙述.它们共同彰显的是在中国传统经济伦理与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目标的双重压力下,另一种“被压抑的现代性”——个人现代性诉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达与书写的艰难.两个文本的存在确证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始终是一个“新旧杂陈、多声复义”的存在,对此类文本的新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突破现有文学史叙述框架,呈现一个更为真实丰富的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4.
《十九号房》是当代英国作家朵丽丝.莱辛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中产阶级女性在寻找自我的精神追求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误区以及最终的失败。本文简要介绍了故事的梗概,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故事女主人公孜孜以求的正是她已经拥有的,她在自我的寻找中失落了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对《单向度的人》一书中的革命理论进行再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马尔库塞相关思想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当代发展的思考。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异化使得发达工业社会呈现出单向度的特征,因此革命有其必要性。而革命的可能性则在于对现存单向度社会的超越性筹划,具体为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艺术和寻找新的历史主体。将马尔库塞的革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进行对比,可发现前者在对“现实的人”的关注和对异化理论的吸收上是对后者的继承,而在革命条件的认识与革命道路的设计上则对后者进行了重构。这一重构既在现实意识与对感性的强调上有所成功,但也存在概念曲解和乌托邦色彩的不足,对其加以反思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中明确表达了基督教婚姻伦理观。他通过聂赫留朵夫向玛丝洛娃求婚的过程,通过俄罗斯上流社会婚姻关系的混乱和下层劳动者在婚姻关系中的真诚、奉献和爱的情感,表现了基督教的婚姻伦理突出体现的是奉献、自我牺牲和爱上帝。它作为基督教道德伦理的具体体现,对人性的提升、社会的和谐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复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不言而喻的,学者们在研究这一作品时,几乎都是从社会学的观点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揭示其本质。但如果我们从浪漫主义的艺术视角对《复活》进行解读与观照,可以发现其中亦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强烈的主观性和浓厚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红柯的西部小说抒写了壮美雄阔的荒山大漠、草原湖泊,热情讴歌了大西北的激情、血性和力量,表现了作者对西部英雄的想象和重塑。《复活的玛纳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方面都显示了作家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诗歌必须通过隐喻性的意象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而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语际转换时意象隐喻意义的失落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对其进行隐喻重构时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创造性,采用补偿法以期将意象隐喻意义的亏损减至最小。  相似文献   

10.
《故事新编·起死》篇从创作来源上看,实际上是鲁迅先生对古代"庄子与骷髅"母题的重构,又揉合了现代风格改编而成的。《故事新编》中"庄子叹骷髅"情节框架则主要来源于清代小说《续金瓶梅》,骷髅复活、恩将仇报情节是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鲁迅《故事新编·起死》不仅有着多重隐喻的故事内涵,而且增加了荒诞的情节与人物,成为"庄子叹骷髅"故事母题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1.
《复活》虽一向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但与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相比,却出现了新的关学特征,即新伪古典主义创作倾向。出现这种倾向一方面与托尔斯泰面对20世纪现实主义危机来临时所采取应对措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美学取向趋于保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2.
对黄钟、律本、度母及十二平均律的释解,诠释了朱载堉新法密率与《河图》、《洛书》的内在关系。《河图》内函方而圆其外之图解,详细标出了十二律之数据长度,并对《洛书》九数与十二律相配之法作了通俗的释解,文中引《周礼·大司乐》及《明实录》为证,将《洛书》九数、十二律吕、十二支辰、六代乐舞相配及祭祀应用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后殖民视角出发,通过细读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的《痕迹》,探讨美国印第安人生存模式的变化和重构,揭露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唤起人们对当今美国印第安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如何保存和发展印第安传统文化的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痕迹》这部小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印第安文化应与其他文化积极交流,善于从其他文化中吸收有利于本族文化发展的积极成分,从而使美国印第安人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名作《人妖之母》在艺术上的“得”与“失”。《人妖之母》之“得”在于其选材、人物形象、风格方面的成功;而其“失”则在主题的分裂,即“金钱的恶果”与“虚荣的恶果”两个主题的出现破坏了作品的整一性,也有悖于短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这是莫泊桑以创作中的“败笔”为我们提供的教益。  相似文献   

15.
这一户人家只有两个人了。是丈夫也是父亲的男人一年前病死了。  相似文献   

16.
神话—原型理论认为大母神是一切母亲形象的来源,这里的母亲具有本位和隐喻双重意义。《拯救溺水鱼》有丰富的大母神意象,其中幽灵之旅和探险之旅两条情节主线都融会于寻找母亲的主题。一方面,谭恩美通过血、乌罗伯洛斯、月亮等表征母亲的原型意象刻画叙述者寻找母亲的历程;另一方面,母亲也象征着华裔的精神家园,通过解读子宫洞、无名之地的原型意象,能体会出精神家园对华裔的意义,理解异质文化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18.
《单向度的人》除了表现出对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尖锐的外在批判外,更重要的乃是其所展现出的内在批判。这一内在批判反映在马尔库塞的现象学方法之三个层面的运用上,一是对批判之元方法意义上的批判,二是对高度发达工业社会所采纳的"在世—存在"之观察视角,三是对技术控制的现象学还原。这种现象学方法的分析有助于理解马尔库塞"批判"哲学的意义及其对"此在"本身的揭示。  相似文献   

19.
在表现“过去寓于现在”的后现代历史观中,文论家们提出了幽灵说.幽灵的游荡消解了时间的共时化,模拗了过去与现在的界线,从而创造了一个亦此亦彼的空间.借助幽灵的这种隐喻力量以及解构二元化的可能,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别名格雷斯》中构建了一个介乎虚构与真实间的小说空间,通过探究女性个体及群体作为幽灵他者的地位,再现了那些曾被压抑、遗忘的个人历史和群体记忆.通过将幽灵个体与女性叙事相结合,阿特伍德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使历史一统化叙事让位于多重的历史建构,形成女性视角下的历史重构.  相似文献   

20.
立足《战斗的青春》五个版本的精细对勘,结合语义分析和修辞考察,阐释小说正、反面人物主要代表许凤—胡文玉(从区委书记到叛徒)的角色关系和角色位移,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爱叙事:[-性 +爱]→[-性 -爱]→[-性 +恨]的修辞改写。反向追问版本变动“改了什么/如何改/为什么这样改”,管窥版本修改方式和主体在场方式互为表里的文学现场,希望为广义修辞学视域中的版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