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不懈探索,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原则,包括对中国社会建设模式的初步认识,进行社会建设的方针、条件及目标的确定等.这些思想原则奠定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基础,这些思想原则历经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检验,至今依然具有现实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设的概念在我国很晚才被提出来,这意味着社会被重新发现和理解.明确社会在哪里,这是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伴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社会问题和矛盾大量涌现,这为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理解思路.社会建设何以可能,不仅要以公平为原则,建立广覆盖、适度保障、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络,更应当重建以家庭、职业、社区为单位,形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设定的发展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公正的缺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文从社会公正缺失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列举相应的措施,论述如何坚持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探索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社会工程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模式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完成了社会工程的目标设计问题;通过社会改革的路径选择、方法设计和操作逻辑等实践探索,回答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及完成了社会工程的过程设计问题。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设计和过程设计构成了邓小平社会工程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50到60年代,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管理思想运用于我国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分析了我国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总结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主要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不要四面出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等。这些观点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已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在探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上,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社会与国家”二元对立范式对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建设影响重大.南共将该范式不加批判地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加速了南共合法性基础的减弱以及南共与南联盟的分化,并最终断送了自治社会主义.历史说明,严格界分“社会与国家”的视角有助于分析某些政治学、社会学问题,却绝不能成为国家整体设计的指导性的思维框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社会与国家两者间的平衡,理性地、批判地对待塑造公民社会的问题将是一个迫切而艰巨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相似文献   

9.
法治视角下我国当代社会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建设依赖法治,而法治本身又需要公平来驱动。我国当代的社会公平建设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公民基本生存条件、基本发展权利、基本社会保障及司法救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树立宪法权威、完善司法体制、规范政府行为、完善监督机制方面入手,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建设目标是什么?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发展逻辑视角提出新的社会建设目标和社会发展内涵.将建设"幸福社会"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新目标,并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发展逻辑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建设"幸福社会"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这不仅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需要,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