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翻译生态单位或翻译学功能单位,翻译生态系统是认识翻译学和翻译现象的有效途径。翻译生态系统的存在可理解为科学问题,抑或是生态哲学问题。翻译生态系统坚持一种整体思维观,将翻译关联的译者-社会-自然看作一个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有利于促进翻译生态平衡和翻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多元系统论是一个“动态”理论.文章通过对多元系统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的系统梳理,指出在我国翻译研究中所出现的与多元系统论无法直接对接的翻译现象或观点,因其涉及文化差异、译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和认识程度的相对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多元系统论的解释不力,而应将其纳入多元系统论范畴,视为多元系统论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扩展和延伸,以便更全面、客观、灵活地诠释各种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以色列学者埃文-左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改变了翻译的研究模式,"描述性"地看待翻译研究,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研究之中,并用新的文化理论去诠释各种翻译现象。笔者以多元系统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多元系统、文学多元系统、翻译研究多元系统和规范多元系统等不同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期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思想的本土化翻译理论,它为外宣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Corpus CN与Corpus US的统计对比分析,对2022年冬奥会的外宣翻译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冬奥外宣文本翻译总体质量较高,但是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转换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译者应充分借鉴生态翻译学理论,高度重视翻译的生态理性、译者生态位和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策略,积极构建外宣翻译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实质上推动了翻译理论探索。但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关系与其所处的环境类比成一个生态圈,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就整体推理模式而言,这个理论存在“伦理-认知平行”悖论。同时,“译者中心”与它的哲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相背离并应用了达尔文错误的“适应/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各因子在交互中达到平衡,是强调“译者为中心”、译者“适应性选择”的体系。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是输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关键,但其翻译类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中未能纳入翻译人才培养应有的均衡性、关联性、整体性等生态化特点。因而从生态化视角强调翻译人才应具备相应的翻译“知识、技能、素养”,提出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生态三维度。通过实践性研究,构建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生态化教学模式,以改善翻译类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译者在生态翻译系统中的选择与适应能力,提高译员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7.
埃文-佐哈尔创建的多元系统论自诞生以来,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新途径,将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多元系统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阐释力,但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多元系统论为框架,结合《飘》的两个中译本,从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充分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多元系统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埃文一佐哈尔创建的多元系统论自诞生以来,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新途径,将翻译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多元系统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翻译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阐释力,但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多元系统论为框架,结合《飘》的两个中译本,从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充分性”两个方面来探讨多元系统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崭新的翻译理论,其强调适应和选择对译者的重要性,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将翻译过程描述为由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对于译者来说,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本文将这一新翻译理论结合影视剧对白文本的翻译,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所达到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译界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不少,其中不乏洞见,本文试图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在探讨英文电影片名文体特征及其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翻译原则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对翻译教学中的电影片名翻译进行研究。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观察电影片名翻译宜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为指导,译者进行有效适应与选择,作者期望本文的探析能为其他翻译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诗歌的翻译也不例外。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比较《枫桥夜泊》的三个译本,检验其是否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期给诗歌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侦探小说的译介在清末民初翻译小说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但针对其繁盛原因的探究未见有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深入。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可以发现政治需要、文学革新、其本身所蕴藏的独特魅力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等是侦探小说译介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传承方面,张柏然最早呼吁立足本土语言文化建设“中国译学”,运用理论形态、特殊性与普遍性、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支持这一立场,结合其阐释学思考和对中国知识论断裂现状的观察,提出了传统译论“范畴的视域融合”和“体系的整合建构”的继承方法论。在创新方面,张柏然指明了传统译论的现代化转换、借鉴西方译学学派和顺应时代翻译新潮的中国译学创新路径。张柏然的译学思想引领了中国译学话语体系建设,准确研判了外译研究、翻译数字化和实业化研究等趋势,其“中和”和“诗性”智慧所带来的学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集翻译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与超前意识,为我国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指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和谐统一"、"译者中心"、"选择/适应"及"译有所为"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大力提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指的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文论等学术话语资源发展而来的翻译理论,国内学者提出的文章翻译学、和合翻译学、大易翻译学等是其典型的样态,理论构建遵循“本位观照,外位参照;古今沟通,中西融通”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视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而定。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除广为人知的信(达雅)、神(似)、(化)境之外,其他如道、气、诚、本、和、韵味、阴阳、自然等重要哲学、文论范畴还有待深度引入翻译研究之中,但也面临着志士难寻与方法论层面的发展困境。我们唯有扎扎实实地做下去,才有望在国际译坛上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科学理论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对于科学解释、理论评价等问题的探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亨普尔科学理论思想从初期到晚期有一个明显的演进过程,即初期站在逻辑经验主义立场坚持科学理论的“标准观念”,后期则放弃了这一观念,提出包括内部原理和桥梁原理的科学理论“网络结构”模型。总体上,他的科学理论思想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科学概念作为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二是强调科学理论中理论实体的重要地位;三是把解释与理解看做科学理论的主要功能。此外,亨普尔的科学理论思想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7.
模因论和生态翻译论都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原理研究文化和其特定的翻译现象,两者形成一定共质层。模因论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模因论与生态翻译论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共通之处。两层面之间所追求概念交集相交的域越多,翻译的效果就越佳。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在这一共质层上对翻译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思考和看法,期望能够对当前和未来的翻译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时代翻译行业的挑战和翻译研究语境的变化,中国译学界产生焦虑情绪。作为新时代译学建设的领军先锋,张柏然教授倡导立足传统,坚守本土,以中国语言、文化为基石,中西融贯。他以“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源泉,依循“传统定位—西学反思—融通自立—打造特色”的路径,形成由“变化观”“适切观”“融合观”组成的“三观合一”的翻译美学思想,其中,“变化”是本质,“适切”是缘由,“融合”是目标。张柏然教授的翻译美学思想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指导性,可指引我们进一步反思,探索前进之道。循此体系,不妨以共性为译学研究本体,以“和而不同”为理论追求,以“比较调和”为研究方法,以“天人合一”的融通之道描绘一幅“译学太极图”。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公示语翻译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去研究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对泉州城市双语公示语作了生态翻译学角度上的评析。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构架可以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阈;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下做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