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蒙古与宁夏岩画生殖巫术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岩画图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记录了远古人类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历史情况。迄今,岩画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岩画学。据考察材料所知,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口,北至大兴安岭,南到左江沿岸都发现了岩画”。这些岩画大部分发现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区,它与当地古代先民有一定的关系。综观这些岩画的刻凿(敲击)、彩绘、  相似文献   

2.
H:还有两年时间,我们即将迈入21世纪。在此世纪交替之际,各门学科的研究者似乎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回顾和反思。今天,我们作为关注和研究新疆岩画的学者,是否也应该对研究的现状及其在新世纪中的发展方向做一些思考呢?K:应该这样。大家都知道,新疆岩画的密集程度及数量之多,在国内名列前茅。80年代以前,新疆只在7个县发现了8处岩画,对岩画的勘察工作、整理和发表工作都落在其它省区之后。80年代中期以来,短短十年间,文物工作者及岩画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新疆与其它省区在这方面的差距大大缩短了,…  相似文献   

3.
目前,岩画的艺术研究走向两个极端.将岩画定义为巫术、宗教附属物的研究否定了岩画中的审美因素,而将岩画视为"为艺术而艺术"的研究缺乏立论根据,得不到岩画研究界的认同.岩画的艺术研究,必须先界定岩画的艺术属性与学科位置.岩画是人工制品,具有审美因素,包含丰富的象征意蕴,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实用性,是专业作品,自身就具有存在的价值,这些特征使岩画可以归属为艺术,可以作为艺术来研究.岩画的艺术研究是岩画学、艺术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岩画在我国北方分布尤广,从黑龙江到内蒙古,到青海、甘肃、新疆,都光后发现过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岩画。在内蒙古境内就有兴安岭岩画、阿拉善岩画和阴山岩画。其中阴山岩画绵延二万一千多平方公里,内富丰富、数量浩瀚,恢宏的创造更为世人瞩目。这些岩画,无疑是北方文化的一份极其重要的遗产。这些岩画创作的年代,无论是野蛮时代或较近的时期,在我们看来都已经很遥远了。遥远的历史潮水般将一切湮没了,但岩画作者留在岩石上的动人图画、却仍在诉说着曾经使他们生命激活的情境。今天,我们默默审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用心倾听,还是会听到北方的祖先内心的声音的。  相似文献   

5.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岩画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这些岩画都具有较鲜明的原始艺术的特征,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当地各氏族、部落的生殖崇拜、猎牧经济、文化娱乐、艺术实践、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岩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依据,同时也让我们认知了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新疆古代游牧民族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和北山的鹿石鹿岩画与虎岩画,是青铜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化遗存。仅分布于贺兰山、北山及腾格里沙漠南缘的"鹿石鹿"岩画,是我国新疆阿尔泰及图瓦、蒙古国、外贝加尔等地流传的"东方鹿石"鹿的再现;同样,仅分布于新疆天山山脉中部、嘉峪关黑山和腾格里沙漠南缘的虎岩画,是主要分布于宁夏北山、贺兰山及阴山虎岩画的再现。两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岩画线形分布地域的重叠性和互补性,反映出青铜时代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东段走向,反映出贺兰山、北山即今宁夏北部地区是青铜时代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相似文献   

7.
美的生成因素不能不论及生殖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的生命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美的生命的一种驱动力。生殖崇拜和中国文学美学之间在意识形式上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生殖崇拜的审美象征生殖崇拜是通过象征形式被赋予为文化涵义的。当然,在原始艺术中如岩画,有内蒙阴山岩画,新疆呼图壁县发现的生殖崇拜岩画对男女交媾的赤裸裸的描绘;如雕塑,辽宁红山  相似文献   

8.
宋耀良先生在《读书》1992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中国岩画若按图像的符式特征划分,可分为三大系统,即北中国岩画、南中国岩画及西中国岩画,北中国岩画所含区域主要为内蒙古、宁夏、甘肃东南部及苏北部.其主要符式为动物岩画、狩猎岩画、放牧岩画和人面形岩画.其中的人面形岩画功能为祭祀,与华夏族的崇祖文化一脉相承.南中国岩画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及其周缘,最东则到了福建、广东和台湾.其主要图像符式是一种蛙状蹲立的人,  相似文献   

9.
2008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东部博格达冰川边缘发现一处岩画遗址。岩画遗址的动物形象很有特点,身体部分为前后两个三角形相对构成。在我国境内是首次发现这种类型的岩画。这种风格的岩画在吉尔吉斯斯坦著名的岩画遗址群塞伊玛里塔什(Saimaly-Tash)有大量的发现。塞伊玛里塔什和博格达冰川发现的独特、相似的岩画说明,在公元前3千纪到公元前2千纪早期,生活在费尔干纳附近山地的牧牛人,他们曾沿着天山一直向东迁徙,到达今乌鲁木齐一带。这些人有可能把中亚(本文所用"中亚"一词,为狭义的中亚,主要指中亚五国地区,特别是锡尔河、阿姆河上游地区的山地、盆地和绿洲)及其周围地区先进的文明因素传入新疆。这个岩画的发现为我们认识新疆之外西南方向过来的人群和文化提供了明确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上游地区,是连通南亚次大陆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重要通道,沿着这条道路西北印度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传到了新疆及内地。本文从该地区的佛教岩画中挑选了三个本生故事,即与犍陀罗关系密切的母虎本生、尸毗王本生和精进力比丘本生,分别与新疆克孜尔石窟中同类题材的壁画进行了详细比较,进一步证明了此地是犍陀罗与新疆之间的艺术桥梁。该地区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中转地,直到7世纪以前都没有建立固定的寺院,因此从犍陀罗传来的寺院佛教艺术,在这里被转移到了路边的岩石上。这些佛教岩画生动展示了在古代全球化背景下丝路沿线地区经历了深刻的文化嫁接,并结出了全球本土化的果实。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岩画年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岩画的断代一直被认为是岩画研究这门学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自从本世纪80年代初“直接断代”(Direct dating of rock art)的概念被提出后,尽管许多学者都尝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岩画进行直接断代,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较为简单易行和有效的方法用于岩画(尤其是岩刻画)的直接断代。现在岩画断代大多仍采用170前法国学者贝尔佐尼建立起来的被后来岩画学家称为“考古近似断代“(Archaeological minimum dating)的方法,即运用考古美型学分析来建立年代关系。不过对于中国的岩画学者而言,却更经常地使用综合比较法来进行岩画断代,即运用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和文献学等资料对岩画进行断代.其原因有二:中国自新石器以来,考古学、历史文献、民族学等资料非常丰富,且无缺环;其次,中国境内岩画大多为青铜时代的作品,有些甚至可以与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完全吻合。因之,利用综合比较来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北方地区岩画分布很广,从新疆始经过青海、甘肃、宁夏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省,形成了延绵万里的北方岩画艺术长廊。北方岩画多以狩猎和游牧生活为主要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北方民族生动的形象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料。 本文只想通过北方岩画与北方狩猎、游牧民族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来探索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性文化因素,达到对岩画艺术发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岩画的巫术思维 ,强调具有创造性的一画所具有的生命内涵 ,并由此构成中国岩画重线条、重写意的艺术传统 ,是中国岩画造型线条运用的规律和特点。中国岩画中弧形线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曲线、波纹线和螺旋线。静与动、简与繁、拙与巧的线的组合 ,使中国岩画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大兴安岭是鲜卑、室韦、契丹、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发祥地。其实,从旧石器时代起,大兴安岭先民就创造了积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岩画就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自1974年和1975年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发现了两处岩画遗存之后,近几年又有大量新的岩画被发现。迄今为止,已发现岩画点44处(黑龙江境内29处、内蒙古境内15处),单幅岩画3000多幅,基本为红色岩绘,内容极为丰富。大兴安岭岩画表现了大兴安岭地区及黑龙江流域远古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早期文明形态和原始宗教内容,为研究东北古代民族的形成及文化的变迁提供  相似文献   

15.
从分布体系而言,中国岩画可分为北方岩画、西南岩画和东南岩画。各个区域内的岩画分布有着明显的共性,而每个区域的岩画又以其所具有的自身特色区别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16.
文中选择了近几年在新疆天山东、中部地区发现的一批风格典型的、以骑马人等形象为主题的岩画,使用文化因素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其中所表现的各种细节的考释和整体艺术风格的判断,参以文献记载和其他考古资料佐证,证明了这批岩画大致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也就是突厥时期的作品。从而为岩画绝对年代和文化属性判断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岩画分期研究 ,不应局限于生产方式 ,而应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化观念两方面来考察。玉石文化时期形成祀礼的独特地位 ,以自然权威与巫、王权威的嬗变为岩画分期标准之一 ,不同社会文化形态下 ,岩画具有不同特征。从主体创作动机看 ,岩画实用的、审美的、游戏的动机 ,在中国岩画发展中有着不同作用。这是中国岩画动态的构成  相似文献   

18.
一、岩画和长城考古成果据考古调查,我区共发现3万余幅岩画。可划分为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阿拉善岩画、赤峰及呼伦贝尔岩画。这些由古代北方游牧和狩猎民族用工具或矿物颜料刻画在山岩上的岩画,其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蒙元时期。据中国岩画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康家石门子岩画与诸多西域岩画,如同中原古陶器、石器一样,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宝贵文物,也是世界原始人类文化的遗存。内涵极其丰富的西域岩画,对研究西域社会史、民族史、原始巫术、古代游牧部落文明以及原始宗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但它对于研究人类原始艺术起源的重要价值,似乎还未被学界充分认识。本文侧重论述笔者在研究西域岩画时引发的对原始艺术起源等相关问题的新思考。西域岩画与艺术起源艺术起源问题是同人类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
据近十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国境内至少存有约十万余幅古代岩画,可以分作若干的区域或系统。其中人面形岩画是内涵最为深刻的一个系统,它分布在中国北部和东部沿海总长为4千公里的带状区域中,构成了中国上古文化源头的一个方面。中国人面形岩画千姿百态,怪诞奇异,可以说是中国岩画中图像变化最多端的一种符式。似乎古人就是要在人面形岩画的表现中,显现出他们的一种独特的创造或构形能力。因此,局部地看,有时同一岩画上出现的几十个人面形图像,竟会没有一个相同的。在人面形岩画创作最繁盛的地带,有时一个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