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话>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陶渊明诗话>的版本和体例;<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陶渊明诗话>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诗歌中饮酒与咏菊的尤其多,饮酒寄托了诗人愁闷的心绪和未解忧愁,而咏菊则体现了诗人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潇洒情怀.李纲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纲借与陶渊明唱和,创作了不少和陶诗,这些和陶诗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咏菊”题材的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成为宋代陶渊明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1、中国文化中的智者——陶渊明(王菁)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释陶诗中的“道”(徐声扬) 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价值——兼说王维田园诗对陶诗的继承和发展(曾广开) 开封大学学报一期4、新辨梁启超之陶渊明名字说(王振泰) 鞍山师专学报一期  相似文献   

4.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受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一个谜。陶渊明之谜并非完全解开。陶渊明是否信奉天师道,陶渊明对家族命运的思忖和生死观念等等人生之谜,本文作者通过陶诗陶文索取内证而解读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陶渊明与白居易诗的比较中 ,再次得出陶诗中的“弱女”系陶渊明之女儿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崇慕陶渊明的典型。陶渊明淡泊名利,超然于名利之上,同时又有浓厚的儒学修养,恪守儒家人伦道德,经历困厄而坚贞不屈,这受到了朱熹极力赏识。基于特殊的诗学观和审美倾向,朱熹崇尚以自然诗风为尚的陶诗,并提出了将陶诗作为“诗之根本准则”的主张,他在任上寻访陶渊明遗迹,并作咏陶诗歌咏之。出于对陶诗的热爱,朱熹在诗歌创作中模仿陶诗,表现出陶诗影响下的自然之风,且屡次化用陶诗,这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朱熹对陶渊明的推崇既有传承又有突破,在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三种陶诗译本各有特点.方重先生首译陶诗,他的<陶渊明诗文选译>使英语读者知陶;谭时霖先生译本<陶渊明诗文英译>是陶诗忠实而灵活的译本和文化翻译的力作,使英语读者好陶;汪榕培先生的译作是韵译本,他的<英译陶诗>使英语读者乐陶.对陶诗中"道"有不同理解和译法乃是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重新审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认为古今学者的“平淡”一词来概括陶诗风格之不确,并且分别从陶诗的题材感情及陶诗的语言两方面具体分析陶诗风格的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代学者对于陶渊明思想本质的探讨,发表过多种意见。梁起超认为,陶渊明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胡适则认为,渊明平生实行自然主义,井不像孙绰支遁一班人只供挥清谈的口头玄理,陈寅份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改为新自然说,政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会释迦而宗天师者也”,朱自清在《陶诗的深度》一文中说,“陶诗中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他以《饮酒》第二十首为例,证明“实和淳都不见于《论语》,都是道家的观念,而渊明却将复…  相似文献   

11.
葛立方的《韵语阳秋》认为,陶诗平淡自然的美学境界,生活上达观、和光同尘的道德境界,源于他于道为一的“睹道”精神境界。葛立方推尊陶渊明的动机,即在于纠正江西后学诗歌创作上形式主义的雕琢之风。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的审美生活,从“适性得意”出发,探讨陶诗的艺术之谜  相似文献   

13.
《归园田居》其一为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所作,是他的田园诗的首篇。它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它的创作为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人评陶诗往往用“平淡”、“自然”等来概括其风格。这些评语确实道出了陶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归园田居》其一就  相似文献   

14.
在陶诗研究中,论其平淡、自然语言风格者不乏其文,但对这种风格形式的原因则探讨较少。朱自清先生指出:“陶诗显然是接受了玄言诗的影响。玄言诗用的似乎正是‘比较接近说话的语言’”,“陶渊明正是用这种语言作诗”(《来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卷,《肖望卿〈陶渊明批评〉序》,重点系笔者加。  相似文献   

15.
198 4年 ,《九江师专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诞生。创办伊始 ,徐声扬在陈忠总编的邀请下研陶 ,首发《陶诗蠡测》一文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到 2 0 0 0年已撰写发表了陶研论文二十多篇 ,成为陶研界名符其实的一位“名家”。现从三个方面对他的治陶成就作一简述。一、徐声扬治陶的主要建树徐先生在治陶中最突出的建树是他的“陶渊明新儒家思想说”。在陶研领域 ,陶渊明的思想归属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近代以来 ,朱自清、陈寅恪、王钟陵三位学者将陶的思想定位于道家 ,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 ,从此该方面的探讨就没有太多进展。徐先生在深…  相似文献   

16.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唐代诗人孟浩然用这四句诗表现了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企羡。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杂拟古人,拟陶的一首即标目为“田居”。陶渊明的一生大半时光是在田园中度过的,即使在出仕的短暂时间内,也没有忘怀过田园:“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田园诗是陶诗的主要部分。弄清这些诗在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不仅为深入了解陶诗的思想和艺术所必需,而且直接关涉到陶诗的评论尺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具有意境。但为什么不少具有意境的诗没有象陶诗那样打动人们的心灵呢?陶诗的意境有些什么特点,使它表现出如此的魅力呢? 明人胡应麟指出:“元亮得步兵之淡,而以趣为宗。”是否得阮籍之“淡”,姑置不论,但“以趣为宗”却点出了关键所在。清人温汝能也说:“陶诗多有真趣。”“趣”——这就是陶诗给予人们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它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追慕在陶学接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价比苏轼之前任何人对陶渊明的评价都要高,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超过了他对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推崇,除了屡发赞陶之声,苏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和陶诗”,显示出对陶渊明诗歌成就的高度认同和师法追慕.  相似文献   

19.
1、陶渊明的名字号及《桃花源记》内涵专释/徐声扬//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适意从心与陶诗艺术/吴国富//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浩然可匹渊明,只是近陶而已”/赵治中//九江师专学报一期4、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简评/朱和君//九江师专学报一期5、日本和陶诗简论/李寅生//江西社会科学一期6、古“桃花源”一说/栗海//娄底师专学报一期7、略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向度/宋群//铜陵学院学报一期8、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周薇//江汉论坛(武汉)一期9、钱钟书的陶渊明接受史研究/卢佑诚//皖西学院学报(六安)一期1 …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之交 ,有机会参加第二届中日陶渊明学术研讨会 ,能够跟中日的陶学专家一起探讨陶渊明的诗歌 ,我作为一个陶渊明研究的新兵感到非常荣幸。我在一本书的自序中写道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陶渊明 ,所以我翻译他的诗。”前两年学陶、译陶和研陶的一点微薄收获 ,是奉献给各位专家的两本小书 :《英译陶诗》和《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 ,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以便进一步修订和提高 ,努力使国内第一部陶诗英文全译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译本。陶渊明是汉字文化圈中深受喜爱的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世界级的大师是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