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现代化给人们的生活世界尤其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其强烈的冲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的个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然而,伴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的迷茫、错乱乃至崩溃。如何寻回人生的意义,将现代人从精神沉沦中解救出来呢?我以为儒家的人生智慧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  相似文献   

2.
在钱穆看来,文化即人生。人生必须面对"物世界""人世界"和"心世界",相应地,文化则是物质的、集体的和精神的三部门之融合体。作为其文化学理论的基础内核,"文化三阶层"理论从人类生活、文化要素及人文演进3个层面展现了文化的立体性。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建设而言,"文化三阶层"理论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化体系各部门配搭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重建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3.
生存的同心主义就是指“自己活着,也要让别人活着”的生存理念。人是物质人生和精神人生的统一体,物质人生尤其是精神人生使生存的同心主义成为必要和可能。在社会生活中,精神人生的实质性问题是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为己与为人的关系问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人性的教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生存的同心主义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4.
美好生活,既是人民群众的向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重要责任,对于美好生活的研究,不仅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的客观方面进行研究,也应该从哲学反思、心理分析的视角研究主体性要素和实现途径。美好生活包括客观性和主观性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追求、实现美好生活,提高幸福指数,固然离不开好的物质、政治、社会、生态等外在条件,但也更加离不开主体性条件从根本上塑造、引领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这种主体要素和实现途径在我们看来就是:同心同德与心安情乐。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治理的效度及能量。国家治理向现代性转型的内在逻辑说明,治理不能仅仅维系于体制革新等技术要素,而要受制于相应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基础正是以合作为核心的公共精神。因而,能否培育公共精神构成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公共精神对于现代国家治理如此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公共精神的缺失和匮乏正成为阻碍现代国家治理的一大难题。基于此,要通过培育适应现代政治社会生活的“公众文化”,引导公众参与公共生活,充分发挥公民素质教育的效用等途径来积极培育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6.
刘芙君 《理论界》2013,(7):118-119,9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在被已经步入现代化阶段的国家侵略时,客观上一定要面对如影随形的各种影响。早期现代化阶段奉天地区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变迁最直接明显的表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上;精神生活是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的,从社会生活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指人们的价值观的变化及日常的休闲生活与人际关系的变化。社会生活变迁既是当时奉天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对奉天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成果,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发展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人类历史上依次出现过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现代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社会主义文明同样包括物质  相似文献   

8.
道德理想主义可以理解为宽泛的经济社会伦理或者伦理政治构想,但其更为本真的意义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古典纲领.“实践性”与“超越性”构成道德理想主义的根本特质.在已经告别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表现为多元化与开放性的“盛景”,同时还呈现出物欲化与外在化、世俗化与平面化、虚拟化与感性化等种种隐患和危机.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越发凸显:其一,道德理想主义如何摆脱现代文化困境?其二,现代精神生活如何消除隐患和危机?现代精神生活的建构呼唤道德理想主义所提供的精神典范,而道德理想主义倘若能够在现代社会摆脱文化困境,生活儒学的复兴与开展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面向生活世界,一种富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幸福观既对精神生活的样式提出了高贵人性的要求,同时还赋予开放多元的精神生活以崭新的、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府能力结构体系包括社会发展能力与政治统治能力两个方面,政府能力是它们二者的合力。社会发展能力内含汲取社会资源能力、增加社会资源能力和配置社会资源能力三大要素;政治统治能力则内含合法化能力、公共行政能力和政治冲突调控能力三大要素。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就必须寻求政府能力两大体系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平衡发展。唯有如此,政府才能跳出跛脚式发展的怪圈,走出中国怪像和中国政治怪像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人要吃饭、穿衣、住房,人生就要有物质生活资料作为基础,或者说要有“物质支柱”。但光有这一个支柱还不够,还要有信仰、理想、信念等精神支柱,它规定了人生的目的,对人生起着精神推动力的作用,使人生更有意义。经过十年动乱,在青年们的心灵上留下了伤痕,有些人对人生的前途  相似文献   

11.
社会系统论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尝试对社会的系统性作粗线条的概括。它首先界定出构成社会结构的物质、精神和政治三个要素,并提出了把握要素的三个尺度,即开放性、互动性和动态性;由此产生失衡兴衰和协调渐进二种基本社会结构类型;最后,就社会系统的演变机制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组织文化视角下的大学文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组织文化是基于组织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从组织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大学文化,大学文化结构有四要素:物质要素;行为要素;制度要素;精神要素.构建现代大学文化要实现人文与理性的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13.
刘永青 《理论界》2009,(1):121-122
在对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中的情感要素的张扬和对近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积极回应中,梁漱溟提出了"尚情"的理想人格."尚情"即崇尚真情、情理,讲究真情实感,坚持"主观的情感"而不是"客观的道理".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物质生活上的知足常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尚情无我";在精神生活中的行"仁"求"安".梁漱溟的"尚情"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当时国人在人生要义等问题上的困扰,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主独立、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同时它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并成为现代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其本质在于实现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的政治主体性就在于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有权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人能够自觉的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并能够实事求是的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改造政治生活,使之不断适应新情况的需要,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观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公共精神的人文视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精神包括个体主义精神、理性精神和整体利益精神三大要素,我国目前的公共精神建设的问题可以从文化中找答案,一是传统文化的缺陷,一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不均衡.应大力提倡和发展公民社会文化,以推动公共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艺术以咏叹人生、描写人生为根本主题,神话故事、宗教题材占极次要的成分,艺术—审美境界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精神世界,与西方古代艺术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旧体诗堪为的例。这种民族艺术传统到了现代,由于美学家的阐释和倡导而得到新发展,内容得到充实、具体化,题材有了新的拓展,突出了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人生题材,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但艺术—审美境界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艺术的人生观成为一种新的人生理想,美育和艺术教育得到重视,并认为是健全人格、提高精神生活、进入人生理想境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生成性思维:邓小平理论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阁 《学术研究》2001,3(12):94-99
学习邓小平理论就是要掌握其思维方式.蕴含于邓小平理论之中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与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根本一致的思维,即生成性思维.它要求实事求是、回归现实生活,主张"以人为本"、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最高宗旨,提倡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创造精神.不过,与现代西方哲学偏重个体和精神生活不同,邓小平理论中的人指的是群体或人民,它所要回归的生活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生活,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将美学思考与人的建设、生命创化相统一,从生活艺术化、不有之为、生命春意、情感与趣味教育等方面建构了趣味人生的美学命题,突出了肯定情感趣味生命、关注人格精神完善的生命实践意向和以积极创造、融身大化为至美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一趣味人生范式成为中国现代人生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和范型,对中国现代人生美学精神的建构与发展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析中国历史受周期率支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历史受周期率支配这一问题的原因的探析既不能从纯粹的经济出发,也不能从纯粹的政治出发,而是必须从经济、政治和精神三大要素出发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有可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