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粮食产后减损增收没有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我国粮食收割、仓储、运输、加工、消费过程中的损失浪费量一直居高不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仅要稳定和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还要提高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切实减少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  相似文献   

2.
《领导决策信息》2008,(42):28-29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长,但总体上仍是产不足需。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尽快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贸易的现状,从中发现我国在粮食贸易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03~2013年中国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8个粮食主产省的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在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分析农户稻谷、小麦和玉米的耕地经营规模对各粮食作物单产和亩均生产成本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差异化表现。总的来看,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对粮食单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耕地经营规模对粮食单产的这种负向影响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减弱。这表明"增规不增产"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得到逐步改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成本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应当引起重视。分地区而言,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对粮食单产和亩均生产成本的显著负向影响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且机械化耕作程度相对滞后的湖北省和四川省等地区表现最突出。所以,在促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扩大农户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应重点缓解这些地区的土地细碎化问题,扩大农户地块层面的经营规模,完善当地的机械化社会服务市场。  相似文献   

5.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足则天下安。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粮食生产5年连续增产,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实现新突破成为一大亮点。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这为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为此,我们认真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深入研究了发展粮食生产亟待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一些基本想法。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率停滞、徘徊,而人口却在不断增长,需求持续增加,私有制构成了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粮食问题的基本态势实践已经证明,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里,粮食的波动是我国农业乃一对整个国民经济波动的基本因素。粮食短缺是我国近几年食品及与其有关的商品涨价的基本推动因素,并在较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商品销售价格的上升,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一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1989年全国粮食喜获丰收,但这并不能根本缓解我国粮食供需矛盾,还应从消费方面积极寻找措施,正确引导,抑制过速的粮食消费需求增长。  相似文献   

7.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贯彻落实好新世纪新阶段粮食保护的这些新政策,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无疑就成为理论界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广泛收集近年来有关粮食理论资料的基础上,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若干问题进行综合介绍,希望有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进而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粮食保护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粮食周期波动明显,但近年粮食产量的七连增似乎已经将这些循环周期打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宏观粮食政策,特别是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政策、国家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政策分析后认为,正是近年来国家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惠农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强大支持,才使得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并指出进一步加大对农补贴和扶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宋理 《决策导刊》2006,(3):F0003-F0003
近年来,大足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在巩固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匕下功夫,重点实施了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载体的推广示范工作,采取“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综合牛产能力。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5年,大足粮食生产的综合指标在全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三位,在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三分之二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0.
邵文杰 《科学咨询》2004,(11):27-28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问题,明确指出必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储备和应用转化三项能力.农业部专门研究了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的对策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面对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和自然资源紧缺三个刚性约束,要保障粮食安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应勇敢地担起重担,切实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储藏性是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之一,粮食仓储业的发展,关乎国际民生。近年来,一些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引发了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粮食仓储业发展状况及内部管理完善程度直接关系我国粮食安全。本文对向北京市属粮食仓储企业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简述了其内控现状。比之整个行业的内部控制状况,调查范围内的企业内控水平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金融衍生品规模和结构不断发展,逐渐向粮食等产业渗透,形成了粮食金融化的现象。宽松的货币环境、生物能源的发展、国际大粮商的控制成为粮食金融化的推动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粮食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并重的转换,粮价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供求而是由货币和资本所决定。粮食安全本质上已经从"生产-销售"的供求问题转化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问题。据此,我国应该加快建立国际性的期货中心,提高国际市场定价权和谈判能力,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发展粮食龙头企业,提高应对粮食金融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粮食需求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口粮需求、饲料用粮需求、种子用粮需求和工业用粮需求.由于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粮食的总体需求刚性上涨,且粮食供需缺口有被进一步拉大的风险.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粮食需求的构成情况,其次对影响我国粮食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经典的GARCH模型,并利用我国1949-2010年粮食人均占有量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的粮食人均占有量和粮食总需求量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粮食周期波动明显,但近年粮食产量的"七连增"似乎已经将这些循环周期打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宏观粮食政策,特别是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政策、国家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政策分析后认为,正是近年来国家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惠农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强大支持,才使得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并指出进一步加大对农补贴和扶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仓廪实而知礼仪,粮食足则天下安。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其中粮食生产5年连续增产,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实现新突破成为一大亮点。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这为满足市场需求、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  相似文献   

16.
近日,青岛市出台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4年时间,在粮食主产市(区)重点建设28个万亩以上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共计104.8万亩,每亩单产从目前的一年两茬作物的900公斤提高至1100公斤。到2017年,平度市、莱西市、即墨市、胶州市四市将全部建成吨粮市。黄岛区建成2个吨粮镇,其他主要产粮镇基本建成吨粮镇。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09,(3):26-26
近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2008年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连续几年的高基数上实现了非同寻常的新突破。据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双增双超”,总产、单产双双连续五年增产,超历史最好水平。预计2008年总产达到10570亿斤,比2007年增产538亿斤,增长5.4%,实现近40年来第一次连续五年增产。会议同时对2008年度在粮食生产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河北赵县、内蒙科左中旗等20个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做出表彰。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按照国务院对我国粮食生产的部署,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12个粮食主产省人民政府,启动实施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4年-2010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总体思路是立足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三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主攻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19.
张虹 《科学咨询》2008,(5):12-12
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供求状况和实现粮食供求平衡面临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因灾损失加重,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分析了1949-2012年我国农业受灾、成灾变化,特别是旱涝灾害演变特征,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