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如何做人的标准和规范,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立身立德的终极范式。儒家崇尚人道,旨在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理想人格对中国传统人格以及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存在着直接的衔接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与封建道德之间必然存在着批判与继承、抛弃与弘扬关系。儒家理想人格旨在培养报效皇帝,俗守“三纲五常”的圣人、君子,其阶级基础、根本宗旨、主要内涵与社会主义人格有着本质区别,但舍弃其封建性毒素,其博施民而济众的民本思想,先国后家…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几位代表人物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在对理想人格的建构中他们强调道德价值的合理性和主体人格的独立性。不管在社会历史事实中,还是在理论建构上,此种理想人格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实践性品格的缺失,直接导致在传统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内圣”与“外王”的分离。现代社会,知识分子应进行思维转换以实现“内圣”与“外王”的当代结合。  相似文献   

3.
4.
弘扬儒家理想人格精华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澄清对儒家道德的某些认识错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关德的教育;净化社会的文化舆论环境,从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儒家看来,“人文”的价值指向就是塑造文明的人和文明社会,其基础和核心乃是“理想人格”的塑育。“理想人格”是儒家所设计的人生目标,也是儒家的教育目标。儒家先师通过对“理想人格”内涵及其实现过程(方式)的揭示,阐明了其基本教育思想,其中涵蕴着丰富而深邃的教育智慧,在诸多方面与现代教育思想享有共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一论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孔子首先从个体的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出发,讨论教育的本质和价值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其他基本理论问题的论述。在讨论教育本质问题时,孔子强调由论“学”而论“教”、由重“学”而重“教”。例如,《论语》(本文引用论语只注篇名)中“性”四见、“学”六十四见、“教”七见、“诲”五见,且开篇第一句便讨论“学”和“习”。一位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言行录——《论语》,被其弟子和后学作如是载述和编排,绝非偶然。它反映了在教育究竟应被看作什么、应从何种角度来讨论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一贯观点。  相似文献   

7.
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 ,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 ,其要求和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 ;“忠恕”的道德品格 ;“博施济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高尚情操和志向 ;“中庸”的气质和风貌 ;“志于道”、“志于仁”的理想和信念 ;“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等等。尽管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弱点和缺陷 ,但它作为中国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人格模式 ,已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 ,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 ,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型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 ,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怎样做人的问题,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以儒家学说为依据,阐述了儒家关于什么是人、如何做人,人应该怎样生活以及理想人格等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尽管存在着标准过高,过于理想化,过于强调道德修身对人生价值的决定作用等偏向,但是,它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睿智的人生的哲理,对教育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无疑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睿智的人生哲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具有启迪作用。从德治观、义利观、刚健观来研究儒家理想人格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以期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社会能够同构契合和相互优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儒家理想人格对老舍的影响──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人格对老舍的影响──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二郭锡健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是老舍一生孜孜以求的。1937年,他在《大时代与写家》中写道:“伟大文艺中必有一颗伟大的心,必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有了人格作根,我们的笔才会生花。”①这是老舍对伟大文艺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积极从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儒家人格观中汲取营养,寻找到传统人格培养与当今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交叉点,借鉴其有意义的部分古为今用,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全人格,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能否获得自由?如何才能自由?自由的人格(理想人格)怎样才能培养起来?此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先秦儒家也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内圣外王”之道。他们心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在今天也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近现代心理学人格概念突出个体抽象的人格特征不同,儒者人格以人生哲学的人格意识所包含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基本内容,是仁的生命体认和礼的理性自觉二者的有机统一,并通过个体人格成长过程的展开完成对普遍性的生命存在体认,以支持人生的理想追求和转化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在儒家境遇中,宇宙浑然一体,必然由主体自我重新建构,才会形成道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设计代表着中华民族理想人格设计的主流,它与任何理想人格模式设计一样均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及个人选择的影响,所以它在历史上的演变可分为“理论概括”(先秦)、“初步定型”(秦汉三国)、“表象异化”(魏晋)、“全面还原”(唐与宋初)、“活化与升腾”(宋元明)、“改铸与重塑”(晚清及近代初)几个主要演化过程,其主体代表模式也分别呈现为“重义轻利”、“内圣外王”、“孔颜乐处”、“忧国忧民”、“杀身成仁”、“平民而圣王”的主要特征.深入研究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有关理论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新道德机制的推行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理想人格的比较与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中西方理想人格的内容、思想、价值观念、境界、修行渠道的差异性作比较,力求把西方的乐观进取、重能力、求利、重法制的思想精华与中国的中庸、重道德、重义、自察内有的精神交融互补,以塑造现代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论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特征,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基于对儒家“和谐”思想的产生和主要内容的分析指出,科学地借鉴儒家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理想人格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 ,中国经济正与国际经济逐渐接轨的今天 ,其中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内容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广告的创意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深刻的文化转型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近代转换的文化背景。儒家理想人格自身所存在的难以克服的消极因素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民性改造的需要。为此 ,严复等新学家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新人格重塑的具体方案 ,从而为最终促使儒家理想人格的近代转换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论述,他们肯定每一个体都有完善自我人格的潜在因素和现实能力,但又非众生皆平,不同的政治阶层具有不同的理想人格,自下而上分别是君子、贤人、圣人。这种层次性是现实等级秩序的反映,君子、贤人、圣人既是先秦儒家对庶民以上的各阶层提出的做人要求,又是为他们划定的“成人”界限。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伦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伟大作用。本文试就儒家伦理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意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走着与世界其它民族大致相同的道路,但它毕竟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文化背景,从而使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体内容的儒家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