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朱彼得 《老友》2016,(4):36-37
  相似文献   

2.
于省吾先生择“春”是正确的。其阙疑和人们的质疑,还可用殷历法等知识给予解释。其考释过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辰翁以擅写春词和节序词著称,《柳梢青·春感》是其众多咏春词中的一首。词写春但不颂春,而是刻意写春临时节异族入城后出现的怪异景象,以及词人此时独特的情怀。作品充满了深沉的麦秀黍离之悲,荆棘铜驼之恨,是一首别具怀抱的咏春词。词作承载了家国兴亡的重大主题,思想内容更为深刻,情感更为丰厚,具有更高的立意和更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5.
春花生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新的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湿、保墒抗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杂草、避免春雨淋刷、防御春寒低温危害、促进早苗全苗、早花多花、多果和增产的作用。据试验,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盖膜比露地的每亩可增产花生果43—58公斤。春花生采用地膜覆盖,应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咏春     
滇中 《新少年》2016,(4):27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汉字春与秋的分析,发现作为农业民族的古代中国人,在春中注重自然状态;在秋中则强调人工活动。  相似文献   

8.
《春琴抄》延续了谷崎润一郎写作着重描写女性官能美等特点,但是又有着不一样的味道。春琴的形象是由’恶魔’性格、美丽的外表和精湛的琴艺构成的,看似失衡的三个方面由于她的失明而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春琴与佐助的有着不平等的三重关系,但是因为佐助的配合又达到了对等与平衡。《春琴抄》的平衡美学正是《春琴抄》又一重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咏春诗流行于唐宋两代,但两个不同时期的咏春诗在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唐代咏春诗以喜春为主题,充满了热情和欢乐的色彩,气势雄浑,基调高昂,空灵清新,辞采明丽;宋代咏春诗主题则以伤春为主,充满离愁别恨,气势哀婉,基调低沉,深蕴哲理,语词凄冷。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曲江》一诗的主旨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对诗本身的分析和对它历来众说纷纭的解释的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诗人在诗中营造了一种为时间关系所组织的框架,一切合适的情感都能在其中滋长。诗人所感伤的,是不可悔改的过去、无法正视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一)选用良种。春大豆宜选用高产优质抗病的“浙春2号”、“矮脚早”、“六月白”等早熟品种。这些品种一般在7月上、中旬成熟,在旱地种植,基本可以避免干旱的影响,在稻田作豆、稻栽培,又有利于晚稻,特别是杂交晚稻  相似文献   

12.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主题.二者的差异主要是:年轻人易伤春.老年人易悲秋;女子多伤春,男子多悲秋;伤春之作风格委婉、曲折、缠绵、悱恻,悲秋之作风格凄清、深沉、苍凉、悲壮.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秋枫     
岁月更迭,早忘记了伤春悲秋的感觉,倒觉得秋高气爽,万物落籽,为明年种下了希望。只是,也免不了为了一些放不下,又抓不住的心事而放眼于冷蓝的天空里,想起辛弃疾的一首词。  相似文献   

14.
"春"字除了其本意之外,还有许多以仿拟的手法衍生而来的其他意义。仿拟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有利于表达异乎寻常的感觉。通过对"春"字的丰富内涵的展现和概括,我们应更深入地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挖掘我们使用着的语言对于人类生活的更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廖可军 《小康生活》1997,(12):12-12
一、选种要优良。一般选用当地适应性广、抗病高产质优的良种,如马尔科、金苹果等。二、种薯催芽、种薯经过催芽处理后,可以打破休眠期,把种薯内的淀粉和蛋白质,变成可溶性的单糖和氨基酸,满足幼芽萌发所需的养分。可用1‰的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也可用5‰石灰水浸种30分钟后,再放入温室,也可放入高温窖内,用润湿沙土分层堆积·一层沙土.一层洋芋,堆三四层加温至20C 左右.十来天就出芽。当薯  相似文献   

16.
(一)春薯3号。春薯3号系吉林省蔬菜花卉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育成,2000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淀粉加工专用型品种。2001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品种。该品种株型匍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来源之一就是乐正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的主要思想——重孝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作为治国的根本;其贵信等思想亦被《吕氏春秋》合理吸收,作为君主修身的重要内容;乐正氏之儒具有兼儒墨的学术特点,这与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学术特点十分接近;乐正氏之儒是通过尸子而在秦地传承。从而为吕不韦所熟悉与采用;研究《吕氏春秋》杂家思想的形成,尸子这个人不应该被忽视。  相似文献   

18.
奉文论述了张爱玲在《十八春》及《半生缘》艺术世界里是如何显现其心灵深处真实、微妙的情爱沉积。作者认为,比之《十八春》,改写的《半生缘》更多了些潜意识渲泄的自由,主体意识更多一些原汁原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同为宋朝女性作家,李清照和朱淑真的作品呈现了诸多相同与相似之处,对人生命运以及爱情的变化的感伤使得她们在作品中较多地运用了春、花、水、月、柳、桐、酒、梦等多种意象来体现这种绵绵愁思,每样事物都承载着词人多思而敏感的情怀。作为古典诗歌中最动人的旋律之一,春的寓意在两位女性文人笔下更焕发出别样生机。伤春之情让人慨叹,惜春之情令人遐想……在春的意象那里,词人找到了自己情感宣泄与融合的媒介。多情的春意象攸关着词人的情感,留下了关于其他愁情意象的蛛丝马迹,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象春的诗学观,经历了从师法明中期七子派到不循时习、"自辟门庭"的发展过程。他主张"重开诗世界",倡导禅诗、侠诗,在七子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之外,开辟了一条新的诗路。王象春诗学观的转变,与其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经历有关。另外,还受到明末禅学思潮盛行、山左诗风转变及钱谦益、钟惺等好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