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993年制订的日本环境法,其保护对象存在着生活环境以及地球(自然)环境的二元性。本文从“法治主义”与其实质化的学说史出发,首先指出文中的“法治主义”是用于对比德国的“法治国家”与英国的“法支配”的概念,后两者是基于历史演化立足于现实制度而形成的历史性概念。其次,论及“法治国家”在从“形式上”向“实质上”的转换过程中,解释该转换是以确保基本人权的保障为目的,并将两者进行有机联系。再者,概观日本环境法的发展及其体系,环境基本法融合了公害对策立法与自然保护立法,同时环境基本法也是自然环境保护法的上位法。,最后,将其与围绕法治主义的学说史联系起来,透过环境法目的理论这一侧面的论证,谋求生活环境与地球(自然)环境的结合,寻获关于日本环境法政策上的新展望。  相似文献   

2.
环境法作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有力工具,自产生之初其在法学中的地位就备受争议,为了给环境法"正名",需要研究有关环境法地位的各种主张,例如"独立说"、"经济法说"、"行政法说"、"社会法说"以及"生态法说"等,但是只有跳出传统部门法的研究范式,才能对环境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只有突破传统法域的局限,才能使环境法摆脱"流浪者"的尴尬境遇,只有在认清环境法的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给环境法以"生态法"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的背景既带来了主体多元、利益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演变,也对环境法功能的运行趋势与模式选择提出了要求.作为生态文明中利益调整的重要工具,"效率与公平、利益限制与利益增进、分的正义与合的正义、社会变迁与环境法功能进化",这几对范畴关系的变化,从深层次影响了环境法功能的运行趋势与进化方向.进而,也将使环境法功能的运行模式呈现"重视全方位之预防、关注多元主体之互助、促进多种方式之整合、强调科技成果之运用、回应变迁社会之需求"五大特点.在分析运行趋势基础上正确选择环境法功能的运行模式,将有助于在生态文明建构原则指引下,矫正环境利益保护的失衡,避免"功能不彰"与"环境法规则愈多,但秩序愈少"的境况,在和谐与民主中实现多元利益的共生、共进、再生,谋求国民的最大福利.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社会运作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既使传统社会的环境法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同时也为环境法治理念的更新与实践转向提供了契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环境法也要在立法理论与实践方式上实现自觉地更新与转换,具体应包括:提升环境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把预防作为环境法首要的调整方式;强调国际合作在环境法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能源安全的内涵应包含供应安全和生态安全两层涵义,能源法呈现生态化趋势。我国现行的能源法在生态安全保障上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能源生态安全理念不够深入,能源立法体系不够完善,能源法律制度亟需健全和创新等。在能源法的生态化变革中,要将生态安全作为能源立法的重要价值目标,对能源法体系进行全面的生态化构建,加强能源法与环境法的融合,重视新能源的污染问题,并将外部性解决作为构建生态能源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理论与法律背景,是诸多因素综合的产物。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具有行政从属性特点,将违反行政法义务作为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运用刑法与行政法共同应对环境犯罪。环境法益被赋予有限独立性,与人类法益共同成为环境刑法的保护法益。预防性理念备受青睐,抽象危险犯在德国环境刑法中得到普遍运用,刑法介入提前。德国环境刑事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是,应摒弃绝对化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兼顾人类法益与环境法益,建立"并行"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同时,应改变以结果犯为主的立法模式,适当设置危险犯,以有效防止环境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竺效 《浙江学刊》2005,(3):151-155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素,目前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是"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我国环境法学者关于应否对这一内涵增加"权利公平"要素曾有过反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拓展.已被发展了的、以"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权利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该是我国环境法之法律目的形成的环境伦理基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修改环境法之法律目的内涵的政治思想基础.应将"权利公平"增加为环境法法律目的内涵之要素.  相似文献   

8.
缺乏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法律制度是当前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根源,这种缺失有违环境法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侵权损害救济只是解决了受损生态环境中人的损害问题,对生态环境本身的损害却无能为力,因而建立生态损害救济的法律制度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不可或缺的举措。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看,生态损害的救济也是必要的。与环境侵权损害的救济相比较,生态损害救济具有公法性、补偿性和国际趋同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祖彤 《学术交流》2006,2(5):45-48
环境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制度在环境法领域的典型适用。环境公益诉讼着眼于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保全,提起诉讼的原告可以是与环境侵害后果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诉讼目的在于对损害环境公益行为的抑制和预防。我国当前存在着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严重缺失。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立法,首先要在实体法上创设环境权,其次在诉讼法上放宽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原告资格,扩大可诉案件范围,同时采取减轻原告举证责任、降低诉讼费用等有效的措施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1):61-66
当前农村环境立法中存在比重失衡、供给不足、内部冲突、效力等级低下以及制度创新不足等缺陷,使农村环境治理的法治之路颇为艰难。在农村环境立法上,我们应当采取城乡合一的环境立法模式,扩大农村环境保护立法中的农民参与,提高农村环境立法的分量和质量,在农村环境立法中确立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制度,赋予村民委员会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为农村环境治理进而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应对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不仅符合当前环境时代、信息时代与环境法制化时代的特征,而且是对可持续发展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国际趋势的响应.不管是对公众环境信息权的保护,还是对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完善我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立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中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当前对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层级过低,不应停留在法规与规章上,而是应该上升到法律的层级.以法律的形式对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立法也符合国际立法趋势.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立法,可以选择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建立一部专门的<环境信息法>;二是在环境法中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基本法律制度地位.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刑事立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条件,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及和谐统一;它不但包含着人类用友好、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而且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崭新理念.因此,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本世纪法制系统发展的主流,环境保护必然要求重新评价和修改现有法律,改正不适合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趋势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刑法介入环境保护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也正面临着一场"绿色"变革.我国现阶段环境刑事立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背景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走向理性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与原则是体现环境法有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独特性所不可或缺的,具有一定的方向引导性和行为准则性。在国际环境法、欧洲环境法中,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与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未然防止及预防、原因者负担等等。除此之外,环境权虽被称作权利,但也具有与理念、原则类似的性质。日本的《环境基本法》把可持续发展视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支柱,但没有体现其作为原则的行为准则性;对预防原则和环境权没有明文规定;对原因者负担原则只做了有限的规定。鉴于这些理念与原则在环境法中的重要性,今后修改《环境基本法》时应当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性命题,其中作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向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依法治国和美丽中国双重宏阔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蕴含着深厚的环境法期许,环境法治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保障性意义。然而,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环境法治供需样态的系统检视,发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之环境法保障体系虽初具规模,却也面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尚未在环境法规范中形成主流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性法律制度存在缺漏以及新时代公民尚未形成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法律素养等现实梗阻。对此,应通过增强生态环境法律规范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实质内容上的价值衔接与规则供给,聚焦于如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牢固可靠的环境法治保障这一重大理论性命题。  相似文献   

15.
孙哲  韩萱 《社科纵横》2023,(6):45-51
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实践进行检视,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运行中存在概念不清、主体单一、标准属性不明,补偿模式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目标、实际不符等问题,因此,需要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模式进行探索。环境法权结构和现代环境法演进逻辑决定的多元主体参与型生态补偿协议是建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逻辑前提。基于补偿协议,分别从生态补偿的二元划分、明确生态补偿标准和细化生态补偿协议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是建构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美丽中国”语境下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6,(9):165-169
从相关社会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群体的生态素养状况不容乐观。通过环境教育培育学生的生态素养,已被国际公认为是最有效、最持久的环境保护手段。在"美丽中国"的语境下,鉴于大学生群体不容乐观的生态素养状况,国家应从战略高度给予环境教育以切实的重视,加快环境教育立法,高校应加快推进环境教育实施,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课程体系,全面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生态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新概念,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要使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环境立法、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依据,需要深刻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逻辑构造。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贯穿了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生态、资本为本,其逻辑要义是以新发展观、新生产力观、新文明观组成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其逻辑指向是坚持环境正义的人类命运共生发展。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将自然—人类—社会三者进行有机统一,坚持人类的根本利益,从地球整体视角统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塑发展和环保的联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法典化的立法形式作为成文法国家生态立法的理想化模式.不仅表明了一国生态立法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代表了该国生态立法的发达程度.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俄罗斯生态立法法典化运动,为当代俄罗斯生态立法法典编撰奠定了厚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尝试.由于俄罗斯特有的法律文化和诸多社会因素的积蓄,又决定了俄罗斯生态立法法典化进程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与务实求真态度.作为"国际生态立法趋同化"的全球化过程参与者,俄罗斯又为各国在协调本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方面提供了法律救济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晓春  段丽 《社科纵横》2007,22(7):80-82
中国法律已就环境信息公开的技术基础建设、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做出了规定,但是在立法目的、立法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需要从立法目的、立法模式、立法技术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吴明飞 《学术交流》2007,(2):129-131
金融生态是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为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而金融生态总是受一定的因素作用和影响的,这些因素包括信用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法制环境,它是影响金融生态的根本因素。加强金融制度建设,要完善金融立法,完善金融宣传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