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1,3(5):110-116
受元末文学复古思潮与明代复古诗派等多面影响而催生的"拟古乐府派",以及其大量的拟古乐府创作,成为了唐后乐府诗史上的一座高标。其中,以李东阳101首《拟古乐府》最具代表性。"拟古乐府派"以拟古乐府为旨归,主张"力去陈俗",于乐府诗的创作中求变求新,并为"咏史乐府"开创了一条新的路途。但由于这一诗人群体的拟古乐府存在着"太涉议论"等弊端,因而也使其艺术质量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响。艺术性逊色于思想性,即为明代拟古乐府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
江宇冰 《学术交流》2002,(5):138-140
在诗、乐、歌合一的上古时代 ,《乐记》对以往零散的诗论有所继承和发展 ,并使之更加全面、系统。它强调君子知乐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心物感应是创作的契机 ,创作目的是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3.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3,19(1):24-27
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因谋取功名,一生曾三入长安。开元十一年冬,孟浩然因中书令张说之荐而首入长安,并写了著名的《赴京途中遇雪》一诗。开元十六年秋,孟浩然因"应进士"举二入长安,并与王维相识于京师。开元十九年一月,唐玄宗率文武百官"幸"东都,孟浩然闻之,乃于翌年春由襄阳而至,之后由洛阳三入长安。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学史认为,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以及《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等乐府民歌皆出自两汉时期.但通过考查《古歌》中的金殿、主人、弹棋等词语和《上山采蘼芜》之“从閤去”、“长跪”等词语,《古八变歌》“章华台”即为曹魏“建章台”铜雀台以及《凛凛岁云暮》之“重闱”等,可以得知,这些失去作者姓名的“古诗”,其产生背景并非民间,也非下层文人,而是宫廷背景之下的产物,这几篇诗作的作者应是甄后.  相似文献   

5.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2,4(5):117-124
《文苑英华》所收录之20卷“乐府”与20卷“歌行”的实况,充分反映了李防、宋白等人乐府认识观的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乐府诗的编录与整理;二是认为“歌行”即新题乐府;三是既注重唐人的古乐府,更注重唐人的新乐府。这些认识,对于周紫芝《竹坡诗话》于“本朝乐府”的评价、郭茂倩《乐府诗集》于“新乐府辞”的收录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之影响。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诗义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探析了《古诗十九首》诗义结构的特征,认为《古诗十九首》的诗义特征是直线型结构和链锁型结构.  相似文献   

7.
刘宁 《唐都学刊》2015,(2):57-64
秦岭承载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将秦岭与唐朝以前的诗歌相联系,按照诗歌作品创作的时间先后以及这些作品在中国诗歌史中的意义,从"《诗经》中的南山、终南山诗篇""乐府中的南山歌诗""汉魏六朝文人诗中的南山及南山意象""商山与我国第一首隐逸诗""太华山与汉魏六朝游仙诗""北朝时期的终南山唱和诗"等六个方面展开,旨在说明秦岭山脉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汤明 《唐都学刊》2000,16(1):36-40
从乐府文学的发展路线入手,指出乐府的发展是按照文人拟作与民间创作两条路线进行的.作为乐府大家的李白横跨了这两条主线,使文人拟作与民间创作完全合流,从而达到乐府创作的顶峰.  相似文献   

9.
邵之茜 《唐都学刊》2003,19(4):11-14
<古诗十九首>这组东汉文人五言抒情短诗之所以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在诗坛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不仅在于它特殊的美感风韵和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在于它所积淀和包含的丰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给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精神文化养料,从而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强烈共鸣和喜爱.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实际地位,其自伤自怜和游子思妇的两大主题取向表现了<古诗十九首>的儒家文化底蕴及其在特定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的赋法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式和叙物言情式.前者能产生情浓意切、直挚感人、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后者具有含蓄隽永、意味无穷的美学意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海楠 《社科纵横》2005,20(1):119-120
《七月》一诗应该是编定《七月》一诗的人把两首或两首以上关于豳地的农事诗加以整合的结果。对《七月》中不同来源部分的创作时间应分别加以分析。经过参照《大戴礼记·夏小正》、《逸周书·时训》等文献 ,以及结合古代历法知识 ,我们可以大致确定《七月》原始内容的创作时间不晚于夏代 ,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 ,其内容历经后人的充实与改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七月》也许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2.
龙的传人     
正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这首《龙的传人》,说是王力宏传唱度最高的一首歌,大概没有人会质疑。之所以一首流行歌曲能够覆盖全年龄段国人且经久不衰,只是因为它唱进了中国人的心里,唱响了中国人的精  相似文献   

13.
宋代士大夫社会的文学应酬与稼轩词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稼轩词现存六百二十余首。其中,凡序言标明应酬唱和的作品多达三百五十余首,占全部作品的二分之一以上。若与北宋词人相比较,元祐苏门虽以酬唱为盛事,但《东坡乐府》所标明的此类作品仅八十余首,不足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其它词人如黄山谷、秦少游等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词集斟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阳修词的研究中,最有分歧的莫过于辨证《醉翁琴趣外篇》的真伪。纵观这场延续了六个世纪的争论,不难发现,人们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一个基本相同的出发点,即首先认定了欧阳修的另一部词集《近体乐府》的可靠性,然后再拿《醉翁琴趣》与之对照,以此来论证后者的真伪。诚然,较诸《近体乐府》,《醉翁琴趣》见于文献记载较少,但平心而论,《醉翁琴趣》 并非毫无来历,而《近体乐府》亦不是什么足本精本。因此,完全以《近体乐府》所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为依据,来论征《醉翁琴趣》的作法是有失公允的。1 有关《近体乐府》的版本价值,前人已作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刘桂华 《唐都学刊》2013,29(1):23-27
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四季”抒情诗。春季,唐人迎春喜春又送春伤春,而伤春无处不在,形成了典型的“伤春抒情模式”。夏季,诗人的情绪有乐有苦。秋季,唐人悦秋赞秋,而“悲秋”乃是一种普遍情绪,形成了典型的“悲秋抒情模式”。冬季,诗人有苦有乐,苦寒而歌唱飞雪。  相似文献   

16.
公元745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1797年,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创作《忽必烈汗》,对于英国近代诗风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虽然两位诗人所处的历史时间跨越一千多年,并且身处不同地域,但是,这两首巨作却有着诸多联系。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发现两首诗歌在诗歌题材和作诗方法两个方面具有相似之处,进而探讨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方面的不同。通过对两首诗歌求同存异的探索,为中西诗歌文化的学习开拓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刘慧  刘忠 《社科纵横》2002,17(6):54-54
《松花江上》、《故乡》、《思乡曲》、《嘉陵江上》 ,是抗战时期四首著名的以“思乡”为主题的声乐作品。本文拟对这四首“思乡曲”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及作品体裁、旋法、结构等作曲手法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 ,从而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其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别号“齐东野人”,山东历城(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诗歌集有《归田类稿》二十四卷,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中;散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收录小令161首,套数2首。元代立国之后,有七十多年不开科举,堵塞了知识分子政治上的唯一出路,大量读书人的报国之心无以实现,“蒙古用人,以国族勋旧贵族子弟为先”①。经济上蒙古贵族、僧侣和地主富豪联合统治,又造成广大知识分子“九儒十丐”的困顿处境,他们既不甘愿沉沦于社会最底层,又没有形成强大的反叛力…  相似文献   

19.
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起源不明,主要源于对词的界说混乱.词应是发生于盛唐宫廷,由李白首先创制,后来者依照词牌创作的以近体诗格律化定型的声乐歌词.词体的形成,既是历史某个瞬间(天宝初年)飞跃突变的结果,又有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包括词乐的演变形成史,近体诗、乐府与声诗的演变史.以及词体在由个人创制之后被词本体接纳并定型的发生史.从诗歌演变的角度来说,是建安以来乐府诗和近体诗整合的果实;从词乐的角度来说,是宫廷音乐和音乐消费形式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诗篇中,《天问》是一篇值得注意的、别具风格的作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和屈原的其他诗篇一样,是一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从科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一首充满奇特幻想的科学长诗。它在我国科学史上、特别是科学诗史上也应当占有重要地位。“天问”,是对“天”所发出的疑问,也就是“问天”的意思。古代认为“天尊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