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的理想人格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为其内涵。其中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顺天道法自然的圣人。到庄子其理想人格是超越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至人、真人、神人。发展到魏晋时期《列子·杨朱》倡扬"从心而动,从性而游"的"自由"人格。正确认识道家理想人格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建立健康完善的现代社会人格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的标准。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道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道家认定天道自然无为,把人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主张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因此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本文通过对先秦道家理想人格的建立依据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道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政治规范,强化了人的道德良心,启发人的理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理想人格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思考,折射出了中国思想史上不同色彩的思想火花,为后世的中国人关注这个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追寻维度,同时也为后世的中国人构建自己理想人格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养料.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家视野中的理想人格与墨家、儒家和法家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境界和精神气质,表现出了独到的内在本质特征,对我们今天构建健康和谐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家的理想人格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为其内涵。老子尚自然,庄子求自由,却演变为了《列子·杨朱》的纵欲享乐。他们都是源于对“天道”的体悟,指出要顺应自然。却导向两种不同的道路。原因是: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对自由的不同追求;对人生价值的不同把握。  相似文献   

5.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家都很关注的社会伦理同题.目前,在一些教科书和文章中,对理想人格有一种代表性的界说,认为理想人格就是道德理想或典范人物.笔者认为,三者不能等同.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理想人格、道德理想、典范人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原意指演员戴上面具,表现出他(她)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如社会学中的"人格",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心理学中的"人格",是指个性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 ,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 ,其要求和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 ;“忠恕”的道德品格 ;“博施济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高尚情操和志向 ;“中庸”的气质和风貌 ;“志于道”、“志于仁”的理想和信念 ;“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等等。尽管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弱点和缺陷 ,但它作为中国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人格模式 ,已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 ,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 ,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型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 ,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具体而言,其学说包含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理想人格的类型、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和理想人格的培养等四个方面。反思及厘清孟子理想人格学说的主旨和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格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各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家都很关注的社会伦理问题.目前,在一些教科书和文章中,对理想人格有一种代表性的界说,认为理想人格就是道德理想或典范人物。笔者认为,三者不能等同。虽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理想人格、道德理想、典范人物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原意指演员戴上面具,表现出他(她)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如社会学中的“人  相似文献   

9.
整理阮籍《大人先生传》和其他文章中的人格类型,我们可以看到,阮籍理想人格的系统是由君子、圣人、大人、至人等四个类型组成的结构,君子和圣人是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具有现实的意义。君子为低次的人格类型,圣人是高次的人格形象。大人和至人则是理想世界同类型的理想人格,缺乏现实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其理想性弥补了现实世界中自我丧失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0.
试论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戴桂斌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与儒家思想不同,道家的思想虽然不占统治地位,但它主张以“道”为体,“道法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和...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的故事背景集中于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人物的个性特征也像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一样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居住在呼啸山庄的风暴的孩子,另一类是居住在画眉田庄的宁静的孩子。由于社会现实功利的搅扰导致凯瑟琳·欧肖的人格分裂与希克厉的复仇,从而引起了风暴与宁静两种天性的冲突与较量,并各自显示出优势与劣端,进而讽刺了社会现实功利对人性的牵制,并为我们建构了一种新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性、真实性与自然性、自由性和审美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特点 ,并指出达到《庄子》理想人格的途径是“忘”、“守”。在此基础上 ,对《庄子》理想人格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理想人格是个人和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它是智慧力量、德道力量、情感力量、意志力量和审美力量的统一,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就社会主义理想人格而言,它具有六大功能作用,即:激励功能、指向功能、动力功能、自觉功能、文明建设功能、超越或批评性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试论金庸小说人格理想的转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创作根据人格理想侧重点的不同可分群体本位英雄、个体本位英雄、反英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人物的社会价值和群体意识,力图从传统道德标准和审美习惯方面,表现人物伦理道德上的完善,但客观上存在先验论的痕迹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人物普遍缺乏真实感和鲜明的个性力量。第二阶段作致力发掘人性的本真美感,对人性、化作了深刻的批判,但作运用了过多的巧合,作品带有模式化倾向,部份人物性格也有失丰满和和谐统一。第三阶段突破了对理想人格的探索,以日常化、世俗化的人物形象对政治、历史、化、道德、明等方面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深刻、独特的审视和批判,艺术形式臻于圆熟与精纯,从而完成了金庸武侠小说创作历程从畅销书到经典由量而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5.
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如何做人的标准和规范,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立身立德的终极范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始终把培养和追求理想人格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并以其系统性和独特性奠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理想人格也要以此为基础,并赋以时代特征和要求,既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和原则。“圣王”即内圣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完美体现,源于孔子。《论语》中虽未对“圣王”作出具体规定和解释,但孔子把“圣”与其最高的道德规范“仁”并称,一生矢志不渝…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理想人格的比较与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中西方理想人格的内容、思想、价值观念、境界、修行渠道的差异性作比较,力求把西方的乐观进取、重能力、求利、重法制的思想精华与中国的中庸、重道德、重义、自察内有的精神交融互补,以塑造现代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7.
理想人格的失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和《忠义水浒传》(以下简称《水浒》),以史诗般的波澜壮阔,为后人传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英雄传奇。耐人寻味的是,寄托了作者的全部热情和理想,代表着传统的正义力量的蜀汉集团和梁山好汉都未能逃脱覆亡的悲剧命运。尽管作者在收束全书时道出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的天命和“生当庙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的安慰,但从“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和“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情”的感叹中,不难窥出一缕无奈的悲凉与迷惘。  相似文献   

18.
道家理想人的模型———"真人",是顺应自然、超凡脱俗、逍遥自在和初具神性之人,他通过损欲损知得以成就,并为后来道教理想人的模型———"仙人"奠定了雏形。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理想人格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理想人格理论基于传统又出于独思。将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大丈夫气节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是它的基本构成要素;理想人格的培养途径是“身成”与“性成”的统一,就“性成”而言,其培养途径表现为一套以“存”、“养”、“躬”为特征的“作圣之功”。王夫之的理想人格理论既是对其以前理想人格论的总结,又仍然拖着一条封建社会所特有的“长辫子”。  相似文献   

20.
圣人人格表现为:无私公正,忧民爱民,随和包容,戒满戒盈,节俭清廉,博爱柔慈,宽容谦下,与时俱化.传承与发展:主持公道,秉公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宽容是一种境界,谦虚谨慎使人兼听则明;与时俱进,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