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演变的趋势,是初次分配逐渐向企业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下降较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占GDP的比重显著下降;同时,国民收入在分配中快速向政府倾斜,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长.全省国民收入分配与全国主要省市比较,政府收入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整体水平与全国相当;同发达国家相比,浙江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严重偏低,企业和政府的比重明显偏高.这样不利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建议采取增加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措施,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2.
数字看青海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结构一降两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39.7%上升到2007年的56.6%(见下表)。从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上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把加快发展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全县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我们欣喜地看到,30年来,我县历史性的变化集中反映在以下主要方面: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乌兰县经济总量从1739.6万元增加到39861万元,增加了3812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1.1倍,年均增长11.27%;2007年,一、二、三产业分别比1978年增长8.9倍、178.4倍和7.5倍,分别年均增长8.22%、19.59%、7.68%。经济总量“十五”时期以来年均增长22.38%。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2元增加到2007年的105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1倍。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全县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形成了新的经济格局。2007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54:59.86:17.6,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4.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2.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7.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成为带...  相似文献   

4.
《四川统计》2009,(2):I0007-I0007
图表说明:1978与2008年比较,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大幅下降,由44.5%下降到18.9%,降低2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壮大,所占比重由35.5%和20.0%上到46.3%和34.8%,分别上升10.8和14.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控制行政管理支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中国统计》2007,(9):43-44
1978~2005年的27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平均每年增长24%,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从1978年的4%上升到2005年的24%。  相似文献   

6.
一、收入预期 收入预期是指居民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与经验对可支配收入的事前估计、判断.目前在我国,收入预期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随着我国分配体制的改变,城镇居民固定收入增长缓慢,而暂时性收入变化较大,居民不得不结合固定收入与暂时性收入来预期收入的变化,并根据收入预期安排消费支出.(2)我国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失去了收入预期的原有基础,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导致现期消费需求下降.(3)宏观经济环境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人们将调整其收入预期.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会下降,那将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反,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上升,则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4)居民实际收入的低幅增长使居民收入预期呈下降趋势.1995年-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均处于5%-6%左右,这与GDP增长相比,处于低位徘徊.由于居民收入预期降低,迫使居民放弃高收入幻觉消费,因而消费更加理性化.(5)我国与收入、消费有关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将影响到居民收入预期的变化,从而带动或抑制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居民储蓄高增长原因及分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报告,中国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1月末余额为9.8万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0%.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GDP比重逐年上升,且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02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长速度达到17.8%,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为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增长速度为4.6%.为什么居民储蓄存款会高速增长?怎样认识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采取什么对策分流储蓄?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增加值由1978年的82.2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1481亿元,但占GDP的比重下降,由1978年的44.5%降到2005年的20.1%,这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今年以来,全省推行“工业强省”战略,工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较快,基本上保持在20%以上,第三产业增速在10%左右,第一产业增速在5%左右,经济增长一半以上靠工业推动。在三次产业…  相似文献   

9.
一、我区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据悉,1947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5.37亿元,1978年发展到58.04亿元,2005年达到3822.77亿元。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比1947年增长163倍,年均增长9.2%,其中1979—2005年平均增长11.4%,特别是“十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96元、1978年的317元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16026元。194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7%,197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2.7%。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5年的15.1∶45.5∶39.4,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0.
卢春恒 《统计研究》1989,6(5):33-36
一、工业经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为适应工业生产力的状况,在巩固完善和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经济的前提下,坚持全民、集体、个体和各种联合体一起上的方针,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出现了各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局面。1988年与1978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增长1.25倍,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为56.6%;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4倍,比重上升到36.4%;城乡个体工业和各种联营工业、合作工业,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 中外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情》2009,(2):I0008-I0008
图表说明: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基石,在四川经济总量中占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消费需求所占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74%,下降到1988年的72.2%,1998年的64.5%,2008年为52.3%,但仍是四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占GDP的比重达60.5%。  相似文献   

12.
《青海统计》2008,(10):42-42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39.7%上升到2007年的56.6%(见下表)。从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文化消费水平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九五”期间,百色市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据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百色市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800.08元,比1995年增长42.3%,五年间平均每年以7.3%的速度递增,快于同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的递增速度;同时,广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消化性支出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12.8%上升到2000年的14.8%,在衣、食、住、行、医、用等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高至低排列中,广教娱乐及服务消费比重已跃居第二位,仅次于食品支出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庆光 《统计与决策》2005,(19):110-112
一、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十五"期间为例,第三产业对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贡献率为84.6%,显然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从1980-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7%上升到32.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2.1%上升到26.4%.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减少了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了26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了100万个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凤  王玉华 《统计研究》2001,88(4):24-28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 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态势。消费占GDP的比重 ,由 80年代的5 2 %降低到现在的 46 %。近年来 ,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利率 ,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一系列举措 ,然而居民消费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 ,1 998年全国消费品零售增长 6 8% ,比 1 990— 1 997的年均增长低 1 4 5个百分点。与居民低消费率相对应 ,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成为我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居民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和转移支付后的余额 ,包括实物性储蓄和金融性储蓄。在我国的居民储蓄中 ,金融性储蓄约占75 % ,…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一)私营企业的规模和速度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表明,2001年我国私营企业的单位数、从业人员、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四项指标都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与1996年全国第一次基普资料相比,都有高速增长。1、企业单位数持续增加1996—2001年五年间,私营企业从44万户增加到132万户,增长了两倍;私营企业单位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由16.9%上升到43.7%,提高了26.8个百分点。2、就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1996—2001年,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从802万人增加到3170万人,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31.6%;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企业的比重由4.4%上升到19.…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第三产业发展剖析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严 《统计研究》2003,20(11):45-8
一、第三产业总产出及增加值率分析经过 2 0多年的发展 ,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由原偏重于传统产业逐步转向多产业共同发展 ;各行业总产出的差距有所缩小 ,但卫生、教育、文化、科研的比重仍然偏小。1 各行业总产出的比重相差悬殊 ,但差距明显缩小1978年 ,第三产业总产出中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比重最大 ,占 39 3% ;房地产业的比重最小 ,占 1 1%。但到 2 0 0 2年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比重已经下降至2 1 1% ,房地产业异军突起 ,比重上升至 9 7% ,且各行业所占比重的差距明显缩小。 2 0 0 2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两大…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伴随着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以及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增长却不是同步的,总体看来其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差异由1978年的2.57倍,到1985年缩小为1.86倍,之后又开始扩大,1990年为2.20倍、2000年为2.79倍、2005年为3.22倍、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的3.33倍.……  相似文献   

19.
资本要素收入作为国民总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算、厘清其在政府、企业和住户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居民资本要素收入的结构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利用资金流量表和统计局住户调查数据,对我国资本要素收入及其部门分配和居民资本要素收入的结构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居民资本要素收入长期以来高速增长,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在10%左右,但在总资本要素收入中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下降(21世纪初)的过程;(2)居民税前、税后资本要素收入对比反映出我国对居民资本要素收入征税力度尚小,最高不超过4%;(3)伴随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居民资本要素收入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为主转变为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并驾齐驱;(4)宏、微观口径测算的结果存在一定缺口,主要由劳动者报酬存在低估以及住户数据的系统性误差导致形成,国民经济核算的完善应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随着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浙江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浙江城镇居民从1995年的47.05%下降到2002年的39.90%,下降幅度在20%左右,表明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日趋下降.这一方面得益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5年的5718.16元提高到2002年的12682元),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居民的生活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而是向着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