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游记》第五十五回有—段关于女儿国的精彩描写,说的是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一行四人来到西梁女国,“那里人都是长裙短袄,粉面油头。不分老少,尽是妇女。正在两街上做买做卖,忽见他四众来时,一齐都鼓掌呵呵,整容欢笑道:‘人种来了!人种来了!’”其渴望见到男人的心情,跃然纸上。女儿国的国王一见唐僧,便钟情万分,千方百计要招赘他为婿,结成伉俪。幸亏大徒弟悟空设计,方得逃身。  相似文献   

2.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6,(2):96-102
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演变过程中失落已久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明了《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曾经依赖于三晋地区的戏剧形式而迅速生长增殖。它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还有更早的原生取经故事,也使我们注意到杂剧《西游记》对佛教的孙悟空取经猴与道教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猴的文化整合,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厘定《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现代小说《乡亲——康天刚》中的康天刚闯关东挖“老山参”与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的人生境遇,鲜明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真实境遇,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矢志求索的心声,即个体意志的自我满足与探索和追求人类幸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西游记》传播源流的南北系统——兼答蔡铁鹰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望 《东南学术》2007,(5):169-177
《西游记平话》最早是福建说平话艺人的创作,并由福建建阳书坊刊印,因而流布天下。现存山西队戏《唐僧西天取经》的产生是在《西游记平话》之后。福建等南方区域多年来流行通天大圣崇拜与齐天大圣崇拜,它是孙悟空原始形像的来源。不过,顺昌的通天大圣碑及齐天大圣碑都不是墓碑。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的情节是单线发展的,不象《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情节那样错综复杂,它着力刻画的人物也只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少数几个人,这一点也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大不相同,但吴承恩居然能把《西游记》写成一部波澜起伏、绚丽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巨著,从而吸引了千千万万时代不同的读者。足见作家的艺术功力之深。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情节单一往往流于平板,然而吴承恩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既保持了情节的单线发展,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毛病的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成功地运用了三段法。《西游记》全书就是一个大三段。前七回的大闹天宫是第一段;它是孙悟空的个人英雄传记;八至十二回是第二段,介绍了唐僧的离奇身世和取经的缘由;十三回以后写西天取经,是全书的主体。《西游记》这个大三段中又包含了众多的三段式。这些三段式也不是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西游记》中唐僧在取经过程中,对三个徒弟的教化与管理,以及唐僧自己的道德素养,一路战胜妖魔鬼怪,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完成大业成正果。通过对比,提出了作为现代领导应该培养自己七个方面的领导(管理)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小说,有关它的成书过程说法颇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于《西游记》研究意义重大。笔者从现存《取经诗话》文本入手,结合唐代说经、唐代白话小说及唐代有关宗教信仰等材料,认为《取经诗话》其实是一篇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的充满民间文化色彩的唐人小说。  相似文献   

8.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应成书于五代之后马戎贤《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宋代话本。李时人、蔡镜浩合写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一文、则认为它在晚唐、五代就已成书,是唐、五代寺院“俗讲”的底本。刘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时代蠡...  相似文献   

9.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8,(1):106-111
“视点西移”指近20多年来《西游记》研究的目光投向了由“西域”这个概念扭结起来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领域。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误读,是近百年来《西游记》研究踟蹰不前的根本原因;而纠正误读之后,《西游记》研究打开了相当多的全新领域,一个复杂丰富,舒展有序而又能够融受现有基础资料的成书演化线路也被初步勾勒出来。对于更具文化纵深的进展,我们有理由期待。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的佛教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为文化原型的神魔小说,它的取材是建立在非常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玄奘天竺求法的故事,经过了从本事本文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平话》到《西游记杂剧》再到百回本《西游记》的发展演变,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转变成了艺术的佛教文学故事。  相似文献   

11.
<正> 傅继俊同志之所以认为《西游记》“是反动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要是因为他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看成是农民起义的反映,把孙悟空当成“是被统治阶级中造反者的化身”,把孙悟空的皈依佛教,帮助唐僧取经,看成是叛变投降,从而断言作者是用孙悟空的形象说明:“被统治者只有死心塌地为统治者卖命,才有可能得到好处,找到出路。”还有些同志虽然对《西游记》和孙悟空的形象给予肯定的评价,然而对大闹天宫的性质和孙悟空阶级属性的看法,却跟傅继俊同志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12.
戏剧史札记     
昆曲“不提防”的流行时代很早,绝对不是到了道光衰世才唱起来的。而且也不限于苏州、北京,浙江、湖北、河南各地都传唱此曲。《北饯》《回回》两折戏,实际上均出于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杂剧《十面》不属《千金记》,而是艺人据元人散曲创制的“大十面”。清军平定三藩乱后,陈圆圆确实在昆明三圣庵安度了晚年。从刘墉《现剧》诗16首,知他是一位昆曲爱好者,是观剧的行家。  相似文献   

1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西游记杂剧>(以下简称<杂剧>)、<西游记>前后相沿叙述三藏法师西行取经故事.三部作品在以取经作为核心主题的同时,均将取经团队成员通过经历取经获得救赎、求得正果作为副部主题.<诗话>中救赎主题已出现,由于<诗话>是一部简陋的面向世人的"俗讲",其简陋与不成熟使救赎主题没有能够覆盖取经团队全部人物,面向世俗的特点则使救赎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明显的世俗性.<杂剧>出自名家,对救赎主题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丰富,很多方面也反映出受了度脱剧的影响.<西游记>中救赎主题最终统帅取经团队所有人物,救赎主题完全确立.明代"心学"影响巨大,佛教世俗化程度加深,这些都对<西游记>救赎主题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西游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西游记》的研究更加活跃。1986年11月3日至7日,全国第二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在浙江普陀山召开,标志着《西游记》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将近几年来已发表的论文和这次讨论会提交的论文,加以简要综述。一、关于《西游记》主题的新说在对《西游记》主题的认识上,近几年来的新说主要有以下五种: 1.哲理说。金紫千认为:“《西游记》是通过神话故事形象地喻明一个‘求放心’的道理”, “孙悟空的历史,是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是一部很典型的精神发展史”,进而,他把这部作品的主题概括为:“《西游记》故事显然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条哲理:人的思想只有归于正道,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见《文史哲》1984年第  相似文献   

15.
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有一块未曾到过的地方。这块地方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是很遥远的,被看作是天边,因称之为天方,它就是今天的阿拉伯。事实上,在唐僧取经以前仅隔几年(公元622年),这块土地上刚刚发生过一场空前的大革命,阿拉伯人的领袖穆罕默德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组织。从此,伊斯兰教继佛教、基督教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宗教,在阿拉伯这块土地上永远地结束了蒙昧时代,而进入了文明时期。存这之后,阿拉伯人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然后相继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和阿巴斯王朝两个哈里发帝国。在哈里发奥斯曼时期,在公元651年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来到中国。事隔100年后,阿巴斯王朝将领库退拔(《册府元龟》称“屈底波”)出征中亚来到中国边境,于公元751年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市)附近的怛逻斯与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大战,战胜了唐军,生俘2万余人带回到阿拉伯,使中国文化如造纸术等得以在阿拉伯流传。从此,中国  相似文献   

16.
一在《西游记》讨论中,神魔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孙悟空的基本评价,影响着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为了不使讨论过于枝蔓,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其一,《西游记》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有许多重要情节都来自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因此它不是吴承恩的独立创作。但是,与以前一切取经故事相比,《西游记》在主题、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部“神骏丰腴,逸趣横生”的杰作。正如郑振铎所说:“吴氏以他的思想和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之中。”(《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我们应该把《西游记》作为一部有着整体艺术构思并体现着吴承恩的“思想和灵魂”的长篇小说来理解。其二,读《西游记》的人,往往很自然地由神魔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并不觉得神魔世界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由于作者颇为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融入了对神魔形象的描写之中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神魔有象征意义,或者说有寓意。作者的《禹鼎志序》可做旁证。《禹鼎志》是作  相似文献   

17.
<正> 古典小说《西游记》“每杂解颐之言”(鲁迅语)、“逸趣横生”(郑振铎语)、通体一致地保持着它的基本美学风格——喜剧美,这是作者吴承恩“善谐剧”的禀性在创作中的鲜明表现。《西游记》问世四百年来,之所以吸引、征服了无数读者,并且驰誉全球,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喜剧美的魅力。著名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得好:“在世界文学中,《西游记》是最有趣的小说之一,应该让世人共同欣赏。”《西游记》同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喜剧作品相比,确实是毫无愧色的。本文探讨《西游记》喜剧美的重要一支——滑稽美,余项幽默美、讽刺美,笔者另有专文论述。  相似文献   

18.
燕颔解     
《三国演义》第一回张飞的肖像描写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其后不少小说袭用了这一词语。《水浒》中两次用它描写林冲,容与堂本第七回写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七十八回又说,“林冲燕颔虎须,满寨称为翼德”。四十七回写李应时亦道:“鹘眼鹰睛头似虎,燕颔猿臂狼腰。”《醉醒石》第十五回赞陆指挥“燕颔知重器,虎头开异祥。”《雪月梅》第十回写殷勇也是“熊腰虎背,燕颔豹头”。《说岳全传》五十六回写番将完木陀赤“鼻高眼大,豹头燕颔。”《说唐》第一回写秦琼“生得河目海口,燕项虎头。”以虎豹喻猛将,理有固然,但为啥以穿云掠水、轻捷善舞的燕子形容一些剽悍的勇将呢? “燕颔”,郭璞注《尔雅·释鸟》时就已把“燕颔”作为有特征的代表性事物,与龟背、鱼尾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鲁迅全集》第十二卷,第六一二页。) 鲁迅这段话中的“齐天太圣”一语,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对此语的注释是: “齐天太圣”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孙悟空翻如来掌心的故事,见《西游记》第七回。这条注释说“齐天太圣”原作“齐天大圣”,认为是鲁迅写信时在“大”字上多写了一点,形成了笔误。其实不然。查鲁迅书信手稿,原信上写的确是“齐天太圣”,此四字并加有引号,清晰可辨,可见是鲁迅有意如此写的。  相似文献   

20.
郭健 《江淮论坛》2004,(2):152-154
文章通过介绍和评析建国以来学术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西游记》主题观:“政治说”、“游戏说”、“哲理说”、“宗教说”,以及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揭示建国以来《西游记》主题研究的概貌、发展轨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