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宋元丰五年施行新官制,秘书省恢复成为国家的图籍文献中心,其秘书监、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正字等职官被视为清要职位。然而入职秘书省并非平步青云,秘书省职官与其它监司的职官一样,依循年资、考核绩效而迁升,以致久历年资而迁延于秘书省。秘书省职官虽被人寄予厚望,但因品级较低而俸禄微薄,再加上宋代实行的"省陌"制和"折变"制,生活上经常处于困顿之中。尽管有升迁中的困难以及生活上的困窘,由于其养育人才的政治功能,秘书省依然成为文人们的向往之地。  相似文献   

2.
宋初之秘书省有官而无书,有名无实,其编纂图籍之职能被馆阁取代。北宋元丰五年,施行新官制,馆阁并入秘书省,秘书省名实相符。政治地位方面,秘书省不仅恢复成为国家的图籍文献中心,而且具有储养人才的功能。文人一旦进入秘书省,就可以获得无限的荣宠,从而志得意满。工作职能方面,秘书省职官有着“优游岁时”、“清闲无事”的悠闲,体现着朝廷对秘书省文人的优礼恩遇。悠闲而饫饱书籍,秘书省文人们在调笑嬉闹之中蕴含着典故事典,寄寓着智慧才智,体现着他们的愉悦欢乐、闲适自得之情。  相似文献   

3.
清代胥吏与官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封建社会的各级政权机构除由一定数量的国家职官组成外,还有大量的胥吏(或称吏员)。他们虽非国家职官,但却是政府职能的实际执行者。他们的政治地位远不及国家职官,但其实际作用却往往超过国家的各级官员。他们虽无生杀予夺之权,却常常暗操权力之柄。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学秘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时刻与教务部门、院系部领导、授课老师、学生等联系,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他们就是教学秘书的服务对象,是教学秘书的顾客.  相似文献   

5.
秘书监、著作郎等职,均非三国时期新出现的职官机构,但在三国时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这些职官机构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三国时期图书编撰出版事业发展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辽代官制承唐仿宋,宫廷服务系统的职官亦不例外。但由于《辽史·百官志》的疏漏,对一些辽代宫廷服务系统的职官不见记载。根据钩沉出土的辽代石刻文字资料,可对辽代宫廷日常物用服务类职官、侍奉役使服务类职官、官苑畋游服务类职官以及随驾差遣服务类职官进行考证,以弥补《辽史·百官志》记载的缺漏,并有益于学者对辽代宫廷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国的政治独立性逐渐增强,鲁国为提高自身的争霸实力,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统治管理。春秋时期鲁国公臣职官制度作为其政治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借鉴古籍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在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西周政治制度对鲁国官职制度的影响,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臣职官构成体系及鲁国公臣职官管理制度等春秋鲁国的公臣职官管理制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拉祜族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职官制度。最初是以游猎游耕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古老的"卡些卡列"职官制度。其在组织与家庭结构关系上与拉祜族双系大家庭制度相适应,虽然已显现出某些社会政治功能,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职官体制,管理机构也不完备,属于原始民主管理制度。当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政治行政制度在拉祜族地区确立后,"卡些卡列"制度被纳入土司统治下的职官制度体系之中。而随着拉祜族地区的"改土归流"与保甲制度的建立,拉祜族的传统职官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弼马温"是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养马的职官,本文试通过这个职官论述明朝的马政.  相似文献   

10.
机关秘书群落是一个重要政治群体,其内部因权威结构中的差序分工产生了分化,出现了势差、级差、职差和位差等“四差”效应。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各类机关秘书在日常境遇、晋升周期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为消除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机关秘书制度可以尝试以下的嬗变与整合之道:在群落归宿上由良莠混杂转向去芜存精;在从业岗位上,由因人而设转向以岗定人;在日常管理上,由人治模式转向人本模式;在身份地位上,由后备官员转向终身职员;在晋升渠道上,由行政序列转向职级序列。  相似文献   

11.
“大官 (儿 )”是明代《金瓶梅》以及其他一些小说、戏曲中出现频繁的一个称谓词。然而现今许多辞书对这个词或是失收 ,或是解释不够准确。该文通过考证古代多部文献 ,进一步解释了它的意义 ,并指出这个称谓词在历史演变中曾出现过的一种“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4.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和”与“同”的思想随着先秦天下纷争的局面而出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它首先是人们自然观在社会、政治、人生诸方面的伦理展开。“和”“同”思想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8.
论艺术语言“形”与“神”的相互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的"形",既包括视觉上的形体,也包括审美上的形象。本文从艺术语言的形的生成,形与神的相互制约,艺术语言的鉴赏三方面,对艺术语言的"形""神"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两课"作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应率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讨"两课"教育教学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措施等三方面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角度看,儒学按其实存的状态可分为"主流版"与"生活版"两种,前者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令显学,后者为教化民众成为一个"好人"的隐学。分析儒学入"家"的路径,从中合理地引申出儒学"例外"原则,无疑对当下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