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旷战 《江淮论坛》2014,(3):186-189
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语境要素这一语用学微观视角入手,结合话语实例,对它的认知激活贯穿于跨文化交际意图的顺应形成、有效传递、认知推理、及时反馈等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剖析,并尝试构建跨文化交际意图与语境的动态互生模式;旨在挖掘交际意图所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信息,彰显语境要素在跨文化交际意图推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但目前的成果仅限于对具同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交际的语境进行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却鲜有论及。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文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以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际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趋向又呼唤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提高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需要厘清跨文化交际失败与跨文化交际失误之别,并从语言、文化、语境等维度对跨文化交际失误进行交际者语用归因,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效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哲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视角 ,对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与美学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深入分析 ,论证了建构一种或多种与当前认知科学理论和多元文化语境相适应的美学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能性 ,为跨文化交际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美学原则的重构提供理论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移情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交际者顺应语境的能力与整个交际过程。移情努力与语境关联性成反比关系,与语境效果成正比关系。交际双方的语境越相似,移情所需付出的努力越少,交际双方的语境差异越大,移情所需付出的努力越多。文化移情经历四个阶段:激发意识、做好准备、协商实践与强化效果。交际者文化移情的过程,是跨文化语境不断地重复着解冻、改变、封冻三个阶段的过程,同时也是交际者超越自我,积累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本质上挖掘跨文化交际失误的认知根源.跨文化交际失误主要包含语言认知失误和文化认知失误,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认知能力是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从跨文化交际语境出发,根据语境文化对交际模式的影响,探讨日本高语境文化形成的原因,分析在高语境文化影响下日本人以和为贵、集团主义意识强、以心传心的体察式的交际模式,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促进交流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语境对话语含义的动态调节作用,认为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必须根据社交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不同,随时调节自己的言语,从而恰当得体地调整人际关系,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0.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语言背景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帮助交际参与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语境导向及其重要性,以及语境导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帮助留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分析这对培养大学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交际语境由各种不同而相关联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外显因素和内化因素这两大类。交际是交际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顺应外显语境因素和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的一个动态过程。从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三大跨丈化交际语境要素入手,运用顺应理论阐释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语境顺应,有助于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眼于同属新感觉派的两位代表作家施蜇存、穆时英的创作异质,从文化修养、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创作风格的迥异,从而得出了创作的个性自由与文学所具有的独立品格之间的联系。这对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这个流派的创作,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文化、文化模式、文化类型是学术界争论不体的话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模式分型。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心理差异比较研究称为跨文化心理学,中国不同地理区域、行政区域、城乡区域的文化心理差异比较研究称为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简称中国区域心理学。中国区域心理学视野中可以区分出都市文化心理和村落文化心理差异,也可以区分出东西南北中各类地理文化类型以及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关中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滇黔文化、闽台文化及西藏文化、蒙古草原文化、松辽文化等类型和模式,这些文化类型形成了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圈,造就了各地居民的不同文化性格。文化类型心理差异研究不仅有利于跨文化心理学学科建设,也有利于揭示区域文化性格差异的心理原因,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宁 《阴山学刊》2014,(2):5-10
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在中性技术的作用下从大众传播语境到新媒体语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如何解读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关系变迁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和关系化、信息网络的社交化和媒介化、多场域复合扩张与连续在场,共同呈现出已成为技术现实的无处不在的媒介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将让这种技术现实继续转化为社会现实,并带来信息价值和媒介伦理等值得反思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付家梅 《兰州学刊》2008,(Z1):174-176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以一个新的视角,即动态语境,来分析研究篇章语序。篇章交际过程就是语境因素与语言选择相顺应的过程,语言的顺应性是篇章交际的一种实现策略,语言使用者选定特定的语序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故本文试图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来探讨《红楼梦》中人物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如何组织语序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心理学是对科学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追求以文化为中心的前提下,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特殊性和共性,适应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需求,突出了文化对心理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和睦和文化繁荣,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影响了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深入了解他们的就业心理需要突破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跨文化的角度,正视民族差异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8.
心灵与意识问题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议题,而与意识问题紧密相关的,则非“认知”莫属.因此,从认知角度切入探究信息传播机制成为主流,意识表征、认知语境以及隐、转喻思维三个方面则成为探讨认知传播学的哲学基础.首先,意识的表征在空间上具有全局分布性;其次,认知语境的建构离不开大脑认知图式与知识的激活,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一种隐、转喻的思维方式;最后,认知传播区别于以往传播学的5W经典模式,重点探索的是传播过程中思维如何得以被理解,这一过程需经历模式搭建、图式激发、选择记忆、行为形成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