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就是劳动者不断革新生产工具,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創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历史。新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最后战胜旧社会制度,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新社会能够比旧社会提供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列宁教导我們:“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証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資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沒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資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无产阶級在取得革命胜利,掌握政权之后,就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用辩证逻辑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剖析大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有关问题,以此做为对大庆26年经济发展规律的探讨。一、大庆劳动生产率的物化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这是对劳动生产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肯定。大庆26年的经济建设实践,就是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奠定下来,在积累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时刻,那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列宁也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这都会诉我  相似文献   

4.
(一)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绝对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节约时间,也正象有计划地分配各部门所需的劳动时间一样,将成为在集体生产基础上的第一个经济规律,这甚至将成为更高度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绝对的规律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条件。”因此不断提高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基本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兴亡与科学技术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 ,其最重要功能就是推动社会制度的革故鼎新。在近代历史上 ,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 ;在未来的岁月中 ,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及其革命作用的充分显示 ,最终将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把人们引向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而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是历史的结论.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否违背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规律?没有.实践说明了这一点:1953年到195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这充分说明新的社会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理论也完全可以说明这一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赖以产生的生产力水平,与这种新的社会形态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形态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是两种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概念.只要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基础,加上其它社会条件的成熟,新的社会制度就有可能产生,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严格的生产力水平的量的界限.而新的社会形态最终战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22页)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斗争而最后取得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面前困难还多,不可忽视,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061页)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国  相似文献   

8.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用革命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认为,最重要的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重要的结论,也就是公社著名的革命原则,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紧密联系的内容: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以暴力打碎、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二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之后,必须用巴黎公社形式的无产阶级专政去代替它。  相似文献   

9.
在同一国家内,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的历史现象,屡见不鲜。但这种现象又只能是暂时的,最终,落后的社会制度必然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的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一过程制约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历史上,拓跋鲜卑将奴隶制带到封建经济文化早已高度发展的中原地区,从而形成的北魏前期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的局面最为鲜明。虽然到孝文改制后,奴隶制基本上为封建制所代替,但这一发展过程恰恰体现了历史的客观规律。本文拟简要论述北魏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局面的发生、发展及消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来使用的。他讲:“资本主义不可免地要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这种制度将实行计划经济,并且在全国电力化的基础上保证全体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后来,“计划经济”作为与商品经济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农民战争是不是社会革命蔡美彪提出,中国封建社会里的农民战争虽然也是一种革命,“但它是不同于社会革命的另一种性质的革命。”孙祚民表示赞同。他说,社会革命,是由孕育在封建社会制度母体内部的新生产力同原有的旧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其历史任务是推翻旧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制度,导致社会形态的交替。而农民战争,“乃是发生于封建社会中前期、亦即封建社会形态内部的革命。导致这种革命的矛盾,不是新生产力与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是封建生产关系固有的矛盾,即封建生产过  相似文献   

12.
一、生态之剑欧洲人——先是伊比利亚人,后是英国人、法国人——为什么能够轻易战胜在大洋彼岸生活了上千年的具有悠久辉煌文明的土著居民?为什么能够在新大陆——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迅速繁衍生长并且最终将那些遍步土著遗迹的地方以不可抵挡  相似文献   

13.
一位俄罗斯学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奋斗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关于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崩溃的原因,他认为:“第一个原因是,社会主义没有能够在经济上取得对资本主义的胜利,即没有能够提供列宁认为是社会主义生命力最重要的标准的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个原因与...  相似文献   

14.
反“和平演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从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并存格局,看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长期性。自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便进入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并存的历史时期。尽管国际资本主义曾企图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扼杀在摇篮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也曾一度把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在近期可以实现的目标。然而历史发展却表明,世界上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并存必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20世纪,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内部矛盾较为稳定,生产关系具有调整能力,能够允许生产力进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应用唯物辩证法这种科学的发展学说,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研究,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发展的、变化的,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但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是个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经过哪些阶段,通过哪些实际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则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马克思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对这个历史过程作了科学的探索,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而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经济上的成熟程度不  相似文献   

16.
面对西学以及西方文明,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地自我调适和转化的过程,并且出现了四种主要的对待儒家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是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否定"的态度,主张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以新方法代替旧方法;二是"开出"的态度,主张从儒家传统中开出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三是"并列"的态度,强调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相对独立的特性;四是"返回"的态度,一些西方思想家试图返回到儒家传统中去,以解决西方科学和民主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毋庸讳言,哲学界为数不少的同志,长期以来囿于“新东西”与“旧东西”或“新”与“旧”的笼统提法,忽视和模糊了“新旧事物”与事物内部“新旧方面”之间的严格区别。有的同志就因为把事物内部新方面与旧方面的关系,等同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因而无法将新方面与旧方面之间解释成对立的统一,于是,进而得出了否定事物内部含有新旧两个方面的结论。比如,冯贵贤同志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新旧两个方面吗?》一文,(见《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7期)就是如此。文章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过程,新与旧是以否定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一生一灭,新东西产生,旧东西灭亡,新东西代谢旧东西;在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固定资产精神损耗的两个形态,其本义是指在生产资本形态中固定资产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效率更优的设备代替旧设备而产生的价值的相对贬值。我们也可以把精神损耗范畴引伸到消费领域,用以分析与此相类似的经济现象。本文试对消费品精神损耗的各种形态以及消费品精神损耗在实际经济工作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论主体民族     
<正> 一每个多民族国家一般总有一个主体民族,这几乎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所谓主体民族,是区别于同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其他非主体民族的民族而言。它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在人口数量上占有这个多民族国家总人口的大多数或者绝大多数——这一点是最主要的;二、居住在比较广阔富饶的区域;三、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较高;四、社会制度处于比较先进的阶段。如果下一个简明的概念的话,那就是:主体民族是某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占绝大多数,生产力、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发展相对先进,对该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贡献最大,起着主导的、核心的作用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正> 读了《东岳论丛》1983年第2期卢希悦和魏增琛同志的《马克思怎样看待劳动生产率》一文,很受启发。但对文中关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不能进行比较的问题,有一点不同意见,兹略过如下。文章认为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能比较的原因之一是:在以商品价格反映商品价值量时,由于存在着价格与价值背离的可能性,不同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比较。我认为这个论点是不能成立的。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