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紧紧围绕魏晋时代精神和书法自觉时代去阐释王羲之的书法所蕴涵的重要文化意义和审美境界,认为王羲之处在魏晋时代氛围中,受老庄玄风的影响,其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趣质朴转向自然洒脱,而儒、道、释、玄的融汇,使士人崇尚清谈,寄情山水,从而将中和之美发挥到极致,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尚韵书法美学理念。王羲之守正创新而形成的中庸、中和、刚柔相济的书法,获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美誉,并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使得帖学的潇洒流美之风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主流。王羲之所张扬的神采韵味,从内容和形式和谐入手臻达神采和形质的完美统一,成为中国书法文化中最为亮丽的风景,滋润并影响了一代代书法大家。  相似文献   

2.
书法理论一开始便与自然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字的起源与构造源于自然物象,书法艺术的生成同样如此。从"自然"到"阴阳"再到"势"是书法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以自然形象描写书法形态美、书家风格、破解书法奥秘在汉晋普遍流行。唐宋,向自然学习逐渐摆脱表面之形,而是由此向上通向道、理,向下走向更为具体的法度,中间则有人之情感与自然的契合。宋以后,书家和理论家不再醉心于浩渺难知的"道",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经验描述上,自然和书法关系的理论没能有更多的新意。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书法教育是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 ,又具有辅助的教育功能 ;有技法训练的要求 ,更具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 ;是艺术、文化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个性创新教育。只有给书法教育以正确定位 ,才能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以水墨传达情韵、以线条展现骨气的文人"墨戏",明确了中国画以诗为魂、以书立骨的发展方向.宋代文人在翰墨游戏中以诗意入画,以书法的笔墨作画,其书法又与诗法相通,从而使书画艺术与诗歌创作相互渗透,形成双向互动的局面.这不仅导致士人画的兴盛,对宋诗的发展也有深刻影响.以画境和书法入诗,丰富了"以才学为诗"和"以文字为诗"的宋诗意韵,便于出新意而自成一家.就文艺思想而言,主张用自然的"天眼"观物,解脱束缚而得"游戏三昧","天机"骏利与"胸次"清旷彼此关联,意境的创造与人格的涵养互为表里,以贯通诗书画的情韵和书卷气,表现超凡脱俗的心灵和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5.
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作为评价书法好坏的标准,向来是书法家最在意的,作为另一种相对于文士阶层的"雅"而被区分为"俗"的民间书法,却是大书家创新书体的泉源。因此,从雅与俗的角度切入,观察书法典范的成立以至流派的兴衰,对于书法演变关键问题的理解,应有帮助。而且我们对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的反思,在格调上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保持健康发展,就不仅是重要而且也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的王铎书法创新的制高点是其连绵草书的创立.王铎草书特别是他的连绵草书轴,既是王铎草书"托古改制"似的创新,又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伟大超越.  相似文献   

7.
在书法理论中,傅山通过"作人""正""奴"等概念深入表现其遗民人格。在书法创作中,傅山通过笔力、"奇字"、率性、疾速等表现方法和"丑""拙""支离""直率"等创作审美来表现其遗民人格。遗民人格对傅山书法理论的渗透,能够使其书法理论观点鲜明、内涵深刻、铿锵有力和感人至深,但往往带着某些偏激。这种渗透,能够在其书法创作的取法对象、表现形式和意境创造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具有书法对话的多元社会及文化背景,具有高等专业性教育的本质特征、文化水平及高规格的学术层次,具有以抽象性理论、前沿的学术性为特征的对话内容和努力探索文化书法教育模式与合作形式、探索国际书法教育的务实倾向,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语境、多学科的交融渗透以及潜在的学术分岐和认识差异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低迷"、"恢复"和"发展"等不同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形成原因、持续时间以及表现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分析;对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一些思考,提出要提高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认识、提升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地位并加强中小学书法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滞后的局面,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岳川的文艺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西学"转向"中学"的过程,其核心是书法美学。在继承前人相关见解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文化输出"思想,其核心也是书法美学,并因此实现了文艺美学、书法创作与"文化输出"的融合。王岳川书法美学的突出特色是大———博大、正大与强大。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开放式创新实践实验室建设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的重要地刎位,介绍了基于开放式创新实践实验室的立体训练体系的构建方式,指出立体训练体系的实质是以开放式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基础的"课程群"和"环节群"的有机结合体,在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着一般的"课程群"和"环节群"建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彝族文字是本民族的自源文字,它有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史。彝文字由于其本身笔画、结构等构字特点艺术造型,使其在彝文书法艺术创作上更有可为。在古代彝族毕摩文献上的“变字”现象应是古彝文最早的书法创作,只是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书法概念,后人继承的节奏也缓慢。随着小学到高校一类模式使用《彝文规范方案》以来,近年来的彝文书法发展和创新都很快。如今彝文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彝文书法也越来越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技术能力是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之间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创新要素的差异决定了技术能力的不同.中部地区各个省份要素禀赋各异,技术能力也参差不齐.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对中部区域技术能力进行科学地测算.研究表明:在中部区域,湖北省、河南省和湖南省的技术能力高于中部平均水平,位居前三位,而其他地区则低于平均水平,这需要中部各个省份要增加投入、引进人才、改革创新环境,积极培育创新主体,以加大技术能力的培育.构筑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幸福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同时,必须回答“教育如何与人的幸福”相关涉的问题,以提升人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关涉幸福,是因为其激发个人幸福、促进社会幸福、倡导奋斗幸福,明确教育的幸福指向;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切入人的幸福,是因为其秉承德育为先、坚持“以生为本”、重视个体发展,引导人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幸福;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幸福有所作为,是因为其讲求“道明”“法当”“术精”,极大改善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有助于人对幸福的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蕴涵着诸多幸福元素,是因为其开展面向全体的分类施教,推行精益教育、实践教育、生活教育,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和追寻幸福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知识创新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明确大学知识创新的经济特征,对大学知识创新的经济行为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知识创新的经济特征:大学知识创新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参量;大学知识创新具有中长期性,表现为内部的、隐性的经济效益,在短时间内这种效益通过一种特殊传递,又表现为外部的、显性的经济效益;大学知识创新通过知识传递的内容改变经济交易成本,通过传播知识管理理论来提高社会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出版的古代书法理论译注本约有十余种 ,文章从几种有代表性的译注本中摘出训诂释读谬误数十例加以剖析 ,旨在说明书法文献的整理研究亟待提高质量 ,切忌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17.
硬笔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门类而存在,但它却处于非常尴尬的“边缘化”境地。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渗透与影响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硬笔书法边缘化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硬笔书法本身存在弱点;硬笔书法教学在各级学校中处于弱势地位;硬笔书法创作上过多受毛笔书法的影响;对作品外在美追求的偏颇以及硬笔书法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和专业。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山东省99所中小学抽样调查得知,全省中小学开展书法课的比例为85.4%,学校对书法的重视程度选择比较重视和十分重视的比例为73.2%。山东省虽然具备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的基础,但在实施阶段存在具体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师资以及教师再培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对于书法教育的意义、目标、方法、实践等缺乏清晰统一的理念,同时也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而使得很多学校的书法课有名无实,而书法教育中的名利思想也影响着教育者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深入,这使得书法课程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文章溯本求源,对“写字”与“书法”、“写字课”与“书法课”的关系进行反思,对于书法给人带来的心智的开启进行探讨,从而揭示中小学书法教育目标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20.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推动相应的教育机制变革。本文认为由知识本位教育向能力本位教育转化是促进创新教育的基础,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化是促进创新教育的手段,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化是促进创新教育的形式,由普职分立走向普职互融是促进创新教育的途径,由继续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是促进创新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