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媒体传播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独特的舆论功能,有力地提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建构与完善.然而,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价值在现实中面临多重困境,需要为之设定相应的伦理立场与道德底线.自媒体传播应坚持何种伦理立场?人们通过自媒体传播参与社会舆论应坚守什么样的道德底线?又该如何控制和评价自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关乎自媒体传播空间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全局性课题.探究并坚守自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价值,当成为繁荣发展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全民共识.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坚持了传统规范伦理学的两个教条之一:利益优先性原则,并将其演变成了伦理利己主义.启蒙对利益优先性原则加以论证和强化,但是人类中心主义对利益优先性原则的贯彻却最终陷入了二律背反的境地.生态伦理正是在反思利益优先性原则的基础上,试图超越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再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范围,重新进行价值排序.弱化利益优先性原则,充实道义优先性原则,重视德性,由人为自然立法到人为自己立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道德转向,在自然面前保持人的道德自觉性,这是生态伦理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张晓忠 《晋阳学刊》2013,(6):112-119
企业经济、环境、社会三重底线及道德与法律底线是企业生命线,企业底线坚守不仅对企业长远利益,且对社会底线与政府底线坚守及社会管理与政府治理,都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企业底线失守的现象分析、行业调查、动态考察及中西方对比等现状评估,可看到目前我国企业底线失守形势极其严峻.究其原因,企业主体责任不可逃脱,政府管理和监督责任更不可推卸.各级政府企业底线的监管存在着认识不足、法律漏洞、监管缺位、追责不力等责任缺失.为此,要善用底线思维,完善底线法制,加强底线管理,强化底线问责.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学生的心灵导师,其道德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品行的形成,从而影响当前及今后社会的道德氛围,因此,加强当前教师队伍道德建设至关重要。先秦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仁者爱人”的道德理念及“立弘志、要克治、需躬行”等道德修养方法对当下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相君 《学术界》2007,4(2):262-269
作为“软法”的国际法,是否能够成为运送正义的有效渠道,一直颇受质疑和争论。近年来,美国的单边主义又再次强烈地冲击了国际法上的正义图景。道德是正义的来源和支撑。在国内法中,法律和道德紧密相关,并有国家保证正义德性的实现;在国际法中,法律和道德松散无涉,国家以利益为行动指南,先天缺乏道德上的行为能力。在国家利益中心主义的单维度思考模式下,正义图景的实现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国家间的共同根本性利益可以铸就国际社会的共同道德底线。对道德底线的维护,就是对国际法上不正义的消灭,如此,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收传统道德教育中有生命力的内涵,建立适合新时期特点的道德规范体系,使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十分必要,道德应成为预防犯罪的一道坚固防线。 一、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是预防 犯罪的社会环境基础 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可以看出,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与犯罪率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犯罪率特别是经济犯罪逐年增长,同社会大环境有直接关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一些人过分追逐利益,漠视自身道德修养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在极端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旅游的基本伦理问题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民族旅游中,政府、企业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组成了一个伦理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民族社区为基础,作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族社区的利益诉求应被给予优先和更多的重视,这一伦理要求对企业和政府来说是同时适用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利益成为一种道德,也使道德成为一种利益。政府在民族旅游的各利益相关者中拥有绝对强势地位,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控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合理运用手中权力以实现公众的公共利益才是符合制度要求的正义之举和践行契约精神的诚信表现。  相似文献   

8.
论生存性债权对担保物权的优行行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平良 《云梦学刊》2001,22(4):25-27
生存性债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以实现其生存利益为直接目的的具有公法性质的一类债权,主要包括劳动工资、社会保险费、生活费等支付关系.生存性债权不仅可优先于普通债权,而且应优先于担保物权行使,其原因在于生存价值的最高性、生存保障上的社会共同义务性及生存权的首要性的确立.此外,生存性债权易受担保物权的排斥,也是其应优先行使的重要原因.我国未来立法与司法活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精神.  相似文献   

9.
对于当代社会的三维道德结构(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基本要素的论证,不仅要从基本含义、社会功能、论证主体、论证形式、社会基础等方面规定其形式性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必须探讨这些要素应该具有何种实质性的价值观念问题。当代社会适宜的道德结构是这样一种“分离基础上的互补关系”如果说,底线伦理(习惯规章)的轴心原则是“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轴心原则是“正义”,那么,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轴心原则就应该是“义务”。至于这种终极关怀的道德传统,主要应该到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伦理学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10.
邹海贵 《江汉论坛》2012,(10):89-93
自由内部的二元性: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构成了政治现代性发展的内在张力。自由理念构成正义的道德基础,消极自由关联市场正义,积极自由诉求社会(分配)正义。消极自由具有抽象性、形式性和保守性,片面坚持消极自由必然导致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漠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是统一的。积极自由是实质自由,积极自由的价值理念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以及现代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道德正当性证明。现代社会救助(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底线正义,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当今世界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高校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质量。教师的职业角色、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的生存发展和校风学风的形成都决定了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要搞好师德建设,必须建立一系列的长效机制,使教书育人真正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2.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所服务的对象承载着国家的未来,这一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学高”更要“德高”.如今大部分青年教师重“学”而轻“德”,在高校青年教师成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后,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和职业道德缺失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青年教师自身不思进取,二是环境不理想,三是这方面制度不完善.这一现状不仅直接影响到了教学工作,更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效性,高校职业道德建设是重点,社会舆论是补充.  相似文献   

13.
依靠传授师德的传统方式已经无力援救师德滑坡,甚至危及良好师德的生成。教师团体内部因约形成师德规范,即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不仅提供践行师德的标准,而且促使道德义务养成,彰显师德约制失德。教师个人内心的善与外在师德规范的善合一,自觉遵守规则和不断追求人性卓越。教师师德的建设过程起于师德规范制度而终于教师德性,起于教师的个人道德而经过师德,最终上升至教师师德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戴军  娄小平 《学术探索》2013,(7):145-148
教育理论界,对于师生地位的探讨,有“单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复合主体论”等观点。孙俊三教授把师生关系类型分为“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学生知道”、“老师知道,学生知道”、“老师不知道,学生不知道”四种类型,突破了对师生关系研究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崭新的视角体现了传统的教学相长、教育平等、自由教育,还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之间的生生互动,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教育学、生命理论、社会学、哲学等多维度对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进行审视,分析研究这种分类方法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教育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核心准则,可见让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育人目标。基于“仁”思想对于学生本位和学生管理者本位的德育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师德师风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新形势下,针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认同感低、工作压力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首先要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调节心理压力,并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法律、道德和工作制度,力求通过教师自身和政策层面的努力,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相似文献   

17.
Educational scholars claim that teacher morale has suffered from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and constrained professionalism, but exactly what is most diminished by these pressures remains unclear. Drawing on recent theoretical work on public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e hypothesize t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hurt teacher morale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turnover by undermining the professional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by diminishing teacher cooperation and trust. We find support for this hypothesis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teachers in 2011–12, and a follow-up survey from 2012–13. The analyses test whether a collective pedagogical teacher culture, comprised of professional culture and teacher collaboration, buffers the impact of these pressures that diminish teacher morale. Counter to past research, we find that a strong collective pedagogical teacher culture does not buffer teachers from the ill effects of negative workplace conditions in the form of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We also find t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in the form of district dismissal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ikelihood of teachers leaving their school, and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mitigated by strong professional culture. We conclude t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partly undermine goals of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equity in public schools by sowing seeds of teacher dissatisfaction and contributing to teacher turnover, thus thwar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struggling schools.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态势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境外意识形态强势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以及大学生自律理性偏弱等,导致了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功利性特征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明显脱节等问题的出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加大高校德育的实践力度、培养一支立场坚定、愿意扎根边疆的教师队伍以及强化公民教育,塑造责任公民,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和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大厦赖以构筑的根底问题。教师教育史上的三次“飞跃”表明: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主线与内线,在教师教育大厦中处于奠基地位。传统教师专业成长观的主题是如何促使教师吸附教育知识,由此导致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旧三论”,即指导论、迁移论与嵌入论。在当代教师专业成长领域,基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本真交互关系的教师专业成长观势必领唱主角,倡导基于实践优先论、情景中转论、智慧涌现论的教师专业成长“新三论”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自觉回应。在“新三论”中,教育理论难以直达教育实践,非线性逻辑、情景中介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高延安 《学术探索》2012,(11):110-112
随着目前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学生数量攀升较快,在加重高校教师负担的同时,也给师生关系的正确应对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分析了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根源做了详细的探讨,以求学界的方家同仁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