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到对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敏锐地捕捉并用独特的话语方式呈现着改革开放历史变迁中城市的物质膨胀与城市人的精神阵痛。于坚的城市诗是中国当代城市历史变迁的诗性记录。从20世纪80年代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的书写到90年代对世俗化的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在诗人和诗歌生存日益艰难的语境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诗歌的"原始承诺",坚信"诗是存在之舌",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思索着当下城市平民的生存状况,挖掘着城市的精神内核,努力实现着从"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诗到"心理"意义上的城市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描写现代都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城市诗 ,是 2 0世纪新诗发展中现代性趋向的一个重要方面。郭沫若的《女神》及稍后的其他诗歌创作 ,在这方面的实践 ,可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诗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在这一系列诗作中 ,他由重视情感的表现 ,到重视感觉发掘 ,特别是重视新的感觉和经验的开掘 ,重视用“近代人的脑筋”对新的感觉与经验的发现与捕捉 ,从而实现了诗歌美学上的突进。其“雏形”期城市诗的价值在于 ,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感觉与现代性审美转变的信息 ,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新诗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描写现代都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城市诗 ,是 2 0世纪新诗发展中现代性趋向的一个重要方面。郭沫若的《女神》及稍后的其他诗歌创作 ,在这方面的实践 ,可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诗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在这一系列诗作中 ,他由重视情感的表现 ,到重视感觉发掘 ,特别是重视新的感觉和经验的开掘 ,重视用“近代人的脑筋”对新的感觉与经验的发现与捕捉 ,从而实现了诗歌美学上的突进。其“雏形”期城市诗的价值在于 ,它不仅提供了新的感觉与现代性审美转变的信息 ,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新诗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区》2011,(27):7-7
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达2.3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8月3日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报告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所期望的“橄榄形”结构并未出现。  相似文献   

5.
凡尔·哈伦的《原野与城市》因艾青翻译和结集为现代中国读者所知。艾青创作的诗歌有着凡氏诗歌中的悲郁色彩,但源于不同的国度、时代和个人经历,共同的意象也各有不同的情绪与意涵。凡诗译本多种,在比较之后,可看到艾青的译诗不求字字准确,句句到位,意在诗蕴的浑厚和画面的生动。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诗和哲理一至被规为似乎不能相容的对立物,认为哲理会导致诗的抽象和枯燥。在西方,如狄德罗说:哲学思辩导致说教和枯燥的风格.中国传统的观点也多持此论,如严羽认为诗是“吟咏情性”而’不涉理路”的,明朝人则更进一步,认为阐发哲理是散文的专利,与诗无涉:“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更有甚者,则有由此而全盘否定宋诗的,认为”宋失之理趣”近年来,学术界对苏轼的哲理诗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对于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宋诗和苏诗在中国诗史的地位,都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梨花诗的口语化与中国古典诗歌通俗化趋势一脉相承,梨花诗是现代白话诗的极致--它既是对现代白话诗语言形式的继承,也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反叛;梨花诗渗透着打油诗的讽刺批评精神,从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趣与俗是梨花诗进行后现代诗探索的两个路径.  相似文献   

8.
周公"制礼作乐",以文艺作治国宝具,为关中文化的"诗意"提供了"基因".<诗>泰半为陕诗,雄豪、昂扬为其风骨.关中人秦始皇焚<诗>,从反面催生了唐诗.后者是中国南北文化长期融混后,在唐代政治体制改革实施、知识分子积极性空前抬升的条件下,产生的青春中国之歌.其结构为"李杜互补"和"朝野互补".它"定格"为长安及中国文化的"诗意"殿堂.海德格尔"诗意栖居"论,迫使我们重申长安"诗意",以应对市场异化和科技霸局,挺建新世纪的西安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9.
情·象·境·神──从中国诗艺美学传统看海峡两岸儿童诗蒋风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诗歌传统。千百年来经无数诗人辛勤的创作实践,从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缘情、立象、创境、入神四大诗艺美学范畴,成为一套有序、相关、完整的...  相似文献   

10.
《金陵瞭望》2011,(11):I0002-I0003
浦口新城核心区基位于江北副城浦口片区中部,浦口新城东南部滨江,与河西新城隔江相望。是江北副城和浦口区未来的城市中心所在地,未来将发展成南京都市区的城市副中心。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我国知识城市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从城市空间结构视角,阐释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和构建知识城市的必要性。通过对现有城市的八大类型的分析,从社会、地理和经济三个空间出发,提出中国原型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空间构建,并在国外知识城市的比较分析基础上,评估了中国十大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潜能程度,这有助于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开拓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城市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从城市空间结构视角,阐释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和构建知识城市的必要性。通过对现有城市的八大类型的分析,从社会、地理和经济三个空间出发,提出中国原型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空间构建,并在国外知识城市的比较分析基础上,评估了中国十大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潜能程度,这有助于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开拓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城市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梨花诗的口语化与中国古典诗歌通俗化趋势一脉相承,梨花诗是现代白话诗的极致——它既是对现代白话诗语言形式的继承,也是对其思想内容的反叛;梨花诗渗透着打油诗的讽刺批评精神,从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趣与俗是梨花诗进行后现代诗探索的两个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比《诗刊》近年来发表的城市题材的诗作和农村题材的诗作,诗更宜于面对充满诗意的乡土。针对乡土诗的两种写作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分析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中国构建生态城市的必要性,深入研究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促进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禅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对于王孟诗派的影响着手讨论王孟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以禅入诗,诗中有禅,以禅喻诗,禅思与隐逸思想的契合,使王孟诗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人格、隐逸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而成为有唐一代审美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从弗罗斯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叛逆两个方面阐述弗罗斯特诗中乡村和城市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继承和叛逆中,弗罗斯特塑造了完整的乡村和完整的城市.探索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8.
从弗罗斯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叛逆两个方面阐述弗罗斯特诗中乡村和城市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继承和叛逆中,弗罗斯特塑造了完整的乡村和完整的城市.探索了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新城市·新视点──对于21世纪城市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观点,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文化复兴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变动趋势,认为“一体化”、“信息化”、“生态化”和“宜人化”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潮流,指出构造21世纪新城市的目标体系应定位于“开放城市”、“智能城市”、“山水城市”和“家园城市”等四项主要内容,并相应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新方法与新观念。  相似文献   

20.
清代嘉庆年间鄂东状元陈沆的多首诗歌中提及的燕支山即是今天位于胭脂路的武昌胭脂山。在武昌胭脂山上曾有过一个类似于诗社的小团体——藏诗坞,状元陈沆就是藏诗坞中的一员。胭脂山上藏诗坞里的君子们当时都是武昌的文化名流,他们为武昌胭脂山留下了一段文人雅集的文化历史。全面挖掘和重点保护"城市记忆",一座城市厚重文化底蕴才能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