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玉人"通常是女性美的代称。从《诗经·国风》"有女如玉"及唐代《莺莺传》"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到《聊斋志异》中的"玉人",都是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而魏晋直到南朝时期,史书中记载的美男子也多是"玉人"形象。《晋书·卫玠传》说卫玠"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南史·谢晦传》言"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时谢琨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反映当时名士生活的《世说新语》一书,也不乏此类记载。为何"玉  相似文献   

2.
《论语·八佾》中有这么一段话:"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中的"将",一般都解释为"将要".例如刘开的《论语补注》中说:"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显然,刘开认为"将"是表示将来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注意到"德性丧失"问题,如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之矣."[1](第64页)如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相似文献   

4.
在《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常常可以看到用《周易》进行占卜的现象,而且有时还很灵验.如《左传》闵公元年载:"大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初,毕万筮仕于晋,……辛廖占之,曰:'吉.……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毕万是周代毕国的后裔,到他本人,早已衰微,沦为一般自由民.到这时,他刚到晋国作官,作战有功,得到魏邑的赏赐,职位为大夫.《左传》作者说毕万所占得的卦是"公侯之卦",他的后代一定会"复其始",意思是恢复为国君.后来,毕万的后代魏斯果然称侯,是为魏文侯.  相似文献   

5.
浏阳李别樵先生。嫥心文字之学。几三十年。昨以所著书。曰文字学变迁之概要。曰正俗字辨。曰说文部首均语注释。曰说文释小。曰编馀数种示我。孟其因得稍稍展读。于编馀具述古今醇驳之界。以为凡物皆可于文字中求之。昔章实斋以诸经为史。今别樵则以文字为史。读书得间一也。于是相与坐论。各有然疑。如正俗字辨以子籀文作■。俗因之作崽。与余所见。不期而合。余以为古者子与男有别。故列爵五。曰公侯伯子男。公一位。祖父也。侯古文作天。会意。即承家之子。名已定。故次于公。伯  相似文献   

6.
《张释之依法断案》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扑,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相似文献   

7.
【原文】孝公平画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③,虑世事之变④,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君曰⑤:“代立不忘社稷⑥君之道也;錯法务明主长⑦,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⑧,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臣闻之⑨:疑行无成⑩,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11),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12)。且夫有高人之行者(13),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语曰(14):‘愚者闇于成事(15),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16),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17):‘论至德者不和于俗(18),成  相似文献   

8.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9.
《庄子外篇·天地篇》载:“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  相似文献   

10.
(一)《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周礼·春官》和《礼记·玉藻》中可以看出,西周的记史和史官制度,比之殷商更趋完备.《春秋公羊传注疏》引闵固曰:"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可见,西周以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史书.《墨子·明鬼》谓西周晚期周、齐、宋、燕皆有《春秋》.《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就是说,按年代顺序记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事迹的《乘》与《祷杌》,其性质与体裁同于鲁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史记·十二诸  相似文献   

11.
卷五<齐本纪下> "(永元二年)三月乙卯,命平西将军崔慧景攻寿春."(中华书局19r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148页) 按:中华书局校点本<校勘记>云:"下文出‘丙午'.按 三月辛丑朔,初六日丙午,十五日乙卯.‘丙午'不得在‘乙卯'前(福林按:‘前'当为‘后'之误).又下出‘乙卯',与此重复,则此之‘乙卯'必误."福林按:"乙卯",<南齐书·东昏侯纪>同,其上文又出此月"癸卯"事,为月之初三日,癸卯与丙午之间有乙巳,为月之初五日.疑此"乙卯"乃"乙巳"之讹.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为何要看起居注?《资治通鉴》卷196记载,贞观十六年(642),“上(唐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尝白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泊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唐太宗要看起居注,在褚遂良那里碰了钉子,但他为何要看起居注,《通鉴》记载似不太清楚,《唐会要》对此则叙述较详,大宗碰壁后,又找到房玄龄,对房玄龄说“国史何因不令帝王观见?对曰:国史善恶必书,恐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不同,今欲看国史,若善事固不须论,若有恶事,亦砍以为鉴诫,卿可撰录进来。房玄龄遂删略国史。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看。先秦“优”字无“优秀”义。“优”字在《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及子曰:“孟子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三个“优”字,杨伯峻先生都讲成“优裕”是很准确的。《孟子·告子章句下》:“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联系上下文,“优”也当“优裕”、“有余力”讲。《诗经·大雅·瞻印》“天之降罔,维其优矣”。高亨《诗经今注》云:“优,厚也。”也是“优裕”义。只不过是天降灾荒,百姓的灾难丰厚,也就是灾难沉重罢了。《国语·周  相似文献   

14.
《论语·里仁》 :“子曰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方 ,郑玄注 :“犹常也。”皇侃据《礼记·曲礼》“为人子者 ,出必告 ,反必面 ,所游必有常 ,所习必有业” ,谓 :“是必有方也 ,若行游无常 ,则贻累父母之忧也。”朱熹解“方”为方向 ,谓 :“游必有方 ,如已告云之东 ,即不敢更适西 ,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 ,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我以为古注割裂了上下文义 ,就字论字 ,义有未当。“游必有方”承上句“父母在 ,不远游”而言 ,丝毫未见转折之意。“方”应解作《书·尧典》“方命圮族”之“方”。“方命” ,蔡沈注 :“逆命而不行也。”“…  相似文献   

15.
贾谊论(节)     
苏轼 《船山学刊》2003,(3):99-9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相似文献   

16.
"食色性也"如今已是国人耳熟的哲理名言,但未必知道此语源出告子,而由孟子在自己书中用作辩驳对象才得保存.近年来,随着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其中《性自命出》一篇与告子言说多有相符,使研究者对告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有新的认识;然而坊间把"食色性也"张冠李戴到孟子头上,甚至写进了某些大学教材.[1]于是笔者撰此短文,以示纠偏.告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在诸子百家中应该也算一家,可惜早已失传,只是汉代赵岐在给《孟子·告子上》作的注中说:"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论语曰:子罕言命,谓性命之难言也.以告子能执弟子之问,故以题篇."[2]近人杨伯峻根据《墨子·公孟篇》曾议论到告子,认为告子"似曾受教于墨子",并引梁启超《墨子年代考》云:"案《孟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恐是孟子前辈耳.墨子卒下距孟子生不过十余年,告子弱冠得见墨子晚年,告子老宿得见孟子中年."[3]梁、杨考证有理.  相似文献   

17.
<正>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其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的,但不是纯粹的唯心论,还有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值得探讨.一、重视经济因素和环境条件对人的思想的作用和影响孟子讲仁义,反对争利,但对庶民的经济利益非常重视.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兔于死亡".其办法是按照井田制,使每个劳动者有"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的"恒产",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为什么要给农民以保证吃饱穿暖的"恒产"呢?第一,为了得民心.孟子说:"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产业是民之"所欲",必须"与之聚之",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因为电视剧<走向共和>连播的缘故,晚清人物李鸿章又成了人们争议的话题.梁启超曾写过<李鸿章传>,对李氏做了一番总结:"李鸿章今死矣.外国论者,皆以李为中国第一人.又曰:李之死也,于中国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变动.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①梁启超还说:"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并称李"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论孟子遗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略传孟子名轲,邹人(邹为春秋邾国,今山东邹县)。盖生于周烈王时,当周平王东迁后三百八十余年,孔子卒后九十余年,秦始皇并天下前百五十余年,民国纪年前二千二百八十余年。(万斯同《孟子生卒年月辨》定为生于烈王四年己酉,但所据之书不甚古,今不敢武断,但举约数耳。)其时七雄并立,而泗上十二小侯尚存。孟子所尝游居之国,在七雄中曰梁曰齐,在小侯中曰邹曰鲁曰宋曰滕曰薛曰任。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而私淑孔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据《史记·孟荀列传》。而《汉书·艺文志》本注云,子思弟子,赵歧《孟子注序》亦云长师孔子之孙子思,后人遂有谓《史记》门人之人字为衍文者。崔述《孟子事实录》云,孔子之卒,下至孟子游齐、燕人畔时,一百六十六年矣。伯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齐策一》载: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不久,齐貌辨离薛,去齐都,为靖郭君说与宣王曰: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