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自1998年《尘埃落定》由人民文学社出版并获茅盾文学奖以来,阿来就成为当代文坛备受关注的少数民族作家。从部落历史到集体记忆再到民间精神,他不断地在汉藏文化的夹缝间、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在人性与神性之间寻找这一地带的文化之根,并形成了一种流散叙事的视角。作家以文化反思的眼光打量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及其影响,并力图从历史溯源、普世写作与语言沟通的维度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然而,他的藏汉混杂身份、他的流散叙事的双重视角似乎与他的寻根之旅造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阻碍了其作品开掘的深度,从而不得不面对来自两种强大文化的质疑。  相似文献   

2.
犹太作家“见证文学”的圣经根源,首先与记忆密不可分,圣经中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记住”“不可忘记”,为犹太作家的见证文学提供了记下事实、反抗遗忘的坚固基石。同时,作为被圣经所塑造的“记忆的民族”,犹太的记忆历史也使得犹太作家对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怀有责任,并将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成为他们不让悲剧重演的写作动因和勇气的来源。最后,圣经中人类叙事的视角与以色列民族叙事相结合的文本方式,同样成为犹太作家把民族悲剧叙事提升为人类悲剧叙事的圣经根源。  相似文献   

3.
解放区报告文学以一种特殊方式参与了新历史的建构和创造的过程。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同构是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历史化”倾向的呈示和“史诗”化品格的追求是历史巨变时代对作家的必然要求。在具体的历史语境规约下,知识分子作家最终消解掉自身的学院化色彩以及单纯的社会批判的心态,以文学的方式建立起个体与历史发展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毕飞宇的"历史叙事",作为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作家中一种独特的叙事类型,曾为考察先锋文学经验在90年代的继承、延续提供了重要例证。围绕时代背景、作家观念,从毕飞宇小说创作的主题、技艺、经验和人性等角度展开探讨,不但可以印证文学史前后的沿袭关系,而且能够呈现90年代历史叙事的演变与拓展。毕飞宇的创作曾为历史叙事注入了活力,并在历史化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作为自先锋文学开始就为文坛所瞩目的作家,苏童与毕飞宇虽分属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文学阶段,但两者在诸多方面的共同之处,决定了他们可以作为考察自先锋文学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代表作家。在考察两者生存空间与创作历程之后,如何介入历史叙事、展现创作技巧和写作题材,以及适应为时代而进行写作的转变,构成了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并产生了证诸文学历史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福建女性作家的突出代表,张漫青以其独具魅力的语言实现了对人类灵魂的深刻挖掘,在当代小说文坛占有了一席之地.从叙事修辞视角考察张漫青小说语言艺术,诗意性的叙事话语,黑色幽默构成的反讽叙事深度,叙事话语的变异形态建构,构成了张漫青叙事话语的重要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7.
兔子系列小说充满生活质感的描绘演绎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变迁,蕴含着作者厄普代克的历史关怀和叙事伦理.作家将现实感受、历史理解和叙事活动有机结合,激起读者的对历史的想象、发问和反思,启迪读者对生活意义的探讨,展示了一个当代文学家所特有的历史意识、叙事方式和伦理倾向.厄普代克用他独特的思维观念来审视历史,通过生活化的历史叙事探询个体的存在和社会的走向,引领读者准确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因此,厄普代克关于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叙述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行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与伦理构成了兔子系列小说的叙事向度,也使兔子系列小说成为一种蕴含特殊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所追求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美学思想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的现代文学中注定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即使进入新时期,政治与文学的蜜月期也让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民瘼的作家以牺牲文学的启蒙的审美一维而获得了启蒙的文学的功利性的轰动效应,但他的秉性气质、生活阅历都决定了他的超功利性的审美叙事风格与主流文坛的格格不入。到了文学与政治分离回归文学本体的九十年代,失去了对文学的敬畏和职业操守的新新作家在与钱共舞的欲望泥淖中将文学打扮成码字儿的职业,嗜短篇小说如命而且宣称自己只会写短篇小说不知长篇小说为何物的汪曾祺也只能在众声喧哗、多元共存的无名时代处于边缘的边缘的位置了,这种边缘化的叙事美学风格在叙事题材的边缘化、叙事观念的边缘化、叙事风格的边缘化等方面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纪尘是广西文坛"四才女"之一,瑶族作家。纪尘的文学书写,有着一种心灵的穿透力,它汇集了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收缩于内心世界的女性书写,且贯穿着寓言化叙事的新视野。作家文本中的"女性成长"与"行走"主题,既着眼于人类最本质的孤独,又显示出其良好的文学才华与创作修养。  相似文献   

10.
美国女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可爱的骨头》是颂扬亲情淡化仇恨的佳作,这种风格在近些年的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小说中所采用的大胆的叙述技巧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本文试从叙事的人称机制入手,重点阐释显性"第一人称"与隐性"第三人称"的运用与小说艺术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小说引发文坛关注的一个因素是其独特的欲望叙事方式。传统历史小说中,历史的叙事是受控于意识形态的。新历史小说家不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表现出质疑和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大胆地呈现个人化的生存、情感、权力、暴力等方面的叙事。新历史小说的欲望化叙事迎合了读者的需求,同时也与西方一些后现代文艺思潮的涌入有关。新历史小说欲望书写多从人性的角度切入,反映了人性解放的追求,一定程度上也窥见了历史的脉搏和精神,但也存在着与传统艺术精神背离,显得较为低俗和肤浅。新历史小说欲望化的叙事方式是短命的,当读者对这种欲望化叙事厌倦的时候,其叙事也自然纷纷转型,新历史小说家们只得寻找新的适合文学创作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2.
格非的小说中一个最有价值但却没有得到明确阐释的意蕴,在于其富于启示意义的历史哲学意识.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是影响他的历史观念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格非的历史哲学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由个体处境与个体无意识所支配的历史偶然论与不可知论;二是由文化结构与集体无意识所决定的历史宿命论;三是由个体意识结构与记忆方式、语言以及叙事文本的"诗学"特性所决定的历史(叙事)虚拟论.  相似文献   

13.
贵州作家李宽定在新时期文坛,以其独特的乡土视角,坚守民间的叙事姿态,取材于家乡黔西乡民的生命、生活,构建出女性和男性两个乡土文学世界,寄托着自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呈现出自觉的民族化、本土化和乡土化审美追求,揭示其对人性世界和历史记忆的哲理思索,从而进一步发掘出其乡土情结小说的创作源泉及乡土写作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革命历史通过亲历者口述记录与工农兵作家书写等形式,试图形成强有力的"主流叙事"的建构。革命历史叙事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已初具雏形,但在建构过程中却包含着作家身份的重塑与转型。此外革命历史叙事在当代得以"经典化"的进程中,历史的消解也随着文本的生成而逐步显现。革命历史叙事的样板性建构,以集体创作的思维模式呈现而消解了作家自我的个性,并在左翼思潮退潮后逐渐瓦解。历史消解的加剧与深化,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而作家身份焦虑与沉浮的过程,则映射出当代文学沉重而复杂的历史性局限。  相似文献   

15.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1946年其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的出版让他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作者用一种诗意的叙事方式围绕果园城讲述了一个个亲切又凄凉的故事.作者着重分析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是游走在爱情边缘的女性,孤独不得志的知识者和卑微坚忍的小人物,并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及作家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6.
智性叙述下的人类生存境遇——虹影智性化叙事手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中.大多数女性作家没有意识到智性写作的必要性,过多地迷恋于叙事游戏,使某些文学作品成为纯粹的私人化文本和自呓.然而虹影在创作中采用了一种智性化的叙事处理手法,其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言说方式,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叙事情感具有一种"可传达性".小说语言节制、隐忍、含蓄,叙事视角平实,叙事情感高度内敛,传达出作家丰沛的审美理想,达到了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左拉明确提出了作家创作"非个人化"主张,要求作家叙事时应该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中立的立场."非个人化",从根本上说乃是自然主义作家为了确保"真实感"而刻意实施的一种叙事策略."非个人化"与"个性表现"两者在"真实感"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将叙事主体"隐匿"起来的企图为自然主义叙事技巧的革新提供了动力,他们所创造的"转换叙事角度"、"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手法均被现代主义作家所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英国小说家拜厄特的小说《占有》以其对整个人类经验的艺术性表述享誉世界文坛,小说的艺术性为作家对人类经验的成功表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经典叙述学家热耐特的理论,从叙述层次、叙事时间、叙事聚焦三个方面对《占有》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在揭示其叙事特色的同时,论证这些叙事策略如何为表现作家的历史观服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上的"时尚女性文学"采用"皮肤思考"的叙事策略,展布"通过身体颠覆男人"的写作宣言,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成为商业化社会语境下最眩目的欲望化书写方式.她们像"恶之花"一样"盛开在城市的下腹部",以"我们要说"的集体力量,宣告了当代文学所处的"在路上"的存在境况,预示了一种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小说苑地中,历史题材小说是一种常开不败的花.代表着十七年小说创作成就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竞有六部是历史题材的.在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多次评奖中,她每每都有佳作金榜题名。近年来小说创作走进低谷,出现“疲软”,而历史题材小说却受到先锋作家、新写实作家以及不少被公认为有才华的作家的青崃,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文坛,甚至初露称雄文坛之势.本文仅就近年来发表的部分作品,对历史题材小说的新貌作以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