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言语行为动词重叠结构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有现象,迄今为止,人们对重叠结构有过一些讨论,但针对言语行为动词重叠现象的研究还很少见。从语体、语法结构、语义、认知等角度,审视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重叠结构并展开分析,以证实实际上英汉言语行为动词的重叠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英汉结构歧义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歧义是一种主要的语言歧义现象。本文从句子成分、修饰关系、否定范围、语义关系等方面对英汉结构歧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句子结构,应该分析为单宾语结构还是双宾语结构,语法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根据双宾语的语义结构特点说明这一句子类型被分析为单宾语结构的可取性.并且还将这一句子与"张先生责怪他自己"这一句子类型进行比较,来解决一部分人把它误认为双宾语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受益结构标记"给"的形成过程,并且对比了语义相关的一组"受益"类动词,认为"受益"这一语义特征以及双宾语的句法结构对"给"发展成为格式标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学界对旧有卜辞双宾语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出土的花东卜辞材料中双宾语句做了全面的整理与初步分析,以期能对旧说有所补充或发展,从而发现,花东中的包含有非祭祀动词双宾语结构的句子共34例.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对比旧有卜辞中此类双宾语句,可以看出花东中的不少格式是新见的.毫无疑问,这将大大丰富我们对古汉语双宾语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副名结构是汉语新时期大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法现象。本文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简单透析。指出该结构的语法功能、语义规约及语用价值,最后对这一结构的广泛使用从认识上作简单解释。  相似文献   

7.
再论双宾语的结构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宾结构的层次分析,现行的强势分析法是二分法。二分双宾语结构层次的结果,与传统语法和配价语法对双宾语的认识不一致,因而产生一些混乱现象。语言事实要求我们不应固守层次分析法的二分原则,让对象迁就方法;而应让方法为对象服务,坚持三分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比分析由英汉高频动词“吃”构成的动宾结构,发现英汉动宾结构的语义兼容性呈现较为明显的不对称性,而导致该不对称性的认知根源则是英汉两民族在动词概念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化差异,概念化差异对语言结构具有区别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音隐喻是英汉语言中普遍使用的以音喻义的语言手段。英汉以音喻义的效果都是通过相同语音、相近语音映射语义,或者通过音感映射语义来实现的。这些语音隐喻现象体现了英汉两民族的感觉器官存在着"通感"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听觉以外的感觉来理解语音。  相似文献   

10.
委婉语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英汉委婉语的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语义扬升性、泛化性、间接性、幽默性、民族性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运用英语时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 ,汉译英中的这一现象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汉英语义结构的角度分析汉译英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认为这是由于译者未充分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语义结构和汉语 (母语 )负面转移所导致 ,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在外语学习和交际当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在中国人的英语交际当中也不例外的出现了负迁移的现象,有时影响了中国人的英语交际效果。汉语的负迁移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语义和语法的负迁移上,还表现在汉文化的负迁移上。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学习中,中国学生会犯很多关于动词的错误,本文力图通过配价理论和语义角色来解释其中的部分错误.通过研究错误例句发现:中国学生在将汉语动词的用法迁移到英语动词上时,没有注意到两者可能存在的差别,即它们可能要求不同数目的配价,此外,即使它们所要求的配价数目相同,配价的语义角色也可能不同.因此,在讲授英语动词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英语动词与汉语动词以上两种不同,以帮助其减少动词错误.  相似文献   

14.
对本族者口笔语语料库(BNC)和中国大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C)中出现的迂回使役构式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对比了英语本族语者与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在使用迂回使役构式方面的特点,通过分析得知中国大学生倾向于使用高频使役动词引导迂回构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英汉语言文化在使役表达上的差异;二、英汉文化不同造成对“使役”的理解差异。而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是影响二语习得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陈兴 《云梦学刊》2011,32(4):138-140
次谓语有描述性次谓语和结果性次谓语之分。从语义取向方面来看,英语描述性次谓语可以是主语取向的也可以是宾语取向的,结果性次谓语只能是宾语取向的;汉语中,描述性次谓语和结果性次谓语既可以是宾语取向的也可以是主语取向的。语义选择决定语类选择,充当英汉次谓语的词语虽有特例但一般是动态谓词。多个次谓语在一个句中共存时存在语义限制,那就是一个句子只能被限定一次,但是英汉多个次谓语在句中出现的顺序不一样。英汉次谓语都具有使句子表达生动、简洁、流畅的语义强势。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的广告经济下,广告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广告语的设计是具有策略性的。通过分析中英文广告语篇中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揭示语义预设稳定性、可变性和可传递性的特点以及语用预设适切性和共知性,两种预设相得益彰。同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广告语及其策略,领略广告之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7.
称谓语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它和民族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显示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通过对中、英称谓语差异的剖析,从高低语境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汉语“在”字句是用介词标记“在”构成的有标记句式,在使用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介词标记“在”在构句时与英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差异较大,表义复杂,“在”字句成了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学习汉语句式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比基础上,考察留学生学习“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语域“始发域”向一个抽象语域“目的域”的映射,在这种映射中存在着一种实体对应关系。通常人们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域上,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这一理论可用来研究词语多义现象和语义转变。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嗅觉动词,嗅觉动词的隐喻义来自实指义。映射理论揭示了嗅觉动词隐喻义的形成过程,从而有力的证明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相同的嗅觉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