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华 《山西老年》2013,(2):48-48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探讨一个平面几何问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它揭示了交比与简比的内在联系。 问题 如图1,已知BC'∥CB',BD'∥DB',求证:CD'∥DC'。(证明从略) 引伸 B、C、D和D'、C'、B'分别在∠A的两边(或反向延长线)上。如果BC'∥CB',BD'∥DB',那么(ABCD)=(D'C'B')。  相似文献   

3.
放风筝     
杲罡 《山西老年》2014,(8):43-43
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学家,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变得越来越狭溢自私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您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里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您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儿'银子',便叫您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相似文献   

4.
"我想当一名数学老师,老师你会不会‘嫌弃'我这个梦想太普通?""大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和中学的到底有什么不同,大学的课堂是怎样的?""我现在加试的是物理,不过毕业后想从事管理类工作,大学里有没有综合工科与管理学科的专业?""这里食堂的饭好吃吗?"  相似文献   

5.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超越"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赫"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謼'皆字异义同。'诳■'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赫"、"■"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赫"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檐檐。"李善注曰:"《楚辞》曰'裳檐檐以含风。'王逸曰:'檐檐,摇貌。""襜檐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超越"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超越"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超越"、"超越"、"曆刺"、"歷刘"。《广韵·锡韵》:"超,超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越,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超越"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越,侧行也。或作趞。"又"超,超越,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6.
"分"有"部分"义,可以与一些表示方位意义的语素结合,构成合成词,如"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等。这些词语义项比较丰富,在佛教典籍中用例较多。加强对这些词语的研究,对了解中古汉语的词汇面貌、编纂大型词典等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有"部分"义,可以与一些表示方位意义的语素结合,构成合成词,如"上分""中分""下分""初分""前分""后分"等。这些词语义项比较丰富,在佛教典籍中用例较多。加强对这些词语的研究,对了解中古汉语的词汇面貌、编纂大型词典等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包含《楚辞》在内的"楚歌"和《诗经》、《汉乐府》都是可以入乐的作品。从音乐的角度而言,《楚辞》里的"兮""些""只"等语助词是不可改动的,"七言诗脱胎于楚歌‘兮’字句"的说法还值得商榷。七言诗应是包括"楚歌"在内的汉代歌谣自身演进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在文本上对"兮""些""只"等语助词的简单改动。  相似文献   

9.
永不消极     
洪叶 《可乐》2011,(2):6-6
在一条昏暗偏僻的乡间小道上,一个推销员的汽车爆胎了。他想换上备用轮胎,但发现没带千斤顶。看见不远的一家农舍有灯光,他大喜,向农舍走去。但很快,他就思绪翻滚:"如果人家不开门……""如果他们没有千斤顶……""即使这个家伙有千斤顶,但他不借给我,又怎么办?"他越想越不安。农民打开门时,这个推销员竟直接给了他一拳,吼道:"把你那破千斤顶收起来!"  相似文献   

10.
禾斗 《社区》2010,(31):20-22
"国际话题"与"家常话题" "它是灭绝人类的极恶行径!但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面向未来,不能再结怨了。""怎么看‘9·11’事件和奥巴马当选?""‘9·11’事件是恐怖行为,你们反对,我们也不赞成!至于奥巴马当选,  相似文献   

11.
午夜祝福     
布希奇 《可乐》2011,(2):57-57
女人刚把菜倒进锅里,男人的电话就打来了:"媳妇,睡没?""没,正要热菜呢。""不热了,咱出去吃。""都半夜了呀。""穿好外衣下楼吧,我等你。"男人的语气,执拗中充满期待。女人不忍拒绝,轻声答:"好。"楼道寂静,女人刚下半层,就听到男人有意的轻咳。女人小声问:"怎么上来啦?""怕你害怕。"说话间,男人已到面前,两人牵手而下。  相似文献   

12.
自十三世纪中叶始,“哈剌章"和“察罕章"二字始见于元代蒙古历史文献。经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考释,大部分问题已经得到精确的解释,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有公认的定论。在本文中,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蒙藏文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为主要依据,就上述悬而未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对此加以印证和考释,并首次明确提出,“哈剌章"和“察罕章"二字系分别源自蒙古语外来复合名词“Qara Jang"和“caγan Jang"之音译,而蒙古语的“Jang(中文音译作‘章')"一字则系源自藏语“Jang/l Jang/,中文音译作‘绛'、‘姜'、‘羌'等)"之音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管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内容丰富且逻辑严整,它基于对现实人性的体察,指出人们只有借助"以心知道""自省其过""谨禁微邪"等修养路径,方可成就"因物之性""因时而变""无私公正"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模拟笑声的主要拟声词有"咭咭呱呱""哈哈""呵呵、"嗤(哧)""嘻嘻"等。这些笑声出于众人之口,但又各有归属,体现出大观园中众多人物各自独特的身份、气质与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5.
《山西老年》2014,(8):5-5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届时《山西老年》将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特别策划"口述抗战""寻找抗战老兵""图说抗战""罪恶铁证如山""抗战在山西""抗战研究新成果"等栏目。如果您是伟大抗日战争的亲历者,请把不能忘怀的故事整理出来,讲给后人;如果您是抗战历史的见证者,欢迎您忠实地记录抗日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如果您是抗日战争的研究者,期待您以洗炼的文笔撰写成稿,借我们这个栏目献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6.
开怀一笑     
《阅读与作文》2011,(5):48-48
鹦鹉说话小明教他的鹦鹉说话:"跟着我说:‘我会走路。’""我会走路。"鹦鹉跟着说。"我会说话。""我会说话。"鹦鹉说得惟妙惟肖。"我会飞。"鹦鹉说:"你吹牛!!"  相似文献   

17.
甜蜜的牵手     
艾米 《可乐》2011,(2):8-9
一路上,他都牵着她的手,说天太黑,怕她摔跤。两个人的手一直抓在一起,汗津津的。他问:"我……牵着你的手,你是不是……好怕?""嗯。""以前没人牵过你的手?""没有。"她好奇地说,"你牵过别人的手?"他好一会儿没回答,最后才说:"如果我牵过,你是不是就觉得我是坏人?""那你肯定是牵过的。""牵和牵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是因为……责任;有的时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8.
罗争光 《21世纪》2014,(6):41-42
今年以来,中央"打虎拍蝇"的强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此前曾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的"案件查处"栏目进行了大数据整理分析,就这些"老虎""苍蝇"的地域、领域、身份、年龄、贪腐原因等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描述了《"老虎""苍蝇"在哪儿?》。事实上,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除了公布关于违纪违法领导干部的分布信息外,还对这些领导干部的贪腐形态有着更为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集中在一些已经进行了"立案检查"的案例中。  相似文献   

19.
“X哥”背后的语言、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犀利哥"蹿红网络之后,"X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诸如"雪碧哥""钢盔哥""力量哥""灯笼哥""烧饼哥""妖娆哥""面包哥""高数哥""励志哥""一分哥""苍天哥""真情哥""格子哥""深邃哥""双刀哥""工地哥""热心哥""沧桑哥""丝袜哥""三轮哥""火车哥""奔跑哥""曾哥""春哥"……层出不穷,这些强大的语言现象的冲击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哥文化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怎样的语言、文化力量和大众心理。  相似文献   

20.
宏伟计划     
星新一 《可乐》2011,(6):28-28
三郎接受了R企业的就业考试。这天,他正期待着考试的结果,R企业的经理上门来。事出意外,三郎疑惑地问:"这,这……怎么?如果合格了,发一封通知就行了;就是不合格,难道特意……""不,你以最佳成绩通过了。因此,我们有一个特别委派。"话题似乎事关重大,三郎有些紧张。"是什么事?要是我能胜任……""我们考虑不录取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