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彭立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47-49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因素以“重构”历史认识的方法论(“有我之境”)。通过对这两类方法论的优缺得失的反思,指出其对构建我国21世纪史学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燕侠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2):69-70,92
公文的受命性要求作者撰写时要自觉进入“无我之境” ;公文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要求作者写作时进入“有我之境”。公文写作必须处理好“无我”与“有我”的关系并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早在1764年,康德就说过:“如果说存在着确实为人所需要的科学,那么这门科学就是我所讲授的科学,也即教导人以应有的方式在世界中占据为他指定的地位的科学,并从中可以学会。应该做怎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①显然,真正的人,即应该做的人,乃是道义上的人。关于康德伦理学说中人的思想,本文提出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已经产生了丰富的环境伦理观点,它既与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在对世界整体观的认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在自然界地位的确立、合理利用资源以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又在理论基础、流传与作用方式、对当代中国当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当代环境伦理学正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两种环境伦理文化而得以迅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伦理学指出了现代社会三大祛除伦理的社会机制,作为其指导思想的恰恰是现代伦理学中公认的理性、主体性和世俗性,而这三者本身就是现代伦理学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卡尔·米切姆把责任引入了伦理学范畴,并对其做了深入分析,认为责任是伦理学的“新维度”,道德的正确性取决于对长远未来的责任性. 相似文献
7.
朱海林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1-8
中国生命伦理学在30多年的研究、建设历程中,主要是围绕生命伦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现代生物技术中的伦理争论、公共卫生与新医改伦理研究、安乐死的伦理争论、动物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伦理以及全球生命伦理等八大热点问题,形成理论框架、研究范畴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始终面临本土化以及与中国国情的适应性问题。展望未来,中国生命伦理学将更加注重形成中国自己的研究范式、问题域和方法论,更加注重实现生命伦理学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8.
王巧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8)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阐释王弼的贵“无”哲学。认为王弼关于“德”、“道”关系的论述是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而他的“本末有无”之辩则是“道德”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崇本息末 ,以无为本”的观点则是他哲学发展的必然结论。王弼的伦理学为先秦以来的儒家伦理理想摆脱繁琐虚伪的经学 ,开辟新境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上承先秦儒家 ,下启宋明理学 ,是儒家伦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赵建昌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9-11,17
作为应用伦理学分支的旅游伦理研究,已经引起国内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分别从基础理论、伦理教育与建设、旅游企业伦理、传统伦理文化和生态旅游伦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因为研究时间较短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旅游伦理学应当加强学科体系建设、现实关照和对传统伦理借鉴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莹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2-85
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句式的句法归属,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确定是和有的句法属性有助于确定两类句式的句法地位,是不是VP与有没有VP两类句式中的是和有都是作为强调标记使用的助动词;它们都是位于谓头位置,两类疑问句式都是在谓头位置上通过正反重叠语法手段形成的,应该归属正反问句。在本文的理论框架下,两类疑问句式能够得到统一的句法分析,这种统一分析和是与有在句法上有若干平行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盛世谱华章,办学开新篇。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鲁东大学揭牌庆典。在这美好的日子里,谨向长期以来关心、爱护和支持我校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各位校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2006年上半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我校由烟台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鲁东大学,实现了由单科性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历史跨跃,在我校发展史上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全校师生员工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喜庆之际,我们没有忘记,学校的今天是经过几代烟师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实现的,是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历届校友的关心、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盛世谱华章,办学开新篇。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鲁东大学揭牌庆典。在这美好的日子里,谨向长期以来关心、爱护和支持我校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各位校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2006年上半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我校由烟台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鲁东大学,实现了由单科性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历史跨跃,在我校发展史上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全校师生员工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喜庆之际,我们没有忘记,学校的今天是经过几代烟师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实现的,是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历届校友的关心、支持… 相似文献
13.
陈敬朴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
大学教师不仅是职业、专业,更是一个崇高的事业。大学新教师应具有称职的师德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并以此作为教师职业的“底线”和“生命线”。新教师要了解作为大学教师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职能中的自由度及其成长发展的逻辑起点,应认识到大学教师的文化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而有自知之明,进而明确目标和培养自身的能力,在融入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个人风格。因此新教师应从进教室、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开始,学习、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喻文德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伦理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伦理、制度伦理、公民伦理三个层面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的国家伦理树立了一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是一种理想信念的支撑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原则的制度伦理建构了一种公平正义、海晏河清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制度正义的驱动力。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诉求的公民伦理塑造了一种顶天立地、正道直行的现代公民理想人格,是一种公民品格的亲和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一项重要举措,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35-40
新时期以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农民的主体性有了极大的提升,促使其家庭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家庭本位走向个人本位,从父权制、夫权制走向平权制,从传统伦理观念走向现代伦理观念等。但是,在主体性强势崛起的过程中,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农民未能很好地处理义与利、理与欲、主体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民的主体性走向了扭曲、沦陷和旁落,致使其形成的家庭伦理观念也出现了很多偏差。因此,未来在构建新型家庭伦理观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价值原则与价值承担之间的关系,使主体性的提升与欲望、情感的满足处于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伦理观的新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百战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3):20-25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着种种全球问题以及社会伦理观的危机,摆脱世界发展的困境,走有机增长和协同发展的道路,需要人类在伦理道德上达成共识,以回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带给我们价值观上的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同样需要我们对以往伦理道德观进行审视和重构,以顺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3)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伦理思想是现阶段党领导人民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在内容上表现为由人民中心论、群众路线、权力道德、党德修养等诸要素互动整合而成的开放动态的有机系统,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贯穿于党建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构成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伦理之维。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道德建设必须落实为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五大文明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0-154
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已经严重冲击到大学校园,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现实际遇出发,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进行梳理和反思,从道德信仰教育理念转变的视角,探讨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必须从规范到信仰、从虚无到超越,找回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与逻辑进路,才能提高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或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道德伦理从更深的层次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与制度的安排。从道德伦理视角分析中国农村环境问题背后的道德伦理根由,揭示传统道德伦理观在农村环境问题上的负值效应,并提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应路径。 相似文献
20.
刘同舫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1):268-277
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利益与需要,超越多层次的宗教、阶级、阶层、党派等具体主体界限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人类共同价值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思想,集中彰显了马克思追求自由个性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观,并在建设过程中对普世价值及其意识形态渗透给予正面回应。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彰显“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社会伦理观念的同时提出构建以人的需要和现实实践为生成基础的伦理观,最终建立符合人的生命存在和自由解放理想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伦理指向的一致性,体现了人类生存性、国际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秩序建设的价值需要。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摆正这一历史进展方向的有效倡议,是在真实平等公正的交往环境中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现实的实践依据和生存论奠基,是彰显全球伦理观念和价值形态得以创生的建构性力量。“建构性世界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得出的结论,是满足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现实需要和解除发展窘境的哲学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践行“建构性世界观”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