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80年代以来 ,中国当代历史剧的创作一直是佳作频出 ,在创作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积淀了丰富的创作经验。《雍正王朝》成功地继承了这些成果并焕发出新的美学风格 ,在历史剧创作流程中具有某种总结性意义。表现出当代历史剧的创作特色 :一、还原与重构的对立统一 ;二、历史剧话语精神的当代性与文化性 ;三、以人写史 ,以史托人 ,人性的立体化展现 ;四、悬念魅力与性格魅力的交相辉映 ;五、电视艺术语言的综合化运用  相似文献   

2.
历史剧作为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别,在戏剧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过去学界总是关注历史剧在历史题材上的限制,纠缠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本文认为,历史剧除了内容上的限制外,还有历史文本作为"前结构"带来的形式上的限制,历史剧编剧则涉及对历史文本的二度创作或改编。本文在比较历史与戏剧文本写作异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历史剧创作中实现由"史"变"剧"的转换,旨在从编剧方法论出发为今后历史剧写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长生殿》与《桃花扇》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所遵循的主导原则是不同的,前者是史为戏用,以剧统史;而后者是以史统戏,以剧述史。不过虽然两剧作者对待史实的态度即曲史观有异,但是他们都追求历史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的交融统一。作为历史剧,《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创作模式明显好于有违史实的翻案戏,这两部剧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两种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实践,分别从史与剧,历史与现实,史剧人物论,史剧结构、情节、冲突,史剧语言等方面探析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观,指出:“失事求似”,以艺术为主,以科学为辅是郭沫若处理史与剧关系的原则;强调史剧家的责任在于发展历史的精神是郭沫若历史悲剧理论系统的创造性部分;史剧人物“合理的发展”论是郭沫若在史剧人物论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历史剧在当代台湾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从历史题材也要"完成反共抗俄复国建国任务",历史剧创作同样体现出强烈的"反共"倾向;到历史剧注重"娱乐与教育结合,以陶冶国民性情,提高国民素质",出现为了"摄取传统文化、思想、道德的精华"而从事历史剧创作;到进一步,历史剧创作着重"在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注入当代人的观念",等等,当代台湾历史剧发展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创作路向。  相似文献   

6.
越调,因三国历史剧的影响而被列入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申凤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了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的精髓和艺术表现手段,将新的理念、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注入三国历史剧的创作与排演中。她把饰演三国剧作为对历史精神的解读,作为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人格的体验与表达,在塑造历史人物、抒发人文情怀、阐释历史精神、揭示历史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创造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普及和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方面,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在焦点所体现的问题被逐渐放大时,新的问题也在慢慢浮现。历史剧的人物美化,革命历史剧的发展前景等,这些问题也呈现上升趋势。国内历史题材影视剧要加快其发展进度,必须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国内革命题材历史剧正在做出变革,下一步国内历史题材影视剧必将会有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历史题材剧的创作者有文人与艺人之分,《长生殿》是典型的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有两种创作原则,即曲史观和寓言观,《长生殿》则属于后者的代表。洪昇从“断章取义”的寓言观出发,将李扬故事合理地“误读”为情史,使剧作的政治主题因素与爱情主题因素最终得到统一。这既是洪异现实生活的曲折写照,更流露出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自喻和补偿心理。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文化影响下,当代历史剧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审美表达方式,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章以获得第十三届文华奖的历史剧为例,分析消费文化语境下当代历史剧的审美表达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咏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创作的高潮,有唐一代许多诗人创作过咏史诗。从创作咏史诗的历史文化动因和内涵上看,唐代诗人咏史的主要目的有四:以诗歌为古人作传;站立历史高度以诗论史;借咏史以申志抒情;借鉴历史以讽谏当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