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历史剧热潮,是作家们主动"配合"形势的结果。"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他们的艺术想象与表现,但由戏剧的"写—演—观"的三元生命结构所决定,同时又因为书写对象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精神的召唤,观念的转化需要经过更复杂的对象化过程,带来了更多的"耗散"或"冲淡"的可能性。一些优秀历史剧的创演,经过艺术对历史"翻案"的再"翻案",取得了民族化"剧诗"探索的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2.
陪都重庆的话剧创作中现实剧与历史剧并存,完整地显现出战时生活中的现实追求与历史追寻,通过喜剧、悲剧、正剧的多种体裁,来进行史诗性的文学叙事,以展示重庆话剧运动在抗战时期中国现代戏剧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六经皆史"并非章学诚首创,但章学诚取各家之长,将"六经皆史"作为一个完整命题提出,将经学从神坛上拉下来,等同于史,反对空谈理论,强调学以致用,在经学独尊的漫长岁月里,"六经皆史"的思想犹如夏夜明灭的萤火,时隐时现,对国人的思想解放具有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4.
“穿越”剧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影视剧形式,是对穿越时空这一类型题材电视剧的简称。“穿越”剧作为一种新型影视剧种,当前在各大卫视热播,探究其起源、形式与内容、热映的原因,了解“穿越”剧的前世今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魔法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结构上模仿了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剧中剧”设置。这种设置给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寻找自我”的舞台,福尔斯借此探索了人的自我本质以及个体自由,表达了存在主义人文关怀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话剧在“五四”时期是“问题剧”和“写实的社会剧”。“问题剧”以易卜生写实剧的眼光和形式来思考和表现中国的社会问题,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倡导“写实的社会剧”,使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视野更加扩展。  相似文献   

7.
乾嘉时期 ,章学诚以“文”济史 ,提倡性情与功力合而为一的个性学术 ,倡导学术创新“成一家言” ,使其治学方向和治学方法与当时的考据派有了显著的不同 ;但另一方面 ,其史学家的思维特性渗透到文学观念中来 ,使得他的思想呈现出复杂的落后性。  相似文献   

8.
梅村词在清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再被推为本朝词家之“冠冕”.吴伟业具有由“诗史”观延伸而来的自觉的“词史”意识.其“词史”观及梅村词对清代“词史”观的确立发展及后世“词史”创作具有开山之功和重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明末清初词风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1938年,赛珍珠因《大地》三部曲“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而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大地》第一部中,“史”性和“诗”性的特质得到了充分展现,“史”性使其拥有厚重的内容,“诗”性使其具备艺术魅力,二者的共同构成使作品获得持久生命力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此文重在再次反思20世纪40年代"新越剧"成功的原因。文中指出前人在评价"新越剧"改革时重视不够的一个问题,即改革的成功借助了海派文化、时代条件、剧种发展铺垫等强大的外驱力。"新越剧"改革的成功脱不开特定历史的造就,是不可复制的辉煌。因此,将"新越剧"改革和茅威涛引领的当代越剧改革进行比较时,应当明确,不该以过去的辉煌来片面否认当下改革的成就、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文化学批评,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基础上的发展,它更注重文化因素在文学中的作用,将文学看作一个民族文化史的一部分.首先它突破了狭隘的阶级和经济分析,使文学研究回归本位;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他者文化的冲击,文化冲突促使文化认同产生,历史文化学批评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借鉴中,加强了文化认同,并对...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中国历史剧走红荧屏的现状,从观众接受心理的角度,按照消遣休闲、猎奇求新、解决现实问题和重构历史传统等需要划分,对中国观众乐于观看历史剧的现象,对中国历史剧究竟在哪些层面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作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曹禺与陈白尘在后期皆从创作现实剧转向历史剧。《胆剑篇》与《金田村》、《王昭君》与《大风歌》都是联系现实需要而创作的,存在着可比性。文章从艺术构思、人物塑造、语言特色与不足等对两人的创作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把人文精神落实到史学教育实践中,应以活生生的史实再现为依据,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形成历史认识,由此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独立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说,作为一种可能性历史久远。但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中西方的社会生活实践也说明了“以人为本”并未成为一种普遍的事实。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学全面超越传统人学的理论缺陷,“以人为本”才超越了可能之域跨入现实之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运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理论来探讨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编剧技巧和风格,揭示出品特在阅读原小说到哲学解释的过程中,扩展了自身的“视域”和原小说的“视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原小说的生命通过电影的形式得到了延伸和丰富。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实证主义:对它的一种史前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证主义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传统。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 ,实证主义萌芽于 17世纪的欧洲 ,18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所谓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表面对立的背后 ,隐藏着一种深刻的一致 ,即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与关于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严格区分。在法国 ,由于受到 18世纪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 ,19世纪的法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色彩。从历史的角度看 ,这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但从哲学的角度看 ,这与法国哲学的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新中国“红色”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红旗谱》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人物和历史的成长形成了意义的同构。在英雄人格化想象下人物的阶级身份意识步步彰显、清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体现的是一种对于崭新的民族国家现代性想象和合法性确证的叙事范本。  相似文献   

19.
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缺乏结构意识或者说对叙事节奏把握的不理想,导致《聊斋志异》的叙事要么铺垫阶段过长,要么人物在“对抗”阶段遇到的障碍没有强度和挑战性,其障碍的解决方式则过分依赖“神迹”。此外,《聊斋志异》的叙事重心在于“事”,尤其是关注 “事”之“奇异”,而对人物刻画似乎并不在意,其人物刻画方式单一。《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法在当时可能具有合理性甚至超前性,但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其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之后,才能符合电影编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往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都城城市形态的历史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发展史,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对城市形态进行相似性比较,但这种方法在逻辑上存在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其结论是值得质疑的。基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历史并不一定就是事物、事件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存在发展阶段以及变化规律可循的“发展史”,而可能只是由一些不存在密切联系,只是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的同类对象构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