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君毅将人之欣赏美表现美之求美活动赋予道德价值,既强调了求美意识依赖于道德心灵,又顾及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从而使他的美学思想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于求美意识之起源、求美意识之道德价值、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不同、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贯通等美学思想的阐释,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升华人的精神境界,美化人的道德心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洁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77-78,111
以英语习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作为人的审美选择结果的英语习语如何按照结构求美、音韵求美来构造语言的形式美特征,以及在形式美特征隐退的情况下,通过偏离和以“象”追“意”的求美策略给说话人(听话人)带来审美心理的满足,产生无尽的审美情趣。形式求美和内容求美这两种求美策略的运用,使得大多数的英语习语不仅具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寓意,而且还拥有朗朗上口的音韵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使习语成为英语语言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3.
论述"美"是屈原的人格和全部作品的思想核心与最高理想。屈原的"美"有形成的过程和"外美—内美—美政—美人—美"的层次,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屈原第一次将"美"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他以"美"争鸣于诸子家,因而完全可以成为"美家"。屈原的美与诗同是他的创造,美与诗是屈原的两座高峰。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因声求气"理论主要提出者是刘大櫆,它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粹。其理论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是对孟子、曹丕、刘勰、沈约、韩愈、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向下又是对后来理论的开拓与奠基,特别是在桐城派内部,从姚鼐到方东树、曾国藩,再到吴汝纶、张裕钊、贺涛等,对之更是推崇备至,世代承袭。五四以后,朱光潜用现代理论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并赋予其以现代学术形态,为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傅斯年所提出的近代史料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经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金石学向近代考古学转化,经学考证目的由求道向求真转化,载道之经传向切人事之史料转化。史料学的特征其实已经暗含在近三百年中国学术之中,只不过是其哲学、心理学等西方学术背景促使他把实物资料和"科学研究之学术工具"提出来。把傅斯年史料学思想和其史学作品对勘,发现"证而不疏"并不一定准确,傅斯年的史料学是用比较的方法而求得通识,"证与疏"是其史学思想的两面,而陈寅恪更深入地实现了这个梦想,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史学求真与求识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谐声求义属于语源求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因声求义之法,当前研究中尚没有系统地阐述和运用。通过举例分析,发现谐声求义在训诂学、词汇学、辞书学等领域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具体说来,可以求得某些词语的意义及其来源、分析词语的族属关系、揭示词语的内部结构,同时也可以纠正学界的一些错误说法,补充《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不及。  相似文献   

9.
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以推动语文学科有效地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与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为宗旨。它既是认知学的"真"和伦理学的"善"及美育学的"美"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又是三者在语文教育中的升华和熔铸。作者在《语文教育美学研究》中所着力阐发的"真善美融合"的主张虽然有些理想色彩,却为语文教育展示了一幅和谐发展的辉煌前景,因而值得语文教育学界的同仁加以珍视。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和谐文明时代,教育必须实现由谋职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转型,担负起应有的和谐使命.而和谐教育要履行其固有的和谐使命,必须进行教育思想的重构,确立和谐教育思想,向和谐化方向发展.两个和谐发展战略--人类自身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类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德、智、体、美、情诸方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人文使命;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社会使命和自然使命.为了使和谐教育思想由理念层面尽快进入实践层面,有必要确立"三进一出"的教育方略,将和谐教育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以便使受教育者习自然之智、学自然之德、感自然之恩,逐渐养成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为实现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一生坎坷,历尽磨难,不管是从政而不达,还是周游列国而不遇,不气馁懈怠,矢志不渝,其“克己内求”的道德修养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一显著特色,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析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阐释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合理因素,摒弃封建糟粕,对加强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有效性,培养“四有”新人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一、“克己内求”思想探源孔子的学说,乃至整个儒家学说,被称为“为己之学”,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①。“为己”即完善自…  相似文献   

12.
杜甫一直坚持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为何突然放弃官职西向秦陇?长安十年的求官经历是杜甫追求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的见证,同时也见证了他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可以从杜甫长安求官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来探寻他离开官场西向秦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因声求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深入分析郑玄《礼记注》“因声求义”的训诂范围及其内容,证明“因声求义”作为较为科学的训诂方法,肇始于郑玄。而且,郑玄“因声求义”的思想,直接开启了传统训诂学研究音义关系的道路,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因声求义是不为文字形体所拘牵,以声音为线索,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训释词义。郑玄在他的笺注中已自觉、广泛地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其表现有三:1.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原则;2.通过因声求义来说明假借,推求语源;3.使用多种术语解决声训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张乐进求及其王室家族入手,通过其禅位于蒙细奴逻、俎豆本主、张氏后裔等分析,认为张乐进求家世是白子国与南诏国政治、军事交替中重大历史进程的推动者,云南和白族历史上有过自子国,南诏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体诗歌翻译理论主要探讨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该达到形似还是神似,译者应该求真还是求美,这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按照“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的关系来分析江枫先生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两首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的翻译,可以看出,标点符号、遣词、诗歌的韵式和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体现了江枫译文的特点和风格:译文选词简单但富有张力,行文简约而内敛,与原诗风格颇似;但由于过于追求简约而稍显生硬和晦涩。总之,江枫的译文是形似与神似结合的典范,体现其“形似而后神似”的主张以及“简约而忠实”的风格,但并未完全实现“求真与求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钱选是一位既善作画又会诗文的文人,他也是宋末元初一位隐逸名士。从钱选的题画诗文中可以窥其钱选的艺术中尚"淡"的美学精神:"隐而不仕"是他一种自在自由、安顿身心的生活状态,"淡泊无求"是他最本真最内在生命品质的展现。其独特的绘画审美和生命品质高度契合,形成一种钱选式"恬淡"的艺术精神,为元代绘画由院体向文人意趣转变做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元中后期绘画的蓬勃繁荣埋下了重要的一个伏笔。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理念,也是《成才与就业》杂志的办刊思想。或许,它更像一个命题,需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作答;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学会发展则应成为其终身的"功课"。  相似文献   

19.
关于《离骚》中的宓妃,旧说一般以为是宓羲氏之女,清屈复和近代游国恩先生认为应该是宓羲氏之妃,由于只是提出一些观点,未能进一步考证论述,所以在学术界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从《离骚》作品和先秦两汉的文献典籍及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来看,屈、游二氏的意见是可以成立的。又由于宓妃这一问题的解决,长期纠缠不清的《离骚》中求女的比兴内涵问题也迎刃而解了,求女即诗人寻找志同道合,实现美政的贤人。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发挥着关键作用。“五四”时期是众先哲致力于开启民智、谋求立人的时代,深入开掘其代表人物胡适语文教育哲学中的树人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适语文教育树人思想由三个核心命题构成,即语文教育目的论、语文教育方式论和语文教育教材论。胡适语文教育树人思想主要包括:语文教育重在塑造自由人格、独立思想和科学精神相浑融的新人;语文教育需在道德关怀和民主文化中立人;语文教育应以白话文为教材,立言立人;语文教育应以文言文为教材,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