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类篇》属于字书,具有实用性,要想了解其性质和用途等情况,首先应该弄清楚其编纂目的。将《类篇》与《集韵》、《玉篇》等韵书、字书相比较,通过它们在收字及收字排列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可以看出《类篇》不是在《玉篇》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而是《集韵》的多音字典,其编撰是忠实于《集韵》的。对于《类篇》编纂目的的考察,也有助于推进《集韵》、《玉篇》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篇海》是古代字书收字最多的字典,也是第一部按笔画数序排字的大型字典。该书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有重要的价值。但该书在异体字处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对异体字和正字的关系缺乏必要的说明与沟通。论文对后代大型字典引《篇海》在异体字收录、辨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刘彩霞 《阴山学刊》2002,15(1):34-37
中国古代字典排检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开创期 ,以《说文》为代表 ,首创了部首排检法 ;发展期 ,《玉篇》承袭《说文》的部首系统 ,《龙龛手鉴》与《类篇》引进音序法 ,《篇海》发明笔画法 ,从《龙龛手鉴》到《四声篇海》的四部字典 ,都在部首系统内部使用音序法 ;成熟期 ,明清时代的字典在部首简化的同时 ,完全采用笔画法 ,而且 ,使传统的文字学原则的部首逐渐过渡为检字法原则的部首 ,其代表有《字汇》和《康熙字典》。  相似文献   

4.
《玉篇》部首系统承《说文》而有改易:《说文》“据形系联”;《玉篇》“以义类聚”。《玉篇》对《说文》540部进行删并、增补:删并11部,增补13部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是收载汉字最多、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两部汉字字典。但其中俗字条目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作者在对汉语俗字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收字、定形、注音、考释、举证等五个方面对这两部字典在俗字条目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苏芃 《文史哲》2011,(6):81-89
原本《玉篇》残卷中有73条书证材料征引《史记》,其中有27条材料涉及《史记》相关的先唐古注,经比勘判断这些古注是裴骃的《史记集解》的片段,且这些写本材料的底本来自南朝梁代。这些书证引文弥足珍贵,其价值不容忽视,对于《史记》的校理和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章次问题与《诗经》叙事艺术密切相关,是《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安大简《诗经·殷其雷》篇的章次与传世本有异,为这一课题提供了讨论契机。综合语词训诂及《诗经》文本考校,可知简本的章次更加合理。安大简《殷其雷》篇的章次可称为《诗经》章次的“处—息”类型。这一章次类型在《诗经》其他篇目中普遍存在,是《诗经》特定叙事逻辑及思想原则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李婵  徐传武 《东岳论丛》2011,32(3):126-128
《诗经》中有三十余篇诗歌涉及玉文化,内容包括玉饰风尚、玉的象征及比喻意义、玉作礼器、美玉馈赠、修治玉器等,从中可看出周代玉文化的特点,即玉器的人性化特征得以确立、"玉德"成为道德标准、玉器得到广泛使用、治玉工艺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辙佚文两篇《诗论》、《春秋论》,不见于《栾城集》、《后集》、《三集》及《应诏集》,亦不见于刘尚荣先生《苏辙佚著辑考》及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本所附《栾城集拾遗》,仅见于《三苏先生文粹》。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六四亦收此两篇,篇题分别作《诗说》、《春秋说》。本文校录《诗论》、《春秋论》两篇,并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疏证,一方面以苏证苏,彼此印证,转相发明,另一方面注其出处,揭示其学术背景和思想关联。这两篇佚文对于苏辙学术思想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定势》篇的"势"范畴及主旨是"龙学"研究中的难点。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对《定势》篇主旨及理论地位作了深入探究,指出《定势》的主旨是"别体",是确立"循体成势"的原则,并首次指出《定势》与"论文叙笔"的紧密联系,从而不仅使《定势》篇与"论文叙笔"的作意明朗化,也指明了《定势》篇在《文心雕龙》中不同寻常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词汇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词义的引申就是其中一种变化 ,它是英语词汇从单义到多义 ,从一事一义推引出其他相关意义 ,从原义引出新义的主要手段之一。此外 ,就词义的表情功能而言 ,词汇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习词义的引申与褒贬 ,将对我们的词汇知识和正确地运用词语表达思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互训和义界在现代汉语释词中的应用,以二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皆简称《现汉》)中的使用情况为例,具体说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基于义训的互训和义界在现代的发展应用情况,以期能够对汉语释词的方法向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学习历来是语言学习的重点,词汇不仅有概念意义而且有联想意义。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渊源,归纳总结出动物词汇联想意义主要是动物特性映射、文化背景映射的结果,反映出人类认知是在已有经验域基础上,通过隐喻思维联想范畴化,以新的视角认识事物的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说“通语”——扬雄《方言》术语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玉宏 《兰州学刊》2007,(5):155-156
"通语"现在在语言学界被广泛使用着,语言学界使用这一术语时,一般是相对于"方言"来说的,即作为共同语的等义词."通语"第一次出现是在汉代扬雄的《方言》里,沈兼士等一批学者认为"通语"是指无地域限制的普通语词,论文通过对《方言》里提到"通语"字眼的29个例子的分析,指出扬雄《方言》里的"通语"并不是指共同语,当指一种"通行的说法",它可以是共同语的词语,也可以是某地的方言语词.而"通语"只是说明了某个词语是某个地区或几个地区之间最通行的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的语类文献是在重言、记言传统的背景之下形成的."语"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它载录的是"善言";从文体形态方面来说,上古语类文献主要包含格言体、对话体、事语体这些类型.由于这些文体形式是历时性生成的,这就意味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大体而言.先秦语类文献形态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向演进的:一是格言体内部的散见之"言"向结集之"言"的转变,一是对话体向事语体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汉译英中经常出现“中国式英语”现象:有时,由于拘泥原文的字面意思,机械地“对号入座”,导致译文不顺而且难懂;有时,由于在英文中确实找不到相应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在第二种情况下产生的“中国式英语”,不仅使英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而且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特色文化。对于两种不同的“中国式英语”,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是大陆最大的汉语词典.它收录词条37.5万个,这个数字应该是符合入典原则的汉语词目的相对极限,即使漏收也应该是个别现象.但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它漏收词目的数量大大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按照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大词典>漏收词目为34%左右,那就意味着漏收词条约为12万条以上.如果这些漏收的词目得以立目,<大词典>将会超过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和台湾的<中文大辞典>.  相似文献   

18.
邹照兰 《云梦学刊》2005,26(5):130-132
阅读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阅读中,不仅受到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中西文化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文化差异入手,鼓励学生经常浏览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与社会、文学与艺术、宗教与信仰的书刊资料,来缩小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知识的建构是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组织的过程,外在的字或词汇符号,触及了人脑已存储知识的相应的位置,从而对指代外界事物的字或词汇及词义有了辨别和识别。对于外语词汇的学习而言,外界刺激所触及的便是人的长时记忆中的心理词汇。影响心理词汇提取的主要因素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词汇等问题,应该与英语词汇教学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由于汉语“言文脱节”的独特发展历程,使文言从两个途径进入现代汉语:一是历时顺序的承袭;二是共时层面的横向进入。因此,只有对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文言词汇语义成分进行分析梳理,从历史文献中探求语素与词形成发展的脉络,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分析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结构、意义以及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