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是以欧洲工业革命为历史背景,迫使美术家改变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创造和选择新的美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国传统美术在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美术"译文首现于展览空间并不是一种翻译上的机缘巧合。因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美术",乃是与公共领域内的艺术制度紧密相联的。明了"美术"历史生成的"跨历史文化语境"实践,明了民族国家主体在"跨文化历史语境"实践中的困顿和选择,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艺术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推动国家现代性历程的文化自觉。而这也正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在20世纪后期饱受当代艺术家诟病的向国家意识形态投诚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沉淀及智慧的创造,具有深远的含意。现代艺术源于西方,并在20世纪迅速转化成为今天的艺术主流,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浅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相同人性特征的艺术属性,能反思迷惘的中国现代艺术。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产生的碰撞,对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初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美术革命"以批判旧艺术和输入西方绘画写实精神为主要内容,通过价值重构的方式,推动了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由于其发起者是新文化的思想家,使得它更兼具了学术思想和社会变革方面的多种意义。它对于旧艺术的批判不仅是针对美术领域的批评,而且体现出一种总体上文化变革的诉求;对于写实主义的提倡也不只是立足于绘画技法本身,更是将其作为社会、政治变革的一个有效工具。由于受科学主义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简化和夸大了写实主义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对西方现代艺术和现代科学的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美术期刊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是介绍和传播现代艺术设计思想的重要阵地,在中外艺术设计交流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中国近代美术期刊一方面引进国外的艺术设计,另一方面也把中国的艺术设计向国外传播,在交流的过程中既促进了中国近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提高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国际地位。此外,鉴于其本身设计的形式感和画面感代表了现代设计的方向,于无形中促进了中国现代报刊的美学现代化,其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现代派纷繁复杂的绘画艺术让我们眼花缭乱.面对这些难以理解的绘画艺术,人们选择了逃避或沉默,绘画艺术成了神秘的代名词.这种态度对绘画艺术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其实,纵观西方近代美术史,我们可以发现,只有真诚的批评才能使美术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母体艺术,是民族精神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其对于我们发展自己的民族性艺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于两者的界定也是相对的,两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中挖掘艺术的世界性,也从艺术的世界性中寻求民间美术的民族性,最终形成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原始绘画艺术和当代高科技电脑绘画艺术对美术的影响和发展,电脑在当今现代社会美术中的重要性,以及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绘画是现代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陈少梅为代表的传统画家在美术革命的思潮中,坚持捍卫国粹,弘扬固有文化,使传统绘画向现代美术学科转型过程中其特有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发扬了民族的特色。陈少梅的创作实践和教育成果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美术的发展中 ,人文主义始终是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一。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内涵也是不一样的。纵观西方美术史 ,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变迁轨迹 :性—人性—个性。西方原始美术的人文思想 ,集中在性、生殖和情欲等方面 ;古希腊美术成熟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人文思想集中表现在对人性的歌颂和赞扬 ;西方现代美术中人文思想的表现 ,主要集中在个性的发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术在20世纪融入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依存于社会需求的层次是复杂而多样的,尤以满足社会诉求为目标的实用主义观念占据主流,自民国以来,在相对多元的艺术状态及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从实现中国文化启蒙为开端,发展到进入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本文希望通过对近代诸多美术社会功利化现象的分析,梳理不应有外力干扰所带来的困惑,为把握绘画学术自律性的判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起到了独特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借鉴西方近现代进步的美术思想,开放包容,为我所用。他积极参与美术革命,强调进步的美术家要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要有“天马行空似的”创造精神,要“为社会而艺术”。他大力提倡、扶持新兴木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美术转型期的代表性画种。他主张改造传统,适应时代。他批评写意山水“竞尚高简,变成空虚”,提倡汉唐气魄。他搜集、辑印汉画像石拓片和中国传统木刻,主张在木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中多采用传统手法。他从对陶元庆、司徒乔和中外现代版画的深刻评论中,提出了“新的形”、“新的色”、时代性、“民族性”等一系列新思想,他崇尚“倔强的魂灵”、崇尚“战斗”精神和力之美,对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欧洲“中国热”渐入尾声,基督教传入中国,引发了东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与和解。西方列强入侵迫使晚清政府的思想观念从固守“天朝中心论”转变到接受“万国观”。在此背景下,中国美术工艺品开始以参展博览会的方式走向国际舞台。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美术工艺品就曾多次参展世博会并屡获大奖,进而形成了一种融合宗教、文化、技艺、经济等的土山湾美术工艺现象。土山湾的艺术创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传习方式受教会和西方技术影响而发生的被动转变,客观上推动了中西工艺美术交流与上海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继承与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人民性,植根于中国传统美术中的平民性,得益于中国近现代美术革命中为人生而艺术的倡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倡导与坚持人民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人民是美术表现的主角,人民是美术服务的对象和评判者。当前美术的人民性得到复兴,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在美术创作主体、创作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人民性仍然存在弱化、虚化的现象。在新时代,要解决美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中所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土壤已经发生了变化,其古老的传承方式也因民间艺人的减少和经济效益的降低等主客观原因而日显不足。把民间美术引入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是保持其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设计艺术教育为民间美术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得以延伸。可通过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增加民间美术专题讲座与现场展演、加强民间美术研究、将民间美术应用于现代设计等措施,加强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美术是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如何理解“民间美术造型”的创作理念、掌握民间美术造型的创作方法并将其引入现代设计中,是对中国现代设计的严峻考验。文章通过对民间美术形态与内涵的分析,试图找出民间美术造型与现代设计思维的共同点,探索民间美术造型对现代设计思维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前期中国美术史的前半叶中国美术有3个集中地:北京、上海和广州。3个地域的美术发展状态各有不同,北京注重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建构,出现了一大批传统派的领军美术家;上海注重艺术实践和艺术市场的结合,倾心于在美术理论与美术出版方向;广东地域的美术家更注重对现代美术的探索和实践,展现了强烈的现代性姿态。但是,由于素来对广东文化的偏见,广东美术对20中国美术史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和普遍认同,这与时代的文化观念、研究意识、成果媒介皆有关系。笔者系展示广东美术的轮廓,谈其中所潜藏的美术研究话语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间美术是人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中国民间美术直抒胸臆的情感表现、自由时空的构图形式、象征寓意的造型表现、阴阳一体的整体观念,以及动态剪影造型法、装饰变形法、几何造型法和文字表现法等造型方式,对现代平面设计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题材的选择是美术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那么现实主义美术面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态度是回避不了的话题。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与转型有必要研究现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而不仅仅是“捍卫”。现实主义美术对于现代性的思考是其发展的必然议题,反思不是颠覆,而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可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是一位并不标榜美术革命或革命美术却以温和而有效的方式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文化先驱。他是第一位将美术纳入现代意义的中小学教学系统的美术教育先驱;他是第一位以著名学者、教育要员和社会贤达的身份,从体制上积极推进美术现代化进程的先驱;他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新美术活动的精神领袖;他毕生关注并致力于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堪称美术历史和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他通过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将美术提升到一种生命境界和最高的精神境界,由此而推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