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的生育水平 (一)生育水平的估算翟振武、陈卫(2007)以独立于“人口系统”之外的教育统计数据,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推算出中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7~1.8。张青(2006)针对现有人口抽样数据的特点和缺陷,通过对总和生育率指标的分析和改进,测算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94~1996年的1.80左右下降到2001~2004年的1.62左右,其中2000年为1.66。  相似文献   

2.
对生育率下降代价的认识穆光宗长期以来,实现生育率的有效下降是我国生育政策的主要目标。对此,正如大家所看到的,7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育率有了戏剧性的大幅度下降。1992年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省市区共有21个,比1987年多了13个,比1989年多了1...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极低生育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卫 《人口研究》2008,32(3):31-34
随着生育率转变的全球化,越来越多国家的生育率达到低水平.生育率不仅降到更替水平,而且越来越低于更替水.国际学术界出现了对低生育水平的进一步分类:当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时,称作低生育率(low lity);当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1.5以下时,称作很低生育率(very low fertility);而当总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时,称作最低或极低生育率(lowest-low fertility).  相似文献   

4.
中国计划生育对生育率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举世瞩目。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还在6左右摆动,粗出生率高于30‰,这两个指标都位于世界的高水平。根据国家计生委的调查资料,我国80年代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2.5左右,粗出生率低于20‰,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中国的生育率在短短十几年内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到更替水平,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迅速  相似文献   

5.
"双独政策"影响下北京市人口生育水平变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马小红 《人口研究》2004,28(1):75-79
1 研究背景与调查方法70年代北京开始实施计划生育 ,1 979年 1 0月《北京市计划生育暂行规定》首次提出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 ,对终生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妇给予表扬和奖励”(以下简称“一孩政策”)。在“一孩政策”为主导的情况下 ,2 0余年来 ,北京市人口生育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市较早进入了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总和生育率自 1 974年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1 44后 ,一直呈持续下降状态 ,80年代中期为 1 4,90年代初下降到 1 3以下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进一步下降到 0 72 ,远远低于…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翟振武  陈卫 《人口研究》2007,31(1):19-32
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究竟是多少,这一直是个谜。本文利用中国一直独立存在的严密而周全的教育统计数据,来估计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漏报,最终估计我国1990年代的生育水平。通过教育统计数据对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重构2000年普查0~9岁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并将2000年0~9岁人口转换为1991~2000年历年的出生人数,进而估算1990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从推算和估计的结果看,我国1991年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进一步下降,低于更替水平。1990年代后期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7~1.8。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全国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和更替水平以下。这表明,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妇女的生育率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达到了更替水平,受到举世瞩目。江苏省计生委公布的资料表明,1984年全省总和生育率已降到 1.4,低于更替水平。与目前的经济发展程度相比,如此低的生育率确属罕见。有人因此提出生育率降低的副作用之一是性比例失调。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于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在江苏省大丰县进行了一次调查,对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是70年代末提出来的,它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到80年代初期,吉林省农村生育水平已经降低至更替水平。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1981年吉林省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首次降到更替水平,为2.11,此后一直保持较低水平。1989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吉林省农村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13。二十年左右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把生育意愿与国家政策相联系,无论是对生育目的和意义的看法,还是生育孩子数量的多少、生育时间的早晚、性别偏好等方面都基本符…  相似文献   

10.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它早在全国强化计划生育初期(当时的生育政策,先是“两个正好”,随之推行“晚、稀、少”),全市生育率已迅速降到更替水平以下,70年代,平均总和生育率为1.9,比60年代平均水平下降了51%.进入80年代,又率先在市区里普及了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往后,在坚持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的约束下,出现了全市生育率、自然增长率持续保持在低水平上波动的好形势.这不仅为首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并且为全国、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发展起到示范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郝娟  邱长溶 《南方人口》2011,26(5):27-33
我国城乡生育水平、发展趋势及差异程度的对比研究对于人口发展问题意义重大。首先通过运算,得出了城乡总和生育率指标数值,呈现出2000年以来十年间城乡生育状况,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十年中生育水平呈现波动状态,但农村总和生育率一直都低于1.8,城镇则低于1.3,差异近几年有逐步缩小的趋势;城乡生育水平差异主要来自二孩生育率的差异,二孩生育率近十年来有微弱上升趋势;一孩生育率受民俗等因素影响较大,城镇波动大于农村;平均生育年龄推迟现象在城镇、农村一直都在缓慢持续。  相似文献   

12.
自九十年代始,中国的生育率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走势。综合反映妇女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已从1990年的2.31降到1992年的2.00左右。若1992年与1989年相比较,处在低于更替水平地区的人口增加了48.77个百分点,与1987年相比较,则增加了60.19个百分点。由此引发了诸多人口研究者对低生育现象的前瞻性探究,并于1994年7月和8月分别在北戴河、北京召开了两次学术讨论会,这实为实际工作者与学术研究者的两次高晶位的对话。为了使这一问题向新的层面拓展,现将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轮廓式的述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总和生育率的来源、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论述了人口粗、净再生产率表征更替生育水平与用总和生育率来表征更替生育水平的差异与不同;阐述了稳定与非稳定人口的差异和稳定人口理论的不足之处。文章指出,总和生育率属于稳定人口的指标,在度量非稳定人口的生育水平时,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假定性条件极强的指标,必然要与实际非稳定人口生育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正确认识以总和生育率的真实涵义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些人口问题文章对于用什么指标来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问题,发表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文章认为总和生育率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最贴切的指标,有的文章认为平均生育孩次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合适指标,等等。究竟什么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最合适的指标呢,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总和生育率不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合适指标 总和生育率是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它说明一个妇女如果按照某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度过她的育龄期,她一生可以生育几个孩子。这是一种假设。但是,总和生育率又是各年龄组妇女实际存在的生育率之和,所以它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例如一年)育龄妇女总的生育水平。利用总和生育率可以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至不同国家生育水平的对比分析。例如,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总和生育率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从1952年的6.47下降到1981年的2.63。三十多年来,总和生育率这样大幅度下降,总的来说,说明了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总和生育率的高低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婚姻制度、生育观念、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等,都会对人们的生育发生作用。一些特殊的因素,象天灾、战争  相似文献   

15.
从人口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70年代前期开始,中国的生育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势头。1970年到198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由5.01降至2.24,降低了55%。其中城市比农村下降得更快,城市街道的总和生育率从3.2降到1.2,下降了63%;县属乡从5.6降为2.6,下降了54%,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总和生育率在1962—1969年平均高达6.2,到80年代前期已降到接近更替水平,1986年虽然有所回升,估计仍在2.4上下。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生育率下降如此迅速,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正因为如此,我国的计划生育受到国内外普遍赞扬。但是,在一片赞扬声中,也听到一种对我国计划生育成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人口失控的表现形式七十年代,我国的生育水平由于计划生育的积极推行而激剧下降,出生率由1969年的34.11‰下降到1980年的18.82‰,总和生育率也由1969年的5.72降低到1980年的2.31,接近更替水平。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和生育率在达到2.50的水平之后其下降速度将会更为迅速。然而,我国实行责任制后的八十年  相似文献   

18.
自70年代初实现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突出地反映在中国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上.例如,196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4.11‰,而1992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8.24‰,23年间出生率下降了近16个千分点;同样,1970年,全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而1991年,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3,21年间下降了3.5.  相似文献   

19.
全国1‰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表明,1981年总和生育率为2.63,其中城市为1.40,已低于更替水平;农村为2.91。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的数字,我国1984年出生率已降低为17.5‰,总和生育率为1.94,略低于更替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生育率水平一直存在着显著差异,农村总和生育率是城市的二倍以上,这反映出农村二胎或二胎以上现象还比较普遍,也暗示了降低农村生育率是今后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所在。本文试从我国城市、农村影响生育率因素做理论上的比较分析,并就这些因素说明其决定生育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并呈递减态势。我们以目前政策允许的生育水平为低方案,设计了低、中、高三个生育率方案来观照21世纪中国的人口前景,结果发现,虽然三种方案下我国的人口形势都不容乐观,但可以肯定的是,1.8的总和生育率较为适当,女性人口普遍生育二胎的提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