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渠现状与历史真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渠,开凿于二千多年前的秦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1985年8月中旬由水文、水工、地质、测量、文物、历史、经济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前往兴安灵渠和相思埭运河两处,进行实地测量与考察。这是我区自然科学者与社会科学者协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次有意义活动。  相似文献   

2.
了解古代广西的水利建设事业,对我区今后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借鉴作用的。本文对鸦片战争以前有关清代广西水利建设的若干问题,作初步探讨。清代广西的水利建设,虽没有开凿过秦代灵渠那样闻名全国的运河。但是,从其范围和总的规模看,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相比的。在修浚运河方面,这个时期修浚灵渠达十多次,其中有好几次是大修。唐兆民《灵渠文献粹编》已经集中了有关这方面相当多的资料,这里不再赘述。唐代长寿元年(公元692年)  相似文献   

3.
桂林.有漓江.阳朔.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灵渠。灵渠.在桂林市北面60多公里处.它引湘江水入漓江.不仅成就了那一川享誉天下的秀水:而且还因在两千多年前就沟通了湘江与漓江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力助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4.
玉林地区位于祖国的桂东南,秦属桂林、象郡管辖,是广西开发得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公元前214年湘桂运河开通后秦始皇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定居以来,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沿着兴安灵渠(湘桂运河),中原移民不断南移,中原、岭南的经济、文化不断得到交流。这期间,中原移民与玉林土著人民共同开发玉林,并创造了大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很有特色的民间文学。目前在玉林地区流传有大量的民歌。这些民歌与先秦的《诗经》、汉朝的《乐府》、南北朝的民歌、唐朝的新乐府诗以及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民歌互相辉映,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李玉 《东岳论丛》2012,(8):47-52
在中国古代水利技术、交通运输发展史上,埭的出现是水利建筑技术的一大进步.孙吴时期,埭开始出现并成规模地兴建,是埭建设史上的关键时期.埭是孙吴时期对前代如“激”、“渠首拦水坝”等水利技术的经验总结和创新运用;许多重要水利工程如破冈埭、方山埭、柏冈埭等都是在孙吴时期建成使用的;孙吴时期埭的功用不断扩大,蓄水济运、泄水防涝、农田灌溉、卫戍都城、军事防御、商品贮运,已超出水利交通范围,逐步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运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河学是一门以运河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学问,通过研究运河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城市等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认识运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统一六国后,接着南平岭南、开凿灵渠,在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设置了郡县,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四人帮”及其同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秦始皇捧到了九天之上,给他涂上了一层层神圣的光彩,把他描绘成为各族人民的救星。在我们史学界里,对秦始皇平岭南、  相似文献   

8.
地处岭南的桂林,最初的孕育是骆越文化。而由于它的地理位置,较早地得到了开发,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现了六国统一,进而发兵五十万进攻百越,为了解决粮草的运输问题,开凿了兴安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的水路交通,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灵渠的开凿,  相似文献   

9.
近代之前长沙、湘潭的商务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天府新论》1998,(4):28-32
湖南地处洞庭湖南,素有三湘四水之称。境内河流纵横,水网辐转,故此在近代交通发展起来之前,水运是该省的主要交通和商业运输手段。湘省四水之中,又以湘江的经济地位最为重要。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南海阳山(阳朔山),自全州入湘境始称湘江,一路向北流去,途中先后吸纳了潇水、春陵水、蒸水、表水、深水、测水。渭水、涟水,经郴州、衡阳、湘潭、长沙,注入洞庭湖。湖水横贯湖南全境,成为湘省极为重要的一条交通大动脉。不仅如此,湘江因北连洞庭,与长江相通,南经灵渠可入广西,与漓江水系相汇,经郴水可入广东,与珠江水系相接,…  相似文献   

10.
京杭运河纵跨京津鲁苏浙五省市,联系海黄淮江四水系.自明代永乐时,漕粮基本由运河入京,漕运大兴.基于运河而发展的漕运,在沟通南北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沿运一线融为整体.在清代,就江苏运河城镇来说,箕经济发展与漕运兴废、运河通塞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漕运推动了运河城镇经济发展,但漕运的发展必须以运河的畅通为基本,而运河城镇经济的兴衰也对运河通塞、漕运盛废具有重要影响,彼此交相作用而成为系统.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城镇的服务业——以临清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的贯通以及漕运和民间商运的兴盛,带动了山东运河区域的经济发展,依运河形成和崛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带。这些城镇商品流通的繁盛,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增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民风和消费观念的变迁,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形成了具有运河经济特色的城市服务业体系。服务业成为运河城镇居民职业构成的重要内容,体现着运河城镇行业构成的特色,并成为运河城镇的一项重要产业。服务业与其它行业形成良性互动,其兴衰亦与运河城镇的变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山东沿运河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上 ,山东沿运河地区曾因发达的运河航运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 ,领风骚数百年。近代 ,由于黄河改道截断运河 ,漕运停摆 ,海运和铁路的兴起 ,沿运河地区逐渐丧失了由航运带来的经济优势 ,当年的繁华富庶被闭塞贫困所替代。现在 ,京九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又为山东沿运河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山东沿运河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系到山东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是全省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山东沿运河地区的基本概况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  相似文献   

13.
商品流通给城市扩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宋代以后,运河作为经济活动的大动脉,为沿岸城市走向繁荣注入了活力,为市民阶层的壮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以运河为大动脉,运河城市在商品流通中促进了不同区域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话本及通俗小说的创作和繁荣提供了动力。两宋以汴京和临安为中心,话本在传播中受到市民的欢迎。古典长篇通俗小说的发祥地是运河城市,运河城市是话本及通俗小说的策源地和培育通俗小说家的摇篮。通俗长篇小说反映了运河城市兴盛的历史轨迹,给文学叙述增添了新的样式,成就了明清小说艺术的辉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文旅合并政策出台与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博物馆在文化保护传播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近年来,为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发掘保护,运河沿岸城市新建多种主题博物馆,但此类博物馆容易存在展览内容单一,缺乏自身特色等问题,亟待思考解决。本文将从运河文化与博物馆发展等方面展开,提出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发展建议,促进运河类博物馆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3):98-104
宋代工商业的空前繁荣,城市经济特别是运河沿岸草市镇的勃兴,促进了作为平民文化和瓦舍众伎之一的宋代"说话"的产生。宋话本这一市民文学样式,其传播、发展与南渡等运河交通也紧密相关。宋话本不仅呈现了繁忙的宋代运河交通网络,其对运河沿岸市民营生的独特叙事也再现了较为真实的宋代运河都市图景。运河文化影响下的宋话本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和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时期,来自西方的洋迷信基督教与运河流经省份以风水、祈雨、演戏为代表的土迷信,以及祭孔活动和传统的妇女观念发生激烈冲突,使运河流经省份的传统习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动摇瓦解,一落千丈。与此同时,教会还大力发展教徒,创办学校,从事慈善事业,从而使本地区出现了一个与传统习俗尖锐对立、奉行基督教习俗的群体。此外,教会还带来西方健康文明的新习俗。所有这些,都导致了近代运河流经省份的习俗变迁。  相似文献   

17.
京杭运河当年流经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运河文化包括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明清小说的主体是运河流域小说,其代表作品大多诞生于运河流域并与运河文化密不可分.究其原因不外乎政治中心效应、经济重心效应、出版拉动效应、文化辐辏和人才集群效应.运河文化哺育了明清小说,明清小说光大了运河文化.  相似文献   

18.
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繁荣与京杭大运河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主体主要是运河沿岸的文人与民间说唱艺人,运河岸边的文人投身小说创作是促成明清通俗小说走向文体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中商业生活等方面的关注促进了小说题材的拓展。运河岸边城市与市镇是明清通俗小说中故事发生或延展的首选之地;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凡写到运河沿岸的城市,经常以介绍其实有名胜及人们熟知的典故作为叙述故事的开始,并经常有意识地去描写其最富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名胜、景象及风俗。运河沿岸城市印刷业的发达和民间书坊的遍布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著名明清通俗小说的出版,和民间书坊的主动参与和推介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所知既是为我之物 ,又具有自在性 ;为我之维展示了所知与能知之间的联系 ,自在之维则确证了其实在性。作为自在与为我的统一 ,所知包含着内在的秩序 ,这种秩序使通过理性的方式把握事物及其关系成为可能。实在性与秩序性的确认 ,无疑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而这种确认同时又构成了认识过程的逻辑出发点。与所知一样 ,能知也有其本体论的维度。作为真实的存在 ,能知具有整体性的品格 ,而非仅仅是理智的化身 ,这种整体性既展开为感性、理性、直觉、想象等认识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也体现为认知与评价以及理智和情意等等之间的互动。从过程的角度看 ,能知的本体论规定进一步取得了“知”(knowing)与“在”(being)统一的形式 ,后者既以世界2与世界3的沟通为内容 ,又表现为知识通过化为能知而与人同在。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2004,(1)
本刊讯  2 0 0 3年 1 0月 2 4-2 5日 ,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皖北重镇宿州市召开。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开发问题是本次讨论会的重点。在此之下 ,学者们主要讨论了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上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不少学者指出 ,淮河流域开发的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运河的开凿。我国第一条运河就是古徐国开挖通往陈、蔡两国的。淮河流域运河的开发 ,尤其是隋唐运河 ,对沿岸经济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汴梁由一地方市镇变为全国性的政治经济中心 ,固然由于政治的作用 ,而汴渠的贯通南北也是重要的因素。另外 ,宿州等沿岸城市的兴起完全是运河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