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不同的关注问题,与此对应的是在学术界、理论界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思想、观点的探讨、争鸣。回顾不同时代人们所言所思,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中国社会行进道路的指向,人们思想嬗变的曲线。自本期始,本刊设【思想备忘录】一栏,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注、争论的问题予以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初期和中期,发生过关于激进与保守的争论.争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海外学者余英时于80年代末在香港中文大学25周年纪念讲座上的讲演"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它在90年代初传到大陆,引起思想学术界很大的重视.在大陆,长期以来"激进"的涵义是正面的,意味着革命与进步;"保守"的涵义是负面的,与落后、守旧甚至反动近义,好坏分明,不存在疑问.如果不是从海外引入新的思想维度,造成新鲜感和刺激,可能大陆学人不会那么早就对激进和保守进行反思与争论.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性格、心态、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充满着矛盾色彩。严复一生中有常为人们提及的两个对立;(1)前期(主要从1895—1910年)文化上激进反传统主义、西学救国论与政治态度上谨慎保守的对立:(2)前期比较进步,晚年转向反动,也就是前期作为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与后期转变为“反动顽固的愈懋老人”的对立。这两个对立,关系到对严复的总体评价,故须作认真的探讨。 一 要探讨严复的两个对立,需要严格区分两对概念;一对是文化上的,即激进的反传统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一对是政治上的,即激进革命论与政治保守主义。近代思想家的情况非常复杂,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不一定赞成激进的政治革命,而国粹主义者也不一定在政治上主张保守主义。大体有四类情形:  相似文献   

4.
对保守与激进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要谈论或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首先必须对两种保守义义和两种激进主义进行区分,两种保守主义,即思想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两种激进主义,即思想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5.
有关激进与保守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近代中国激进与保守的话题,中外学者已经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本文不想就此话题老调重弹,而想发表一点个人的思考和疑虑,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6.
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学术界出现了从赞扬到非议的重大变化,而对长期所否定的保守主义则作了重新审视,予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了整整100年,但从未间断过激发读史者的逻想与评说。近年由于学术思想界展开了关于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化问题的新讨论,人们已在革命与改良能互相兼容彼此牵动上悟出了不少新理,也省察到给戊戌变法以改良主义性质的政治定性是走进了理论误区。诚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由于近代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而戊戌变法救亡图存的真正内容就是企图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汉语语法研究存在着激进与保守两种倾向,这在古今汉语语法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打通古今,以汉语传统语法研究方法为根基,相互借鉴,才会走出一条适合汉语语法特性的研究新路子,建立中国特色的语法理论,让中国的语言理论走向世界,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9.
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西方不同,在近代中国,除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外,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社会制度方面,前者主张全面改革甚至革命,后者主张维持现状或少许改良.文化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歧在思想文化方面,前者主张西化或全盘西化,后者主张认同、维护传统.中国近代思想家们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联系往往是历史的,而非逻辑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如此的因果关系.一个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者,在文化上可能是激进主义者,也可能是保守主义者,反之亦然.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式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我们在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时应坚持如下几个方法或原则: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或原则;二是一分为二的方法或原则;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或原则.  相似文献   

10.
在任何一个国家,司法制度并不一定都是十分健全的,即使原来制定的时候是健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司法制度落后于现实需要,也就会出现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司法改革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须进行的,但改革的关键是要依法进行.中国的司法改革应坚持激进与保守的协调第一,要坚定司法改革的信心;第二,司法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必须遵循法治的轨道;第三,要开展广泛、深入、无拘无束的司法改革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虽然是相对对立的思想态度,但不是绝对对立的两极,两者之间既有对垒也有对话,既有交锋也有交集,既有紧张也有舒缓,既有显性边界也有模糊地带:两者之间有"重叠共识",如均为变革思潮、现代性思潮,均有对国家前途的强烈关怀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归属,均主张融合新旧、贯通中西,均感觉激进与保守可以兼容;两者之间有宽阔的"中间地带",激进与保守之间有渐进论、调和论、折衷论,而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有自由主义;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集,且不断发生分合嬗变,不断进行调适转换;两者之间不全是掣肘、拆台,也有互相砥砺、互相启发、互为修正、互为支持、互相提供思想灵感的另一面.激进与保守是历史进化、社会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正是两者之间的不断调适使历史在曲折中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2.
戊戌以后,汪康年对变革的方式和道路进行了重新选择,变革主体逐渐从民间社会和地方政府转向中央政府,变革方式趋向缓和,更加遵循审慎原则、讲求变革策略,呈现出"慢慢走"的保守主义倾向。出于对超越性道德秩序的追求和对转型期国人认同危机的回应,汪康年又进一步回归以礼教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往回走"的保守主义倾向。但是被公认为保守主义者的汪康年,却在变革的内容和方式上都一度认同和践行"激进"的主张,从而彰显了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阵营划分的模糊性和流动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是次生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关于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的不同选择的理论结晶,是文化的民族主义与文化的世界主义相冲突的产物,是分散的世界历史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过程中萌生的人类思想之花.保守主义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19、20世纪之交从谭嗣同殉难到孙中山革命方略的成熟,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形成期.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者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保守主义历史必然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即历史合理性,但也应当警惕、摒除其感情趋向上的守旧、复古因素.激进主义则引领了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方向和速率,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其中的经验教训也是学术理论界责无旁贷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4.
郭世佑 《文史哲》2004,(4):24-27
作为一个著名的维新立宪派领袖、清末民初的社会活动家、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大师 ,梁启超不仅在近代中国有突出贡献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 ,对历史的回顾影响着对未来的选择 ,实际上 ,关于现实的定位和未来的选择更容易凸显历史的记忆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由此而常议常新。有鉴于此 ,我刊分期编发系列笔谈 (上、下 ) ,以期立足于新世纪背景 ,站在学术前沿 ,从不同角度对梁启超进行重新解读 ,进而在新的语境下研究近代中国的百年嬗变  相似文献   

15.
也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是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实践美学鲜明的话语特色.本文通过考察、探讨这个命题的发展历史、理论渊源及其理论阐释的合理性,阐明该命题的确是揭示美的本质的科学命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目的是批判新保守主义是主导当代美国外交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流行观点;事实上,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甚微。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本文首先在美外交政策的背景下定义当代的新保守主义,然后探讨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发现美国的外交政策更多是由保守民族主义动机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新保守主义所驱动。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由新保守主义主导不仅夸大了这个独特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低估了自“9·11”以来决定美国外交政策的其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