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9,22(3):14-18
在西方文艺阐释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文艺阐释思想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原因在于他对文艺的社会之雏的重视与揭示。文艺活动的产生、其构成因素都离不开社会因素,因此,文艺阐释必须揭示文艺的社会之维,并由此出发处理素材、作者、作品意义、读者之间的关系;阐释文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离不开中介分析。  相似文献   

2.
旧评价的褒贬纷纷及其得失任何一个作家,一个流派,几乎完全被誉,或者几乎完全遭毁,这一种情况在文学史上和批评史上是存在的。但也有一些流派和作家,评论者对其誉毁不一,褒贬纷陈。甚至这种情况在较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中持续。某一个时期表现为誉多于毁,而另一个时期则又毁多于誉。这种纷歧的形成一方面固然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思潮和文艺风尚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评论对象的文艺主张或创作倾向的复杂性,从而导致评论者见仁见智,掌握评论对象的整体性与本质之不易。  相似文献   

3.
張启城認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无論是音乐、美术、文学……都毫无例外的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具有强烈阶級性的作品,阶級性比較薄弱的作品以及沒有阶級性的作品。”我們認为:作品中阶級性表現的形式或程度的不同,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特別是在古典作品中。但对这种情况的看法,我們和張启城是有根本分歧的。張启城認为这是由于“作者表現的对象有所不同”的緣故:“有的对象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阶級內容”,因而“其表現的作品也一定具有强烈的阶級性”;“另一类表現的对象如一般的离情別緒等及不包含任何阶級性的自然美”,描写这类“对象”的作品就“没有阶級性”或“阶級性此较薄弱”。对这一謬誤的說法,我們从下面四点来談: 一、作品的阶級性决不是由“作者表現的对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艺术(包括文学),历来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思想形式:从事于艺术研究者往往强调艺术之特殊性而忽视其与科学之共同规律。能否在科学研究领域与艺术研究领域之间开辟一条流通的渠道呢?近年来,不少中、青年学者有志于此。他们或热心提倡建立新学科,或努力介绍采用新方法,其目的盖在引用现代科学成就于艺术研究。不论他们的文章中有多少稚弱不足或生搬硬套之处(这是一时难免的现象),而其研究方向,我以为是完全正确的。跟古老的文艺理沦学科相比,文艺心理学堪称为新学科之一。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文艺心理学著作,是朱光潜先生五十年前所著《文艺心理学》:此后几十年,该学科研究一直处于沉寂状况,到近几年才逐见繁荣。  相似文献   

5.
姜振昌 《学术探索》2003,3(7):57-60
2 0世纪 2 0年代“革命文学”的酝酿和发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创造社和太阳社以“福本主义”为指导所作的倡导和引起的论争 ,既因理论的谬误与鲁迅之间在文学的特性、阶级论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对新文学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也产生了积极的“鲶鱼效应” :激励鲁迅一反孤独与沉寂 ,并在深层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说。鲁迅由此译介的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论著 ,对于指导包括鲁迅在内的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 ,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形似”和“神似”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审美范畴。对于它们的看法,古人有争论,今人也有分歧。这里想谈一点我们的粗浅看法。什么是“形似”呢?“形似”就是样子的“象”,是指艺术形象与被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形状的相似而言,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反映出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形似”也就是艺术上的真,是艺术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反映现实“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象能够成立的基础。文艺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艺术品应当忠实地描摹出客观事物的真实形  相似文献   

7.
由“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要求而产生出来的“写中心”、“题材决定论”等文艺观点,对于数十年的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文学及文学史研究,都影响甚大,危害匪浅。它不仅使得许多作品随着所写的“中心”转移或题材的重大性消退而失去或消退艺术生命力,而且使得受此文艺观点影响而写出的理论批评文章和文学史著作对某些作品的评价失之公允,不是很快过时,便是留下欠科学的瑕疵。新时期以来,随着对这些“左”倾文艺观点拨乱反正的逐步深入,作家们都在努力进行着使创作既紧扣时代的脉搏又能具有持久艺术生命力的艺术探求。文艺理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也对自己的学术领域进行全面的反思,诸如“文学批评观”、“文学批评方法”、“重写文学史”等等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就是这种思绪走向的反  相似文献   

8.
在谈及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时,现在的理论界谁都不会否认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艺术形式美的魅力方面却没引起认真探讨。那么艺术形式是什么呢?首先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就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指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如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戏剧等等;再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是指构成形象的感性材料、组合规律及其技巧等。我们所说的艺术形式美是基于后一种看法讲的。第一种看法涉及到文艺样式,而不同文艺样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存在所谓美不美的问题;第二种看法,能从形式美的独立价值看到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铸剑》,从发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对它的各种评论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在我认为是片面的和不正确的观点。如:有的认为作者所热烈歌颂的那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缺乏健康的战斗的乐观主义色彩,反映了鲁迅前期思想上的局限性;有的认为《铸剑》是《故事新编》中仅有的一篇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历史作品,从而否定其他各篇是历史小说;还有的认为《铸剑》的主人公是眉间尺,而不承认宴之敖者也是作品的主人公。近年来,一些评论者力图正确地阐释《铸剑》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还没有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水浒》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所以自它问世以来,各个时代和各个阶级的评论者研究者写了不少的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看法是不一致的,事实上也不可能一致,因而今天仍然有对它研究分析的必要。研究分析的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从作者的主观思想和作品的客观意义去研究分析应是其中的一种。这个方法已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范例,而《水浒》的思想内容本身也有适用这个方法去进行研究分析的特点。林文山同志因为看到各种观点立场不同的人们对《水浒》的客观意义(即所谓《水浒》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也谈《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兼答陈澉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面是赵明政和傅继俊各自谈《西游记》的两篇文章,连同本刊去年第五期发表的陈澉一文,读者自会发现,三文观点各异,分歧颇大。《西游记》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直至今天。人们对《西游记》这样内容较为复杂的古典作品,认识上存在分歧,是可以理解的,争鸣也是必要的。从上述分歧可以看出,对作品的不同认识,还与对文艺学中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的看法相联系,诸如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文艺如何反映生活和影响生活,有关形象和典型的理论见解,如何看待《西游记》这种“神魔小说”,特别是怎样用阶级分析法去评论作品中的思想和人物等。联系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其意义又不限于该小说的研究。应该看到,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评价古典文学作品,这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问题,为此,我们的讨论不应陷于枝节问题的纠缠,而要努力注意理论深度,以促进我们古典文学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殷切地期望文学史界的朋友们,同样地殷切期望理论界的朋友们,都来关心我们的讨论,更祈广大读者热情支持,踊跃参加争鸣。  相似文献   

12.
文艺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不是一个什么新问题,而且历来都是论争的焦点,是两种不可调和的世界观对待文艺的根本分歧所在。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艺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并且从来都认为“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平行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种观念在大部分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中间也是解决了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还持着怀疑的态度,或者虽然在理论上承认,实际上仍然以为文艺不一定都是有阶级性的。在他们看来,不管怎样,文艺有它的特殊性格,就不一定都有阶级性。这也正是反映了文艺战线上的复杂性。去年12月号的《学术月刊》上发表了一篇  相似文献   

13.
<正> 现行的哲学专著和哲学教科书普遍认为,真理和谬误的斗争是真理发展的规律。这是正确的,但却不是全面的,它只是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真理发展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普遍规律,运用这一规律来考察真理的发展就不难发现,真理是在不同的意见、观点、学说的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不断地克服各种不同的意见、观点、学说的错误因素、汇集其中的绝对真理的颗粒,因而从片面到全面,从不甚精确到比较精确的历史过程。 仪仪把真理和谬误之间的斗争归结为真理发展的规律,容易给人们在认识上和实际运用上造成简单化错误。因为: 第一,不同的意见、观点、学说不能简单地、笼统地划分为真理或谬误。说真理和谬误之间的斗争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势必给人们造成这样的印象:不同的意见、观点、学说只能归结为真理和谬误两类,它们之间的斗争,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众所周之,世界上的事物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事物的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对文艺的真实性展开讨论,提出了文艺要不要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的问题。持肯定意见的认为:“写本质”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来的,在整个文学艺术领域里“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持否定见解的认为:“赤裸裸的‘本质’的概念,根本就不是美学范畴的东西;它不是文学艺术的对象,因此也无权进入文学描写的领域”,宣布应该“蔑视‘本质论’这面遮羞布”。对于理论上这种根本性的的分岐,探讨一下“文艺通过形象反映现实某些本质方面的要求”在世界观上究竟是否符合唯物辩证法,在艺术实践上是否符合艺术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吴越春秋>作者运用史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审美形象的过程.其方法有四种:1.传闻异辞,择善而从;2.博采史料,重新组合;3.曲意改铸,移花接木;4.点染生发,踵事增华.作者始终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即服从作品整体的艺术构思,对历史事实进行具体的审美把握,用审美理想之虚驾驭史籍材料之实,经过艺术的想象和概括去创作.这种叙事手法,已经从历史领域跨入了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6.
茅盾在接见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时,曾就《子夜》在他的作品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很难说《子夜》在我作品中占什么地位……或许要说:在我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 这本大抵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评论者有认为《子夜》是我的代表作,以我三十年代的作品而论,那是这样的。这也差不多是我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子夜》这部现实主义的杰作,真实地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三十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风貌,时代的特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阐明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的殖民地化了”的深刻主题。无论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子夜》在茅盾写民族资产阶级的作品中,所以是“最全面、最丰富的”,自然有许多因素,而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民族工业家的典型,我想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  相似文献   

17.
<正> 对老舍作品的评价,意见分歧最大的是《猫城记》。这种分歧不仅在评论界存在,就是老舍自己的看法,前后也不一致。解放前发表的几篇文章,对《猫城记》基本上是肯定的,只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有分歧;解放后,则是否定的,而且否定得越来越厉害。最近,陈震文同志提出了对《猫城记》的重新评价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除了作品本身,它还牵涉到对老舍的整个创作和思想的评价问题。本文只就《猫城记》评价中几个分歧较大的问题,谈点看法,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李煜词的分期问题及其抒情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南唐后主李煜传世的三十几首词,文学史上一般把它们划分为前后两期:公元九七五年,金陵城破,南唐国亡,这之前写的称为前期作品;此后写的称为后期作品。但是,最近叶嘉莹在她写的《灵谿词说》论温、韦、冯、李部分,却表示了不同的见解,她说: 一般论李煜词者,每喜将其词作分为前后两期,以为此两期的作品无论在风格或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多认为其前期的作品,享乐淫靡,一无足取;后期之作品,则因其曾经身历亡国之痛,故能有较具深度之内容,且有较高程度之艺术表现,然而又讥其情绪为“伤感”、“不健康”。此种论点,自外表观之,似乎也颇有道理。然而事实上,则李煜之所以为李煜与李煜词之所以为李煜词,在基本上却原有一点不变之特色,此即为其敢于以全心倾注的一份纯真深挚之感情。在亡国破家之前,李  相似文献   

19.
文艺功利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文艺真实性,是研究建国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三个重要问题。评说它们需坚持回到事实、站稳立场、放开视阈的方法。之后会发现,主张文艺的社会功利性是出于中国特定现实的需要,和文艺自律性并不矛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其理论本身,而在于它代表着从前苏联到中国自己的立场转移;过去把作者思想的正确和文艺的真实性相提并论,也不尽是消极,里面也有打破主客体截然对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文艺传播中的反馈机制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珂 《云梦学刊》2003,24(6):63-65,128
反馈是文艺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作品—读者—世界之间纵横交错的诸多关系中实现自身目的的,包括在正反馈机制、主动反馈机制的引导下,使创作符合正确的艺术规律和美学法则,使阅读在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控制下发现并吸收作品所蕴涵的真善美,以保证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完美,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审美修养,实现文艺传播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