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满铁”,作为殖民侵略东北的急先锋。“满铁”通过蚕食鲸吞的方式最终完全控制了东北的铁路体系,这为“亚细亚”号的研制和运行创造了条件。从1933年开始,“满铁”开始制定政策和预算,并派遣技术人员前往欧美学习相关造车技术,同时引进部分设施,最终于1934年11月1日首次运行“亚细亚”号。“亚细亚”号是日本对外宣传和美化侵略的招牌,也是助推日本对华殖民统治的有力工具,更是广大东北民众可望而不可即的街景。“亚细亚”号的运行加深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奴役,加重了东北人民的负担,主要扮演了一种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相似文献   

2.
一、“武装移民”侵略计划的制定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国策。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中国东北侵略的步伐,其中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向中国扩张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日本陆军大将儿玉源太郎竭力提倡向“满洲移民”的必要,小村外务大臣也高唱“满洲中心论”,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在其就职书中说:“经营满蒙的诀  相似文献   

3.
振兴东北战略出台以来,东北成了全国最“热”的地方。振兴东北、再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希望,振兴东北计划能够为中国再造一个“动力火车头”。但新东北意义仅仅是“动力火车头”吗?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要靠特殊的因素来拉动,现在中央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相提并论,显然赋予了其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 ,日帝为了把东北变成它们完成大陆政策的“前阵基地” ,在让更多的日本人到东北定居的同时 ,对中国关内汉族和朝鲜人分别实行限制和放任政策。这种对不同民族的移民政策导致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日三民族的东北移民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刘瑞弘 《江汉论坛》2006,3(2):118-121
东北沦陷时期的家族小说在对东北传统家族生存态势的描写中反省民族本体的家庭制度;反思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揭批民族苦难的根源成为其主流话语。“女性自我抒写”家族叙事模式的创造,不仅表明了“女性意识”在男权化“文明历史”中的叛逆性崛起,更显示了东北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东北文化热对于东北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热潮遮蔽下,艺术家对生活的“误读”、受众对艺术创作的“误读”,都对东北文化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在东北大地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总结和寻证“误读”的因由,唤醒东北人向文化深层底蕴开掘的自觉意识,走出“误读”,不辱使命,以实现东北文化的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7.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基本国策,把中国列为重要的侵略目标之一,为达到永久占领中国,特别是中国东北之目的,大力推行“满洲移民”政策。为此,日本制定了“满洲移民”的完备计划,对东北的土地进行残酷掠夺,致使大批中国农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流离失所,历经苦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明清两朝在东北实施的治边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剖析利弊得失。认为明朝在东北沿袭历代“内中国外夷狄”的传统的治边政策 ,妨碍国家“大一统” ,导致东北动荡不定 ,国家陷入危机。清朝突破传统观念 ,以“华夷一家”为指导思想 ,将东北纳入中央行政管辖系统 ,并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 ,真正实现国家政治与民族的“大一统” ,维护边疆的统一与稳定。清朝的治边政策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用近半年的时间,策划、制定统治东北的方案.日本政府、陆军中央部和关东军各持己见,经过反复的争论,最后相互妥协,达成了建立“独立国”即伪满洲国的方案.了解日本统治东北方案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满洲国的本质一早在1931年4月,日本陆军中央部出于武装侵占东北的需要,制定了《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提出在占领东北后分三个阶段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方案.即:第一阶段,“在满洲建立取代张学良政权的亲日政权”;第二阶段,使亲日政权从中国主权下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第三阶段,“领有满蒙”(即吞并东北,将之作为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实行直接统治).《形势判断》是指导性文件,它的观点既代表了陆军中央部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政府的侵华政策.可以看出,日本中央首脑机关虽然把“领有满蒙”作为其统治东北的最终形式,但又主张分步骤达到这个目标.这显然是顾忌到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反对.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军事侵略步步深入的同时,也逐渐对中国东北的铁路、金融、投资、矿产、农业等经济领域展开了侵略活动。本文试就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赣东北客家由明清以来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迁来的移民定居而形成,分“汀州人”、“广东人”和“赣州人”3支,分布在7个县市区的300余个自然村。赣东北目前通行的客家方言有“汀州话”和“广东话”2支。赣东北客家方言正处于衰颓演变过程并将最终消失,赣东北客家及其文化将融入赣东北主流的本地文化之中。对赣东北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振兴东北经济战略与中日韩投资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国东北正处于东北亚“地理相邻”的地带, 振兴东北经济与中日韩投资合作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振兴东北经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给中日韩投资合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从理论上来看, 振兴东北经济战略会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条件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满足日韩在该地区投资所需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而中日韩投资合作的加强也会大大促进东北经济的振兴, 会对振兴东北经济的战略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10年,朝鲜被日本强制“合并”沦为其殖民地,朝鲜爱国志士被迫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继续坚持抗日独立运动.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朝鲜民族抗日革命者大都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们肩负着直接投入中国革命和积极准备、努力促进朝鲜革命的“双重使命”,与东北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进行着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东北抗日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朝鲜抗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这段历史两国史学界应该采用“一史两用、历史共享”的观点去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试论日俄战争对清末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国而言,日俄战争决不是一场局外战争。它的引发、战场及其最终解决,都与中国满洲休戚相关。日俄战争对清未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日俄议和“将满洲交还中国”,清政府趁机废将军,建行省,加强了对满洲的行政控制。其次,日胜俄败的结局,使“专制不如立宪”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清政府开始了“预备立宪”,意味着中国政治制度向民主化迈出了新的一步。再次,为避免战后日俄垄断控制东北,清政府在外交上开始引欧美势力入东北,以遏制日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古人类学和今人类学资料提供的线索,东北亚洲是蒙古人种形成、分化和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北亚和东北亚三个区域性类型的形成均与该地区有关。对收集自中国东北地区、分贝加尔、东西伯利亚、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高原、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等地的36组古今居民颅骨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东北亚地区古代居民种系成分的主体是“古东北类型”和“古西伯利亚类型”。这两类种系成分对该地区近现代居民的人种构成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覃敏健 《理论界》2006,4(6):180-181
20世纪初叶,日本国民对中国东北一直存在着一种“血脉相连”的浓重情结。其产生的原因是日俄战争使日本付出巨大代价并导致国力的衰竭,由此使日本国民在心态上错误地认为拥有中国东北的权益是理所当然的,而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取得的巨大利益是这一情结产生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处东北亚心脏地带,幅员辽阔,区位优势突出。就中国而论,东北为边陲之地;但在东北亚战略全局中,中国东北却处于心脏地带。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上书天皇的奏折中写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以地势而言,“东北居陆临海,北部襟山带河,南部平原广阔,在吾国以之对外,足以屏蔽关内各地,而为关外发展之根据;以之对内,居高临下,势若建瓴,观夫辽金元清之足以支配中国者,其关系皆在于此。”[2]从军事角度看,“东当日俄之卫,西瞰察绥之域;门户开放以来,尤为世界轨航之中枢,西经西伯利亚而达大西洋,东渡黄渤…  相似文献   

18.
日俄战争后,日帝所推行的“满蒙”侵略政策中最狡猾的手段就是打着“保护”朝鲜人的幌子在东北各地设立领事馆和警察署,制造民族隔阂与对立,借此干涉中国内政,达到蚕食东北的目的.伪满洲国上台后,在“民族协和”的美辞丽句下推行民族等级和分化政策,通过界定“五族”不同的社会地位,加强其法西斯殖民统治.因此,日帝侵华期间在东北制造的诸多民族纠纷与冲突,应归咎于日帝的“满蒙”民族分化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东北近代诗歌创作在取得了自身实绩的同时 ,相对于中国近代文学主潮存在着变革实践的历史性缺失意义上的滞后 ,呈现为多重阻隔因素作用下的一种“古典形态”。其主要原因为 :东北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落后 ;自身文学传统的薄弱 ;地域文化中重质轻文、因循沿袭基因特质的制约 ;“传统”在文化落后地区的纠结等。东北近代文学由旧向新变化的“移入”特征、突至性与非自觉性 ;缺少过程性内容对自身文学革新机制建构的不利。  相似文献   

20.
1928—1936年间,张学良与日本的关系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曾影响东北及全国政局。张学良对日外交观内涵颇丰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深刻,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早有侵略野心;推行“大陆政策”,意欲“统治全中国”;对中国采取武力与经济并举的侵略手段;中日问题绝没有和平解决的希望。二,张学良对日本侵略东北采取一系列对策反对日本政府干涉中国内政;通过秘密外交策反推翻日本军阀内阁;对日外交完全听命南京政府,与日本的东北铁路交涉则寸步不让;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救国;提出唯有抗日才能求得中国统一。三,张学良对日外交思想的失误之处即九一八事变时对日本政府抱有和平幻想,希求事态不扩大;依靠国联外交,制裁日本;寄希望蒋介石领导抗日。但张对日外交观自始至终以抗日为主线,不愧为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