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评熊十力的体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十力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哲学家,其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研究熊十力哲学是把握现代哲学的全貌、探求中国资产阶级哲学的发展规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熊十力由佛向儒,对儒佛两家都颇有研究,其新唯识论又直接脱胎于佛家的法相唯识之学,思想玄虚,语言晦涩,这给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限于篇幅,本文仅从熊十力如何说明体用关系的角度,对其有关思想作一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任俊华 《船山学刊》2000,(4):94-100
熊十力创立了自己的新儒家思想体系——新易学,成为现代新儒学大师。一、“归本《大易》”的现代新儒学大师熊十力对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大家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归本《大易》”,完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本体论建构。他的哲学本体论建构,学术界一般认为1932年其《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原名《境论》)正式出版就已宣告完成,这是不妥的。他自己在1952年删定的《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的《删定记》中就明确指出:“《新论》文言本,犹融《易》以入佛。至语体本,则宗主在《易》。”即使1944年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其哲学本体论建…  相似文献   

3.
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主要贡献在哲学本体论,在理论上却是以批判借鉴佛学尤其是唯识学的方式实现的。熊十力对于佛学本体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由批判唯识学的阿赖耶识缘起,进一步引申到对大乘空宗的空寂本体论展开批判,最终上溯到对以释迦牟尼"十二缘生"论为代表的佛教出世主义的总批判,其中既有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更体现出价值观念上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是中国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原创性哲学家,以<新唯识论>体系奠定了他在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的核心地位."新唯识论"思想是熊十力先生数十的结晶,其改造佛学、自创体系是有一个过程的.其在本体论方面,接受了唯识宗的"万法唯识"思想,认为"识"或"本心"乃宇宙之本体、万化之根源.同时,在对唯识宗的阿赖耶识和种子说的层层破斥基础上,熊十力建立了自己"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并由此出发建构了独具创意的"翕辟成变"的宇宙论和"性量分殊"的认识论.三者合乎逻辑地构成了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奠定了熊十力"新儒家"的学者地位.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学的重镇之一。尽管他力图融贯华梵,并以“新唯识论”名其体系,但其思想根底,基本上不越儒学。这一点,熊十力本人亦并不讳言:“新论确是儒家骨髓”(《十力语要》卷三)。而熊氏所说的儒学,主要也就是王学:“阳明之学,确是儒家正脉”(同上)。熊十力在建构其新唯识论体系时,事实上也一再出入于王学。这样,要对熊十力的哲学思想作出较为具体的分析,即不能不从考察熊十力与王学的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6.
论《易传》“生生”学说对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有两种精神相对峙,一种是刚健的,一种是柔顺的。《易传》"生生"学说所代表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刚健精神。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哲学建设以来,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张岱年的综创论、方东美的生命哲学、张立文的和合学均在继承《易传》"生生"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各具特色哲学体系,展现了中华文化刚健的创造精神,指引了中国哲学重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熊十力先生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省黄冈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建立了“新唯识论”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哲学家。“体用不二”论是“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正如他自己所述,“本书根本问题,不外体用。”(《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1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他所说的体,是指宇宙本体;所说的用,是指本体的功用或表现。“体用不二”论的基本观点是:本心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万物归根到底都是本心的功用或表现。他是怎样论证“体用不二”的呢?我认为,大体经过扫相、显体、释用三个步骤。这种看法不一定妥当,愿意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强调哲学的"国民性",主张在精通中西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求得中西会通,"融摄"西方哲学,结合中哲"归极证会"与西哲"精于思辨"的优点,构建现代中国哲学。《新唯识论》即是熊十力对这一主张身体力行的成果。虽然熊十力哲学中存在着随意附会与本质主义化约论两方面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哲学问题确如熊十力所言,多为普遍的,只是不同哲学家切近的方式不同,因此像"道"与"存在"这样的概念虽是特殊的,却可以被另一套哲学话语翻译。西方哲学的最大长处在于包容内在自我批判与外向时代批判的批判精神,熊十力是第一个对现代性有自觉批判意识的中国哲学家。虚心容纳西方哲学,首先应容纳哲学的批判精神,只有用共同的哲学话语与别人讨论人类共同的问题,中国哲学才可以实现现代化和世界化。  相似文献   

9.
杨勇 《学术探索》2009,(5):109-113
熊十力以"体用论"在学术史上著称,故而研究其思想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可是"体用论"早期文本中变进的轨迹却少有研究。借助《唯识学概论》、《唯识论》和《新唯识论》,本文以文献对勘与思想比较两个角度探讨了这一过程。在文本对照中,发现三部作品对儒家思想的吸收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儒摄佛的局面。就思想发展而言,《新唯识论》较前两部作品,在结构和内容上,更严格地按照"一体二用"的方式进行,这是其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把“新唯识论”思想归结为来源于哲学史上的某一家某一派或某些家某些派,似乎不足以反映熊十力先生治学的独特风格。应当综合地考察“新唯识论”的形成,它大体经历了嬗变于唯识宗、参证于西方哲学、归宗于儒家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新儒家中,以熊十力为代表的"十力学派"占有重要位置。牟宗三从熊十力那里继承下来最为重要的东西,是秉持道德的传统,是坚守道德的理想主义。在此过程中,牟宗三对熊十力学术思想也多有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儒家心学学理有深入开拓,以及对新唯识论义理有进一步推进这两个方面。从这个视角出发,牟宗三在现代新儒家发展脉络中的地位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相似文献   

12.
熊十力治学     
熊十力说,做学问不能甘居下游,要做学问就要立志,当第一流的学者,没有这个志向,就不要做学问.他曾写过一副对联赠给一青年学者:“凝神乃可晋学,固精可以养气。”熊氏著书,无论长篇短论,俱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即使到晚年,他对自己的著作(如《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也亲自核对校样,很少假手他人。一次,一学生见熊十力正在伏案修改《新唯识论》,或正误,或加深,或补遗,便问:“先生的《新论》早为学者所诵习,誉满中外,为什么还要修改呢?”熊氏即以《庄子》郭象注中“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  相似文献   

13.
沈庭 《人文杂志》2022,(2):18-25
唯识学“刹那”义对近代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受支那内学院影响的哲学家熊十力、李石岑等人,他们都认为宇宙万物,包括心识或心性都是“刹那灭”的或说刹那生灭的,这是唯识学种子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内学院重点宣扬的唯识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不过,熊十力等新儒家认为这刹那生灭的宇宙是刚健有为、活活泼泼的,他以《周易》的“生生”之义赋予在这“刹那”义上,从而归宗到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立场上去了;而李石岑则以“刹那灭”义诠释人生之“生”,用唯识学接引了柏格森等人的哲学,强调刹那变化的人生背后有着一种创造的意欲,这便偏离了唯识学而更接近柏格森等人创造的进化论了。“刹那”义曾是这些知识分子建构近代形而上学的“共同知识”。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学将儒学加以哲学化的特点之一,是其哲学与易学之间的深度关涉。这种关涉有时是显性的,例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有时是隐性的,例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其共同点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对《周易》的形而上学化的诠释。这与20世纪西方思想的去形而上学化趋向形成了鲜明反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去形而上学化就是不可商榷的、而现代新儒家哲学使得中国哲学再次落伍了。但是无论如何,一方面,旧形而上学确实是“无本”(无源)的,其对《周易》的单纯哲学化、形而上学化诠释确实是颇成问题的;另一方面,去形而上学化尽管同样偏颇,然而确实敞开了重新发现本源,从而重新诠释《周易》、重建中国哲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乾坤衍》在1961年钞写影印自费出版,它是熊十力众多著作中最后问世的一部,因此,可视为作者一生思想的最后归宿。由于种种原因,熊十力思想过去在国内学术界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前期代表作《新唯识论》还曾引起过思想界的争议,《乾坤衍》则似还未见专门的评论。本文试图对它作一探讨,以期就正于国内外对之感到兴趣的专家学者,并作为对这位早年以辛亥革命参加者现身,中年以后以哲学家问世的著名人物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熊十力先生(1885—1968)晚年曾以如下一些命题总结自己的哲学:“本体现象不二,道噐不二,天人不二,心物不二,理欲不二,动静不二,知行不二,德慧知识不二,成己成物不二。”(《原儒·绪言》)他以“不二”的框架,把体用、道噐、天人、心物等成对范畴维系起来、联结起来。所谓“不二”,既不是完全地等同,又不是彼此隔绝,既不一又不异,而是一种内在的统一。熊先生的代表作《新唯识论》主要是讲的体用关系。他认为佛教唯识学和西方近代哲学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纪元转换的临近,在两个世纪的交汇点上审视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文化选择的哲学阶段。中西文化论战及其哲学意蕴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主题,文化选择从总体上看,形成了陈独秀、李大钊激进主义文化观、梁漱溟保守主义文化观与胡适自由主义文化观三足鼎立的局面。(2)创立体系的哲学阶段。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和金岳霖逻辑分析的哲学体系。(3)曲折发展的哲学阶段。(4)走向世界的哲学阶段。人、实践、主体性,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主旋律,这一旋律是同世界哲学的发展合拍的,它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所具有的强烈时代气息、科学精神和世界意识。  相似文献   

18.
熊十力哲学是通过对大乘佛学的独特诠释建立起来的.这种诠释的根本特点,就是以体用解释性相.对于大乘佛学来说,性相问题是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无论是大乘的空宗还是有宗,都是从存在论的"真"、"妄"分别的立场来说明法性、法相及其相互关系的.但华夏文化传统是以体用-元为其基本思想构架,故中国佛教的主要流派往往也把这作为诠解印度大乘佛学的出发点.这种诠解必然包含了一种思想语境的转移.故空有二宗的理论在传入中国后,都被融入如来藏思想的系统之中了.熊十力哲学对佛教唯识学的阐发,也是以体用一元为出发点的.熊氏的体用论是一种生存论的体用哲学,它主要来自于<易传>,实际上是以易解佛,同时也是以佛解易.这种解释实质上是把问题从存在论转移到生存论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一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哲学的奠基者。有一种观点认为:熊十力主要讲本体论,而不大言心性情。笔者不赞同此种观点。事实上,熊十力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最后都被归结于心性论。因为他讲宇宙本体论的用意与其说是一般地说明世界的本源,不如说是旨在说明人性的来源及其本质。熊十力哲学有两种不同的进路:翕辟说反映的是一种宇宙论的进路,其特点是由天而人;另一条进路是他有关“本心”、“性  相似文献   

20.
熊十力的姓名字号,是其不同人生阶段精神追求和学思宗趣的符号化表达。以姓名字号为线索,重新释读相关史料,可知其族名“继智”、学名“升恒”、字“子贞”,表明熊氏家学有注重易学、崇尚义理、追求宇宙人生实感的特点。壮年时使用“健庵”“观生居”两个斋号,表明其对船山易学健动、生生两大要点的生命感通与哲学领悟。熊氏家学和船山易学构成熊十力早期思想的两大主要来源,在其“弃政向学”“由释返儒”两次人生转折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熊十力所创建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中,熊氏家学、船山易学和佛教哲学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既是其体系建构的原料,也是其涵化、超越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