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两者所争论的焦点,主要是辩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呢?还是物质性的自然界?社会的“治乱由天”呢?还是治乱由人?“天”是创造一切的造物主呢,还是“天道自然无为”?在长期的斗争中,唯物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的西方哲学史研究陷入了一种主导模式,即认为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世界观胚胎、发生、发展的历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只有唯物主义才有某种合理性和进步性,而唯心主义则必然是反科学的、反动的。这其实是前苏联教条主义哲学史观影响的表现。本...  相似文献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古今中外,哲学史上任何一派哲学都没有也不可能超越这一基本问题.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象一根红线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但是,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之外,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还存在着哲学出发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哲学产生以来,就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部哲学史,最终可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历史,因此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关系,弄清唯心主义怎样影响和为什么能影响唯物主义,是非常必要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存在及其相互影响,是人类认识的必然,是哲学史所证实了的,只要人类的认识活动还在进行,它们就不会消失。当然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但那种简单地、粗暴地把唯心主义斥之为一派胡言,而全盘否定的作法,则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具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哲学界经过几年的讨论,在哲学史的定义问题上已逐渐取得了一致意见。近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基本上都采用了“认识史加斗争史”的提法。如,“说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与说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对矛盾运动发展的历史,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①;又如,“哲学史也就是认识的发展史……也可以说哲学史就是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历史”②。这样的定义的确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重要线索,然而并不全  相似文献   

6.
如何科学对待和客观评价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列宁对待唯心主义态度的转变以及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统一起来考虑,并试图从主客体关系入手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加以整合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启示。对列宁对待唯心主义态度的转变过程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7.
“四人帮”对外国哲学的研究工作的破坏是很严重的。因此,揭批“四人帮”对欧洲哲学史研究的破坏,讨论外国哲学史的方法论等问题,很有必要。 众所周知,前几年“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所谓研究“儒法斗争史”的浪潮,并以此取代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对中国  相似文献   

8.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同一性、哲学史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史”问题,是长期来理论界重视不够、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关系到哲学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关系到辩证唯物论哲学的发展和前途;也关系到区分现实生活中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对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斗争,贯彻执行党在三中全会后的方针政策。因此,研究它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熹、陈亮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在理学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过较深远的影响。本文不拟全面论述朱、陈思想,只想就他们争论过的有关问题略作介绍和分析。因为前些年不少哲学史家还对这类问题进行不太符合历史实际的论述。例如,有的哲学史著作曾这样概括:陈亮和叶适继承了北宋王安石、张载等人的唯物主义路线,与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理学展开了斗争。有的哲学著作又这样概括:陈亮坚持抗战路线,朱熹坚持投降路线,在他们之间存在着抗战与投降的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一1960年下半年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举行了几次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反对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的斗争和韩愈、李翱反对佛教的斗争估价;张载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另作报道);朱熹哲学的作用和估价的一些问题。讨论会是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进行的。分别参加这些讨论的有修“中国哲学史”一课的一百多位同学,有教研室全体教师、进修教员和研究生。由于在讨论中认真地贯徹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互相尊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中,“天”就是指宇宙。对天的看法,也就是对宇宙的看法。关于天是如何产生的?天的构造如何?天有没有意志?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本质的认识。对这些问题,从殷周以来在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思想家与唯心主义思想家就进行着探讨和争论。到了两汉时期,由于儒家神学和谶纬迷信成了官方哲学,争论更为激烈了,双方都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宇宙理论。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神学和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董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同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在伦理学中的反映,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如何回答和解释道德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问题上,从而形成了伦理学的两种观点,两条路线的斗争。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定的道德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唯心主义则或者割裂道德与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哲学史上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也交织着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对立。那末,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诡辩论?二者相区别的界限是什么,又在那些地方是对立的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逐渐建立以来,学者们先后建构了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三种基本范式。第一种是以赵纪彬、杨荣国等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对子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第二种是以任继愈、肖萐父、李锦全等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板块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由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若干板块构成的体系。第三种是以冯契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基于对历史上不同哲学问题的争论、解答而形成的三大螺旋式圆圈结构。螺旋式圆圈结构范式揭示了中国哲学史展开过程中构成哲学发展环节的范畴、命题、论争,因而成为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中国哲学史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15.
认识论有没有党性?这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也是今天哲学战线上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回答是肯定的。列宁曾明确地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学正象认识论一样,是一门有党性的科学。” (一) 所谓认识论的党性,就是认识论的党派性,就是认识论的派别。从认识论上来说,最主要最基本的派别,就是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从哲学一产生就存在着。这就是说,认识论的党派斗争,  相似文献   

16.
哲学史上是否有“二元论”哲学和“二元论者”?应当如何评价它们?这是目前学术界有所争议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哲学史的发展,了解哲学基本问题,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战”和“两军同一”的复杂情形,不无裨益。这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对立面的同一既是事物的普遍規律,自然也适用于哲学史上的现象。在哲学史中,互相斗爭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对立面,自然也有同一性。所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就是指两者的互祖渗透,互相转化,肯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决不意味着混淆两者的界限。只要是正确地按照唯物辯証法的意义来把握这种同一性,也决不会混淆两者的界限。相反地,只有肯定这种同一性,并且具体地、深入地探讨两者是怎样同一、又是如何能够同一的,才能够全面地、正确地揭示哲学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进行着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其中,属于认识论上的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论,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这场争论,对于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根本观点,是很有裨益的."内省"与"参验"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老子、庄子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鼓吹者,而墨子和荀子、韩非则基本上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宣扬者.他们在知行问题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是主张"内省"还是主张"参验"即认识的标准是"反求诸身"还是实际效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认为,哲学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哲学史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历史是第一性的,它决定逻辑与意识的发展.列宁指出:"要继承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事业,就应该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列宁全集》第38卷,第154页)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观点去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才能推动人们不断和深入地认识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以往的哲学史观时,高度地肯定了黑格尔在哲学史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哲学史的一般规律是什么?许多同志认为,哲学史中的“两军对战”,就是哲学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观点来源于日丹诺夫。日丹诺夫把哲学史定义为“两军对战”的历史,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因此,就有人据此推论:哲学史,既然是“两军对战”的历史,那么,哲学史中的“两军对战”,自然也就是哲学史中的客观规律了。我认为,这个观点虽包含有部分的真理。但它是一个十分偏狭的、具有很大片面性的观点。另外,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