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羌族     
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共有人口102,768人。茂汶羌族自治县是羌族最大的聚居区。羌族的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古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迁到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羌族。羌语属汉藏...  相似文献   

2.
羌族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勤劳勇敢和富于革命精神的傳統的兄弟成員之一。远古时候,居住在祖国西北高原上的“羌”人,是一些从事游牧的部落的总称,其中的一支,后来定居在岷江上游,經过長期的發展,形成为今天的羌族。羌族有四万三千余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茂汶地区的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的山区,大多数以村寨形式聚居于自治县境內的赤不  相似文献   

3.
冉光荣 《民族学刊》2015,6(2):46-49,107-109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第一本民族史——《羌族史》一书的撰写起因及背景,在《羌族史》成书的背后,既有胡鉴民、冯汉骥、葛维汉等中外专家杰出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又有徐中舒先生的支持和期盼,更有特定历史时期,羌学研究者的忧患责任意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建立催生了四川大禹学会,大禹学会成立十余年,对全球大禹文化资源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收集和研究,提出了禹羌文化的研究课题。而汶川大地震后,羌族地区灾后重建所激发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发展机遇,极大地扩展了羌学研究的领域,有待学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羌族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诵词,叫“释比”,其部数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多达90余部,而有的地方则只有15部。由于羌族有语言无文字,经典全凭口传心记。这些经典全为韵文,一般四音为一句,两句为一段,音韵优美。《必格纽》,叙说羌人从西北迁徙到岷江上游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羌族宗教信仰是多元混杂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可追溯到古羌人时代,从那里我们可寻羌族宗教信仰之渊源的一些踪迹;现实的因素可从羌族地处藏彝走廊,受汉藏文化影响的现状中去采撷一些实际的表现.本文拟就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藏文化因子,羌族天神信仰与藏族民间宗教信仰的渊源,羌族和藏族有关人类起源传说的相似与区分,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与佛教文化的糅合等方面对羌族宗教信仰与藏文化的关系作一较为深入的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 四川省西北部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也是岷江上游多年以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华阳国志》谓:杜宇(蜀王)“以汶山为畜牧”,即指现今以茂汶县为中心的岷江上游一带地方。秦国于岷江上游置湔氐道,其他包括今茂汶在内。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氐、羌人为主的冉、(马龙)部落归附而置的汶山郡,  相似文献   

7.
羌笛悠悠     
我们羌族是祖国大家庭里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部落众多、人口繁盛,分布地域广,对华夏及其文化的缔造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唐代以后,古羌人中的不少部落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现今,羌族人口10.2万多人,分布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带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北川县等。早在3000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古羌人的记载。古代的传说中,我国农业始祖“神农氏”炎帝就是姜姓羌人。姜姓部落与黄帝部落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了  相似文献   

8.
从羌人的族称、习俗、历史传说与宗教四个方面人手,对该民族羊崇拜问题进行了考证,得出了羌族不存在羊崇拜的结论,指出了以往某些相关研究中的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9.
易庆  陈康 《中国民族》2007,(7):57-57
美丽而神秘的岷江上游两岸,生活着一个十分悠久古老的民族——羌族。他们主要聚居在汶川、茂县、理县的高山峡谷之中。勤劳勇敢的古羌人,不仅以其独特精湛的建筑技艺闻名于民族之林,而且以其精美的挑花刺绣与能歌善舞著称。在众多的舞蹈中,“羊皮鼓舞”的历史最为悠久。  相似文献   

10.
羌族造型艺术审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造型艺术品来源于羌人的生活,作为记录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媒介,它不仅是其宗教观念的体现,更是羌人智慧与审美文化的象征;对羌族造型艺术进行审美研究,是羌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及必要补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一个村落的形成发展是反映多样的异质性文化的基础,而追溯村落中的姓氏源流及其发展变迁乃是研究族群问题和现代村落形成的切入点。本文以华南的一个单姓客家继嗣群派系的发展为案例来揭示移民流动与乡村聚落变迁的关系,并由此分析现代村落中都市化问题、宗族发展新趋势及其对地方权力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方泽 《民族学刊》2020,11(6):107-112, 174-175
清代,地方教育作为“教化远人”的手段,积极配合中央统治权利的西向发展趋势,使得西部边疆迅速与中原地区产生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方面面都与中央王朝或中原传统相互交融,西部边疆对中原文化与政权的认同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逐渐展开。岷江上游地区处于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是藏彝走廊的东北边缘,属于过渡地带;由于土地、人口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教育在清初得以迅速发展,区域内人心向化和民族融合的态势也渐次形成,继而推动了过渡地带以及民族地区对于中原文化与王朝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民国初年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变化后,指出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具有自我选择性的与时俱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杨春娥  赵君 《民族学刊》2023,14(1):50-58, 14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国共产党自上而下从政策设计、实践引领、舆论引导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实践举措。营造新中国和平统一的环境,建立家国安全共同体;重点帮助少数民族,构建多元一体结构共同体;维护各民族政治权利与地位,建设政治共同体;注重各民族经济利益,建设经济共同体;发展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文化共同体。这一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增强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民族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西部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应突出民族大团结,奋发图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色,并提出了若干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碑刻历来是我国民族研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因此 ,收集碑文是我国民族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我国各地的回族一般都拥有大量的碑记、碑刻。这些碑记、碑刻在我国回族和伊斯兰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是回族和伊斯兰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本文根据大量的调查 ,对广西回族石刻碑文作了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消除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负面因素,加强民族关系调控工作力度,全方位推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强基固本”工作,寻求民族关系发展评估和保障举措的突破,是实现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切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信任: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任是促进人际关系融洽和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社会基础。中国与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证明,信任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今各民族基本上形成一种信任关系,但影响民族间不信任的因素仍然存在。要在各民族中形成一种信任关系的互动,必须坚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同时需要各民族在沟通中加强相互理解、尊重与宽容,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诚相待、彼此取信。  相似文献   

20.
魏晋"杂胡"释义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是匈奴的专称,但匈奴帝国部族构成复杂,为示区别,把匈奴单于部族之外的别部称作"杂胡".故魏晋时所谓"杂胡",其本义是指匈奴帝国解体后,曾经与匈奴部族有过政治统属或血缘关系的有关部族."杂胡"是指其种类繁多而言,并非指其小弱.至唐代,匈奴杂胡均已消失,惟西域昭武九姓胡依然保留有种类繁多的特征,故在隋唐以后昭武九姓逐渐独擅杂胡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