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业部门再生产中出现的矛盾是生产过程与产前服务、产后服务的联系失调,农业的初级生产和后继加工的联系不健全、不协调,致使农业再生产运动遭到种种阻碍,难以稳步增长。这种矛盾是部门生产过程内部各个阶段生产组织之间、生产因素之间的联系失调,以《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关系的理论去分析此类矛盾,难以揭示其实质。因为两大部类关系的理论是说明两大部类产品补偿消耗了的生产因素和更新生产因素、追加生产因素的关系,不是说明部门生产过程内各阶段生产组织之间、生产因素之间的联系运动。要分析这种矛盾必须运用部门再生产过程纵向结构的理论,才能加以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关系的理论作了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两个部类生产理论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提出来的。它把社会物质生产的商品总量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分并阐明它们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必须有两个部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两部类各自内部的和两个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都得到补偿,使社会资本再生产能持续进行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总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生产及其交换、分配、消费的关系是社会化生产的商品经济社会都要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十分重要的篇章。马克思在该篇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考察,全面地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科学地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中积累和消费等问题,从而创立了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的、崭新的、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具有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关系的形式;但它同时揭示了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适用的。因而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特别是正确掌握和运用两大部类平衡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家知道,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问题,既包括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又包括两大部类增长的对比关系,也就是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谁快谁慢的问题.可是,有人却认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只包括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而不包括两大部类增长的对比关系。就是说,马克思没有提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问题。显然,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因此,有必要研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两大部类间增长速度的对比关系的讨论中,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对此我们不仅要从一般意义去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以社会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式的意义去研究。过去,我们自己也曾就这个问题从一般意义上发表过几篇文章,这里,则拟对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下两大部类间增长速度的问题再作探索。不妥之处,愿闻明教。一、扩大再生产本身要求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相适应地平衡发展我们知道,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和流通的理论所依据的基本前提是下面两个原理。第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总产品和个别产品一样,都是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的:c+v+m;第二个原理是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I部类和第Ⅱ部类。这两个基本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和流通不仅适用,而且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从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开放经济下的马克思再生产模型及实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体现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多年来我们一直以这一模型揭示的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指导社会主义再生产实践,把握对积累与消费的客观制约。但是,马克思的再生产模型是科学的理  相似文献   

7.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原理。这个原理揭示了在扩大再生产(伴随技术进步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说,在技术进步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要实现扩大的再生产,必须是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  相似文献   

8.
罗莎·卢森堡、列宁和希法亭在围绕资本主义是否崩溃以及扩大再生产是否实现问题进行争论时分别侧重商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没有从三者统一的角度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马克思在破解“斯密教条”的基础上,以价值的纯粹流动性为中介,揭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异,描述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作为资本的价值在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以资本价值的流通为基础。“资本再生产图式”之所以能够透视现代社会的结构,是因为这一“科学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论本身,范畴的运动蕴含了资本运动的现实。在《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马克思坚持了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视,这一判断是基于MEGA2《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部分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论体系的理解得出的。建立在“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统一的结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解释视域中观照资本再生产与当代国际资本循环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社会再生产问题通常都理解为社会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其实,社会再生产的内容不仅仅是这一方面的关系,它还包括广义工业和广义农业的再生产运动。两大部类的关系与广义工农业的关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两大部类的关系不能代替广义工农业之间的关系,因此,决不能把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完全归结为两大部类的关系,在研究两大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原理和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的原理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就是两大部类关系钓具体化。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原理和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虽然都是揭示社会再生产的原理,但它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原理;它们之间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是同一个原理的“抽象一般”和“具体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马克思全部再生产理论的基础,就是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和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价值分成c、v、m的原理。这两大部类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各个社会形态的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最本质的内在联系。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是不是协调,归根结底取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是不是协调。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固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综合性的比例关系,但它毕竟是属于分配方面的比例,而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则属于生产方面的比例,从生产决定分配这一角度来讲,从一定数量的积累、消费基金要有相应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物质保证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把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界定为农村部门,把工业、城镇、城镇居民视为城镇部门,把"三农"问题抽象为农村、城镇两大部门的交换与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镇部门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其原因是城镇与农村两部类再生产失衡的结果。所以,把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部门改造为农业加上轻工业的第二部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是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首先提出来的。是列宁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一般原理,对技术进步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作了完整分析所得出来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两大部类及各属类之间的比例平衡,马克思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分析,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并以此为结论的。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划分 社会再生产过程,从生产规模上来划分,可以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社会再生产运动,进行了科学的考察。无论是考察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运动,还是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都是从生产规模上把社会再生产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如果再生产是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就是简单再生产;如果再生产是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就是扩大再生产。马克思说:“再生产只能有两种正常的情况,或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如何?生产资料生产是否必须优先增长?这是一个长期引起理论界关注和争论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原理,结合国内外的具体情况,着重考察一下现代科学进步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提出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公式虽具有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关系的形式,但它的基础则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物质替换,这是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社会主义社会能够按照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整个国民经济从物质方面进行综合平衡,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相适应,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在实现国民经济计划时,国家指令性实物指标不可没有,并应由国家掌握相当数量的财力、物力和人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对比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我国经济学界正在开展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集中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的对比关系问题,以及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不是一个经济规律,如何合理地确定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等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合理安排社会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按农、轻、重为序组织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地高速度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结合我国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作出了新贡献。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农、轻、重关系的思想,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时,按照物质资料的经济用途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一部类的产品用于生产消费,如矿石、钢铁、煤炭、石油、电力、化工原料等等。第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一章中,用两个数值例子来说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实际上是怎样进行的。如果计算一下马克思的数值例子中两大部类逐年的增长率,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共同现象:在扩大再生产的第一年,两大部类的增长率是不同的,但是,从第二年起两大部类的增长率相同,并且等于第Ⅰ部类第一年的增长率。这就是说,在马克思的数值例子中,两大部类在第一年为不平衡增长(即两大部类的增长率不同),从第二年起两大部类趋于平衡增长,并永远保持在平衡增长的轨道上。马克思的两个数值例子两大部类逐年的增长率如下:在第一个例子中,第Ⅰ部类第一年的增长率为g_1(1)=10%,第Ⅱ部类第一年的增长率为g_(11)(1)=6.7%;两大部类第二年的增长率分别为g_1(2)=10%,g_(11)(2)=10%;第三年的增长率为g_1(3)=10%,g_(11)(3)=10%;……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研究,而只是在产业资本范围内进行研究的。马克思在分析两大部类比例及其相互补偿问题时,是以全社会只有产业资本作为前提,而把非产业部门的需要舍象了。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前提是产业资本,根据是什么呢? 第一,从马克思《资本论》体系来看。再生产理论主要是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的。我们知道,《资本论》第一卷是以产业资本的个别资本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第二卷的第一、二篇研究了资本的循环周转,其对象仍是产业资本的个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