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先秦文献典籍,特别是"上古之书",以及其他儒家经典的论述与分析,试图厘清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从而获得先秦天人观的初步认识,得到一个基本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安徽大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文化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和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 ,于 2 0 0 1年 7月 2 0日至 2 3日在安徽蚌埠市召开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著名学者李学勤教授出席大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 12 0余位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现撮要综述如下。一、涂山氏与涂山地望“涂山”一名初见于《尚书·皋陶谟》 ,禹曰“娶于涂山”。《左传》又有“禹合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其他先秦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述。关于涂山的地望 ,汉…  相似文献   

4.
文化,对于社会生活方式,对于人们思想、行为,对于政治、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文化问题就成了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人类自从产生了文化,便有了文化模式选择的论争,形成不同的文化学派。在中国,从古至今支化上的论战绵延不绝,有先秦诸子百家的论战,有汉代关于“独尊儒术”的论战;有唐代关于复古运动的论战,有宋代关于革新运动的论战;在明、清,有前、后七子、公安派、桐城派等的论战。近代以降,文  相似文献   

5.
对照传世的先秦学术典籍和近代考古发现的先秦学术典籍的体例、内容及语言 ,并后代相关的文献记载 ,章学诚的“言公”的观点完全符合先秦学术史的实情 :从“先秦古书不题撰人”,“同时代之人未必知晓作者为何许人”,“诸子未必可考”三个方面可以证明先秦学术没有作者的观念 ;考查传世的与出土的先秦文献中不同版本的著作在思想内容、篇幅篇次、语言等方面的修正与变更证明 ,一些曾被“疑古派”确定为伪书的先秦文献实质上是先秦学术“言公”现象在典籍中的体现 ,从而也证明了先秦学术“言公”的传统。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是“言公”风气与“立言”信念和谐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对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文学文体的成熟 ;先秦两汉文学家对文学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认知促成了当时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语言的发展推动了思维的成熟 ,从而促成了先秦两汉说理散文的发展与成熟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孕育并促生了纯文学 ;先秦两汉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文字的统一和隶变 ,推动了文学的传播 ,促发了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品格,一直是古希腊与先秦哲学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尽管古希腊与先秦哲学对精神境界的理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色,但对真善美意蕴理解的不同,以及实现真善美路径的不同,导致古希腊和先秦哲学在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上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趋向."至真至善"的理性主义人格至上精神和"至善至美"的"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是两者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乐与诗基本是同源、同时产生,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二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古人将其称为"诗歌",这里的"歌"即为"乐",古诗理论来源于乐论。先秦儒家乐论认为乐自心出,乐表现情感并通过情感熏染来发挥其教化作用,对乐所持有实用功利态度,礼乐相辅相成以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观念等,这些都在《礼记·乐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儒家文艺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丁鼎 《文史哲》2002,(4):120-124
《仪礼·丧服》经、传的基本内容虽然大多在其他先秦文献中有所反映 ,但其他先秦文献中也记载了不少与《仪礼·丧服》经、传相歧异的内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歧异 ,一方面是由于《仪礼·丧服》所记述的丧服制度已经过儒家学者的加工整理 ,其中已加入了加工整理者的一些主张和理想 ,而其他先秦文献所载则往往是当时实际实行中的丧服礼俗 ,因而二者出现一些歧异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 ,可能还与丧服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关 ,由于《仪礼·丧服》是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者对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丧服礼俗加以编订整理的结果 ,其内容相对于其他先秦文献所载春秋战国时代实际实行的丧服礼俗肯定有滞后性 ,这也势必决定了二者会存在某些歧异。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文论是中西文论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文论与先秦文论的比较研究是其他比较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具有其特殊意义。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古希腊文论和中国先秦文论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古希腊文论从理论内容到理论形态都是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而中国先秦文论则是片断的语录体诗话。  相似文献   

11.
张正明、刘玉堂两位先生一直活跃于史学尤其是楚史与楚文化领域,他们笔耕不辍,不断有新著、巨著问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湖北通史·先秦卷》(以下简称《先秦卷》),是他们的又一力作。读罢全卷,感觉《先秦卷》的显著特点是:大知观于远近。通史,首先要求“通”,即不仅要在时间维度纵向延伸,上下贯通,而且要在空间维度上横向沟通,纵横交错。说说容易,写起来却并不简单。因为湖北的历史,至少也有四、五万年。其间所发生的大事,数不胜数。作者凭借深厚的史学素养,对有关资料加以融会贯通,写起来挥洒自如,驾轻就熟。…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用互训的方法已经说明了先秦时期"走"、"趋"为一组同义词,而现代语义学在辞书释义的基础上为同义词研究增添了更多新的方法,比如义素分析的方法,词语搭配中的不同,词语使用语境等方法,而先秦时期的典籍在语料方面做好了准备工作,这就为进一步对比分析"走"、"趋"在先秦时期的不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对于填充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弥补儒家疏于本体建构的缺陷功不可没.<庄子>的齐物论开辟了平等的思维路径,成为近代哲学家消弥差等、提倡平等的理论渊薮.<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固然同属于先秦道家,依然有着理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批评实际上走着两条不同的路线事功与审美。事功源于先秦儒家诗教,以政治伦理哲学为基础,强调文艺的教化劝讽作用审美发轫于先秦道家,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强调文世的超功利性。两种文艺鉴赏批评观贯穿着从先秦到清末的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中西方古典审美理想的共同凝结 ,但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 ,先秦与古希腊发展出内涵极其不同的和谐观。先秦的和谐意识是天人交感合一的和谐 ,用情感去维系 ,而古希腊的和谐意识是冲突斗争中的和谐 ,用理性的不断探求去推动。  相似文献   

16.
义与利是先秦诸子伦理思想中一对十分重要的范畴,不同学派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本文旨在揭示先秦诸子义利观之真义,以期对那一时期人们的义利观有一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派别,他们均重视法治。但由于所处地域的历史及文化传统不同,故其法治思想的内容也不一样。若进行划分,可分为以管仲为代表的齐国法家和商鞅、韩非为代表的秦晋法家。研究二者的不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认识先秦法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李定文  任远 《兰州学刊》2008,(11):21-24
忧患意识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中。先秦儒家忧患意识滥觞于西周,成熟于孔孟。忧患意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其思维基础是古代的辩证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先秦儒家具有应对忧患的不同方法和思想体系,但都有伦理性、道德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应该积极吸收先秦儒家忧患意识的积极因素,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先秦社会有"为国请罪"和"为己请罪"两种现象,两种请罪行为各有其不同的仪式,但不同的请罪仪式都蕴涵有浓厚的丧礼文化意味。由于先秦时人的请罪方式是符合"礼"的规范的,它在客观上起到了弘扬社会美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秀伟 《兰州学刊》2009,(10):23-28
董仲舒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以天为本”,天人同类相感的“天人感应”的宇宙生成论体系,呈现出与先秦儒家心性形而上学不同的发展脉络,但实质上仍是对先秦形而上学继承及发展后的产物,弥补了先秦儒家形而上学发展过程中对宇宙形而上学论述的缺失,开创性地建构起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发展过程中首个形而上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