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唐西游记》的创作者抛弃传统历史纪录片照本宣科的讲述方式,拨开历史的迷雾,独家解读玄奘传奇的一生当中众多不为人知的秘密。13岁的少年玄奘为什么能够破格剃度?西行路上,玄奘为什么在唐朝西部边关凉州域逗留了一个多月?纪录片创作者在讲述传奇故事的过程中不时停下脚步,以历史探索考的视角重新审视故事当中的神种细节。对于具有争议的历史谜团,纪录片创作者或出其不意地链接看似无关的历史事件,或多方举证古今中外的专家观点,或从史书的点滴记载里寻找新的论据,一部具有独特美学意蕴的历史纪录片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对于儿童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强调译者和读者对原作的积极解读,同时要求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选词和逻辑两个方面探讨了儿童文学《杨柳风》的译者是如何实现原作者与儿童读者“视野融合”的。 相似文献
3.
谈风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30-33
从儿童欣赏视角分析神魔幻想小说<西游记>的文学魅力,指出孙悟空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童心童性",<西游记>切合儿童接受心理、吸引儿童的四大因素是幻想世界的诱惑、英雄情结的表达、叛逆心理的宣泄、游戏精神的发扬.通过与西方幻想小说<哈利·波特>的对照,指出成功的儿童幻想文学应该走进儿童独特的生命空间、表现儿童的生命冲动和欲望.<西游记>给中国的幻想文学提供了民族化、儿童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尹砥廷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81-86
欧阳修以其"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他的散文,具有幽情雅韵与纡徐婉曲之美。它的形成,来源于欧公的涵养和学问;也与有宋一代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有关;再加上欧阳修在仕途上屡遭挫折,这就更促使主体意识逐渐转向内观自省,从而使他的散文具有了这种风神。第二,平淡质直与条达疏畅,是欧阳修散文又一重要的美学特质。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以"实用求审美"这一最高美学追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欧公视"言"、"事"为一体的产物,当然与宋朝最高统治者曾多次下诏纠正浮靡文风也不无关系。第三,容与简易与凝练自然,是欧阳修散文又一显著的美学特质。这首先得力于欧公那认真踏实、一板一眼的审美习惯和刻苦用功的严谨写作态度;其次,来自于欧阳修知性反省的理性思考、尚辩驳的思想倾向;再次来源于他那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相似文献
5.
刘晓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93-96
流行语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语言生活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现代流行语较一般的词语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即人们对指称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观念、文化心态、审美取向等.文章试从语言美学角度探析现代流行语中体现出的美学特质,在特质性的把握中找寻其审美规律,把握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黄慧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5-116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但未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文化特征以及自身生活体验的影响,对译文的理解各不相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儿童的期待视野,使译作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以"情感"作为"阿里阿德涅彩线",跨越时空进入船山诗学和哲学的殿堂,从美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出发,梳理船山的情感论,发现其情感论是哲学本体论、人性论向人生、向诗学的落实,是儒释道视域融合的必然结果;其解释学方法貌似矛盾,实为辩证;其情感论肯定了"詠而归"的审美情感与事功、义富义贵相连,打通了审美与生活、伦理道德的封畛,其美学意蕴与价值十分丰厚。 相似文献
8.
9.
谈风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30-33
从儿童欣赏视角分析神魔幻想小说<西游记>的文学魅力,指出孙悟空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童心童性",<西游记>切合儿童接受心理、吸引儿童的四大因素是幻想世界的诱惑、英雄情结的表达、叛逆心理的宣泄、游戏精神的发扬.通过与西方幻想小说<哈利·波特>的对照,指出成功的儿童幻想文学应该走进儿童独特的生命空间、表现儿童的生命冲动和欲望.<西游记>给中国的幻想文学提供了民族化、儿童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试论《西游记》的宗教特质及其理论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光正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4-38
通过《西游记》的宗教描写阐释了《西游记》的宗教问题,认为完全是遵循修性修命、大乘小乘、正道旁门、人身妖躯的理论分野而展开的,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对于《西游记》宗教理论分野的清理有助于廓清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西游记》宗教内涵的种种争论,从而为正确认识《西游记》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韩自波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西游记》人物的语言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大量俗语的运用形成了生动幽默、活泼风趣、流畅滑稽、明快诙谐的喜剧风格,显示出浓郁的世俗化风气;类似童话语言的特性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童趣,富于童话的诗意和美感;声口毕肖的对话语言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孙书磊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0-34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 ,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 ,《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 ,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宁稼雨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24-26
就私人线装藏书中的《西游原旨》、《西游真诠》、《绣像西游真诠》等3种《西游记》的版本特征和与其他版本的对比作出简单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重刊《西游原旨》序分析,认为将《西游记》小说与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西游记》视为一书,乃《西游记》成书以来捕风捉影之谈;列出已知的《西游真诠》的18种版本,其所藏在18种之外;对所藏泰山堂刊本《绣像西游真诠》的卷数和行款、绣像、书前序文进行分析,进而为《西游记》的版本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程日同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11-15
消解精神是《西游记》自由精神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解构既定观念,形式上采用玩世性的游戏笔墨。所谓既定观念,主要包括构成《西游记》思想基础的儒道佛等观念;所谓玩世性的游戏笔墨,因其玩世的不严肃性,而具有了消解意义,主要包括具有戏谑、幽默、闹剧和童话特征的形式。这种消解精神,主要源自《西游记》写“心”的特征和人物如孙悟空市民式的浪漫与自信。 相似文献
15.
张翠丽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9-41
作为中国神魔小说的代表,《西游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通过搜集并排比罗列渗透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有关《西游记》的资料,从再生与重构、典型化和生活化、寓意化、民俗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些资料的文化价值,认为这些资料不仅对研究《西游记》的传播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民俗和民族文化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石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28-32
多年来《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之所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关键就在于大家都是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角度去展开阐述的,而忽视了这部魔幻现实小说的文化内涵的多义性。《西游记》的文化意蕴是多重的:既有对现实生活底蕴的揭示,也有超现实的传奇化描写所造成的魔幻意趣,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给人留下的是永无止境的审美回味,其所蕴含的宗教的、哲学的或其他方面的哲理思考,又都给人以深刻而又隽永的启示。从生活、传奇、审美、哲理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南游记》与顺昌民间大圣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学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25-28
阐述了“大圣信仰”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与《西游记》的关系,结合阂北山区“猴神崇拜”和顺昌大量的“通天大圣”碑刻遗存,认为大约于元末至明中叶,顺昌就形成了“大圣崇拜”。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和早于百回本《西游记》的余象斗《南游记》中分别描绘了“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与华光的关系,说明顺昌“大圣文化”遗存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元杂剧、平话阶段的实物佐证。在此基础上,对大圣文化与顺昌文化产业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玉梅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9-21
小说《西游记》以取经作为全书的线索,将孙悟空神奇浪漫的传奇人生和唐僧师徒壮丽辉煌的取经事业作为故事情节,奇幻的情节通过不凡的线索串联起来,唐僧在书中成为使情节和线索相契合的关键。情节和线索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彼此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情节和线索是小说结构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同对小说的主题具有揭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体现人物性格,二者之间又相互影响:线索贯穿于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