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既充满生机和活力,又保持重大比例的协调发展,所以有必要认真进行探讨。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践表明,单纯运用计划规律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不能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只承认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至多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而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否认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因而只重视运用计划规律而不重视运用价值规律。过去也提自觉运用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而传统的经济学是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我们知道,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只有在承认商品经济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说,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这是针对资本主义的无计划经济而言的。计划经济不是商品经济的对立物,而只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特征,是有计划的商品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指令性计划,是当前我国计划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解决这一课题,首先应当从理论上搞清指令性计划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应有的特性以及它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所显示的长处和短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在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即从实物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大转折。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过程中,很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性作深入的理论探讨。 一、理论上的新突破 1.要突破商品经济在本质上具有盲目性的观点,树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有计划发展的观点。价值规律的作用,特点和后果是同社会经济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规律不仅在微观经济领域起调节作用,而且在宏观经济领域也起调节作用。在微观领域价值规律要求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在宏观领域价值规律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宏观经济领域中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在分散的私人生产组织占统治的社会里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带有  相似文献   

5.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商品存在的基本矛盾。在一般商品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一方面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国家必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一方面,还必须满足各个商品经营者实现商品价值的要求。国家根据全社会利益使国民经济有计  相似文献   

6.
1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出,是对传统计划经济和“半商品经济”理论的否定。它所指出的改革目标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绝不是半商品经济。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定(?)心理,目前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者中间,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半商品经济”观念。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念是“计划经济与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现在,除了劳动力、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不是商品外,其他都是商品,我们已经突破了僵硬的形式。《决定》中提出的计划体制、价格体系、工资制度、税收制度、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等等,都是新问题。我们真正开始了由战时沿袭下来的经济模式向和平时期经济的转变,其特点就是以行政方法管理经济,过渡到以经济方法管理经济,逐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一个总体思想。  相似文献   

8.
要了解什么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商品经济,了解商品经济的一些共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结合历史和当代的实际,可以明确地看出,人类历史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三种经济形态;一是自然经济形态,二是商品经济形态;三是产品经济形态。在这三种经济形态中,第一种持续时间最长,从远古一直延续到近代,其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自给性生产越来越不典型、越不纯粹,其中掺杂了某些商品生产,形成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交叉状态,但从总体来讲,自然经济却在其中占  相似文献   

9.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科学命题,这是对只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否认存在商品经济的传统观点的突破。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重要作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的观点(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51页。  相似文献   

11.
一、如何认识商品经济为了认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先弄清商品经济,因为对商品经济还有许多误解。中国人的传统一向对商品经济没有好感,叫做“无商不奸”。既然商人都是奸商,它就不应存在。但是商品经济虽然被咒骂了几千年,它不但不会消灭,反而有所发展。原先许多社会主义者本来是要消灭它的,可是到了今天,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都要承认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为什么?这就证明,商品经济有它的客观必然性。它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道德范畴,不道德的表现只是乱用这个经济范畴而产生的。现在不少人认为商品经济既有它的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它的消极作用的一面,好象商品经济本身就具有两重性。我认为这个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从目前的争论情况看,需要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我国商品经济的特点。我国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主要是所有制不同,生产的目的不同,商品关系的范围不同。在现阶段,我国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小商品经济,工业的社会化程度也比较低,市场体系还不完善,部分商品供应紧缺的状况,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不少人把公有制和商品经济当成完全不同的经济关系,甚至是异己的关系。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对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它同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比较,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有它自己的特点;作为计划经济,它同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具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因此,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的特点应当是这二者的内在统一。同时,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由于成熟程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正确贯彻赵紫阳同志在党十三大提出的“以有公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指导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新范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个新范畴是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新突破。我们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版,这  相似文献   

16.
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史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我认为,这一范畴所概括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两重属性、两个方面的统一,而不能理解成两个东西、两种经济的混合。把社会主义经济表述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实际上是对经济范畴作板块结构式解释痕迹的残留,是理论不彻底的表现。为了准确把握这一范畴,有必要对有关范畴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7.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两者的有机结合仍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和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本文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摒弃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念,实事求是地肯定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现在大家都认为,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它对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在如何认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点上,各人的体会却是很有些不同的。按照传统观念,计划经济的计划,主要是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而价值规律则是次要的规律。从这个传统观念去体会,难免就会认为,所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无非就是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  相似文献   

19.
列宁指出:“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建设,并力求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才配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列宁全集》第28卷,第18页)解放以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事实是,除了建国初八年以及一九六二年后的三年调整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外,其余时间却老是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特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因此,科学地阐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文就此谈点初步的认识。一、关于价值规律的两个层次我们知道,价值论、价值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