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陵生 《唐都学刊》2006,22(2):20-20
在目前学术刊物的审校过程中“唯”与“惟”的用法存在一些歧义,有些编辑将原作者文中的“唯一”“唯我独尊”等中的“唯”字改为“惟”,有些则拒绝用“惟”字。这些都失之偏颇。笔者翻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第五版,第1446-1447页),“唯”“惟”条目“唯独”注也作“惟独”,“唯恐”注也作“惟恐”,“唯利是图”也作“惟利是图”,“唯命是听”也作“惟命是听”等等。可见“唯”与“惟”在大多数场合是相通的,只有在“唯唯诺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惟妙惟肖”词条中两个字才有所区别。事实上,自古以来“唯”“惟…  相似文献   

2.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3.
冷建军 《社科纵横》2010,25(6):112-113
绘画艺术是人类文化灿烂的一页,是人类文化“理性”的结晶,具有明确的“技术”特征和“训练”特性。然而,绘画艺术却十分重视“感性”因素,通常称之为“感觉”。但是,“感觉“依然不是绘画艺术最终的决定因素,能够将“感觉”建立在“理性”之上,实现“感性”向“理性”的转化即为决定因素。一切离开“理性”而妄谈“感性”都是片面的,一切离开“技术”意义而妄谈“感觉”都只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什么?”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哲学作为哲学”这一重言判断,要从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与“科学”都运用概念;但“哲学的概念”是“辩证的概念”,它自身变化发展。“辩证的概念”为“自由的概念”,以“自由概念”建构起来的“哲学大厦”,是“可移动-可变化”的“自由大厦”。概念是“自由”的,亦即概念为“创造”的。“哲学”为创造性的学问。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中,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没有常规工作”的“科学”,“哲学”只是严格意义上“范式”的科学。在某种“哲学原则-范式”指导下进行的对具体问题的“解题”工作,主要是“科学性”的,而科学家在进行“范式转换-科学革命”工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做“哲学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表示树木的手势阿沙塔树:“阿拉莲”的手势,手指摇动。卡达利树:两手作“蓓蕾”,相互连结,伸展,手指摇动。橘树:“莲花苞”。曼萘罗树:“床”,“灵巧”。婆俱罗树:“抓”。榕树:“旗”。阿周那树:“狮面”。拉库查树:“蜜蜂”。面包树:“灵巧”。木苹果树:同上。般(?)娑果:“旗”和“灵巧”。阿末罗树:“萨姆马·纳约迦”手势,即食指和中指触掌心,其余手指伸展。库鲁瓦卡树:“剪刀”和“三指旗”。象果树:“阿拉莲”手势交叉。  相似文献   

6.
否定与批判“言志”诗学,曾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但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言志”诗学不仅没有被剔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范畴,相反,却借助于西方话语得到合理的传承。“言”救亡图存的启蒙之“志”,与“抒”忧国忧民的个人之“情”,中国现代文学都未摆脱“志”者“大情”、“情”者“小志”的传统思维,具体表现在:主“思”派提倡文学创作的功利意识,进而以“志”代“情”回归“道”统;主“情”派则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情实感,进而以“情”传“志”,回归“道”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虽然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西化”色彩,但其重新“释道”与巧妙“言志”的本质特征,恰恰表明了它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后走向了“西方”。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及方言中,都存在着一种语音现象,叫做文白异读。所谓文白异读,实质上是一种又读现象,是指某些字的读音,存在着书面语读法的差异。文读,是“文言读法”的简称,即书面语读法;白读,是“白话读法”的简称,即口语读法。例如:“剥”“削”二字,“剥”字在“剥夺”“剥离”“剥落”“剥削”“剥蚀”等词语中读作bō,在“剥橘子”“剥花生”等词组中读作bao;“削”字在“剥削”“削发”“削减”“削弱”等词语中读作xuē,在“削苹果”“用刀子削”等词组中读作xio。这里,“剥”“削”二字读作bǒ xuē就是文读现象,读bāo xiāo就是白读现象。  相似文献   

8.
郭店简《老子》“”仍应释读为“惊”,它本作“惊”并非误读。“宠辱”不是并列关系,不是动宾结构,不是偏义复词,不是特有概念。“宠辱”实意为宠即辱,“宠为下也”进一步说明得宠乃卑辱之事。正如“大患”是对“贵”的价值判断,“辱”“下”都是对“宠”的价值判断(“下”即“辱”),故章首两命题宜断句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郭店楚简本将“人”字断在本章章首乃误点句读。老子在此是做价值重估,从而颠覆以“宠”“贵”为上的世俗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02,(1):69-72,90
宋代民间有“说话人”,“说话”就是说书、讲故事。“说话人”讲故事所依据的底本被称为“话本”。其实 ,如果抛开“说话”的形式而单从文字看 ,“话本”是小说的一种 ,是当时流行于民间的白话小说。宋元时代的话本 ,分为“小说”、“诗话”、“平话”和“词话”等数种 ,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含义 ,但都可以笼统地称之为话本。大约到了元代 ,人们开始把宋代旧编和元代新编的讲述历史故事的话本 (即所谓“讲史话本”)称为“平话”。“平话”中的“平”字 ,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平”即是“评”,“平话”即是“评话”,“讲说历史故事而加…  相似文献   

10.
曹雷  苏秀 《东西南北》2011,(5):63-63
现在人们提到“文革”期间的文化现象,常常会出现“内参片”这个词汇。“内参片”是“内部参考影片”的简称。其实它早在“文革”之前就有了。但是,“文革”前的“内参片”和“文革”中的“内参片”含义不完全一样。“文革”前的内参片,是指不能对外公映,仅供业界内部学习参考的影片。而“文革”中的“内参片”差不多就是为“四人帮”等少数人“唱堂会”,虽然有少数影片也给部分文艺界或一些特殊部门的人“内部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释hua     
金文的“■”字,目前尚不能确识。 《说文》:“■,击踝也。”这解释乍一看颇为荒诞不经,因此为诸家所不取。我看《说文》的说法不可轻易抛弃。 第一、“■”与踝有关。 《麦尊》有这样一句话:“侯易者■臣二百家剂。”“易”是“锡”字,即 “赐”。“侯”指井侯。“侯赐”,就是井侯受赐于王的意思。“剂”:券书。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2.
陈德玺 《阅江学刊》2011,(2):138-143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论题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开创的时代,“不断变革”、“不停的动荡”、“不安定和变动”是其主要特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存在方式、生活样式。文化的“世界性”的前提是“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应在“交往”中不断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道”之哲学内涵绝非“折中调和”。“折中调和”是在好与坏间取“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值,或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取模棱两可的立场或态度。这与儒学的“中和”、“中庸”、“中和之道”和“中庸之道”是大相径庭的。至于现代语中的“中庸”一词,已成“折中调和”之代名词,虽有贬义,但属语义学问题,此不讨论。儒家“中庸”、“中和”之“中”即“正”,不一定是中点,也许是“之外”,是恰到好处,无过不及,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相似文献   

14.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伯私见张良”一句,其中的“私”和“见”,很容易看出相当现代汉语的“私下”和“会见”。再看《洛阳伽兰记·王子坊》,对“元融立性贪暴”中的“贪”和“暴”,也容易理解为“贪婪”和“残暴”。同类例举很多,由此看来,古汉语单音词词义有时可以用和它在词素上相关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判断。我们继续对“元融立性贪暴”中的“立”作分析,就有发现把“立”解释为任何和它相关的双音词都不通,如解释为“成立”就觉得可笑,然而解释为“成立”的词素“成”就很准确,即“元融成件贪婪、残暴”。同样,在《病梅馆记》中,对“夭其稚枝”中的“夭”  相似文献   

15.
“著名”者多了起来,忍不住要去查手边的词典。“著名”在词典上说是“很有名”的意思(《四角号码新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被人冠以“著名”者(以下简称“被冠”)之“有名”需“报”到什么程度,词典上没有说,冠人以“著名”者(以下简称“冠者”)可以怎样开发“著名”一词的丰富含义,词典上也没有说。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解读。解读一,“著名”是“有名”、较“很”的意思。司马迁、鲁迅、爱因斯坦等“很有名”没什么可说,但如果某日突然撞见“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著名作家鲁迅”、“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肯定会以为“…  相似文献   

16.
有趣的汉字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相似文献   

17.
说到“社区”,人们首先会提到“区域”,从而会发生一个疑问:社会学把“社区”来代替人们已用熟了的“区域”概念,是否故弄玄虚?或者认为这是生搬硬套美国的“Community”那个词,似乎有点食洋不化。其实,“社区”是个很好的翻译词,顾名思义,“社区”由“社”和“区”组成。“社”意即经济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家族共同体乃至政治共同体之类,“社”之古义即为以祭祀为中心的乡民共同体,“区”才仅是“区域”之意。所以,“社”与“区”合起来,构成地域共同体的概念,显然它大大不同于单纯的“地区”或“区  相似文献   

18.
一 知识经济的哲学普列汉诺夫讲 ,学者之成为学者 ,那就是能旁征博引 ,思想丰富具体。我想加上一条 :学者之成为学者 ,还要善于咬文嚼字 ,概念准确。因此我就认为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经济”的概念。当然我讲的是一家之言。什么是知识 ?英文是knowledge ,know就是知道。汉文是“知识” ,由“知”和“识”两个单字构成。“知”就是“知道” ,“识”就是对“知”道的东西“识”别。“识”也是“知” ,是“知”道得更明晰、更准确、更具体。在物质和精神这一对矛盾中 ,知识属于精神的范畴。这里有个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19.
刘悦笛  Zhu Yihua 《孔学堂》2023,(1):23-31+116-125
林毓生的“创造性转化”与李泽厚的“转换性创造”,提供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导向性方案,同时也是儒家得以“创化”与“转创”的现实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儒家的现代性转型,林毓生所要“转化”的乃是儒家人文主义,李泽厚所要“转换”的则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以西方自由思想为比照,林毓生将“仁”从“礼”中剥离出来,而且把“仁”置于“礼”之先,再与“天赋人权”观念接通起来,从而试图在“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西方自由人文主义”之间实现新的整合。李泽厚描述出“仁”本生于“礼”而后主宰“礼”的历史转变,又在公德与私德区分的现代意义上,主张“礼”“仁”分疏以区别于二者合一抑或对抗。据此,李泽厚以“西体中用”的方式,力求探索出“儒家宗教性道德”与“现代社会性道德”之间新的融合。当代儒家所在寻找的恰是“儒家性的现代化”之路与“现代性的儒家化”之道,“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对传统的从“创造性转化”到“转换性创造”之转变。  相似文献   

20.
自八十年代昆明首开选美之风起,选美热一浪高过一浪。1992年号称“中国选美年”,1993年大有超过92年之势。“北京小姐”、“上海小姐”、“天津小姐”、“南京小姐”、“湖南小姐”、“河南小姐”……各省市“小姐”相继诞生;“公关小姐”、“礼仪小姐”、“空中小姐”以及各种模特大赛、美容大赛、青春风采大赛……数不胜数。一时间,舞台上、荧屏中,佳丽成群,靓女云集,对此,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全国妇联明确表态:“不赞成,不提倡,不组织,不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