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约在《宋书·隐逸传》的序和论中详细阐述了"贤人之隐"(晦道)与"贤者之隐"(藏身)的不同,揭示出这组矛盾背后的深层意蕴。其论述不同于传统隐士书写仅关注这一群体"激贪厉俗"的外在客观作用,而是更多地将"隐"的行为回归到隐逸主体本身,分析"隐"的动机,细化"隐"的类型,从而创造性地将"隐"与"贤"结合起来,最终以"独往之人"("哲人")作为隐逸的理想状态。陶渊明作为当时"独往之人"的代表,成为沈约隐逸理想的现实呈现。客观上,沈约《隐逸传》的书写对陶渊明形象的经典化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山水画家王忠雁是中国美协组织的"江山行"画家组中的主持画家之一。几年来,画家组的画家们饱游饫看,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创作了一批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举办了十多次汇报作品展。他们的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感、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个性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王忠雁的山水画多以繁密为特点,  相似文献   

3.
霍建波  黄镇 《社科纵横》2010,25(8):98-100
本文选取苏轼具有代表性的隐逸词来分析其隐逸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对苏轼隐逸思想和宋代隐逸文化做了分析。文章阐述了苏轼"以儒治世、以佛静心、以道修身"的思想特点,说明宋代隐逸文化已经内化为人的心理需求,宋代文人更看重人内心的解脱与超越,这是对前代隐逸思想的继承和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明末清初,在南京地区聚集了一批杰出的画家,被后世称作"金陵画派"。300年后,同样是在南京地区,又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画家,便被命名为"新金陵画派"。  相似文献   

5.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1,3(1):127-130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中的桂花意象究属何指,历来颇受关注。一般有两种解析:一是指代月光,一是实指桂花。有论者谓,指代月光与后句"月出惊山鸟"意象有重复之嫌,若实指桂花则又谓春天不当有桂花开放。又有人别出蹊径,认为此桂花只代表隐逸之志。从王维创作特点和该诗的语境看,实指桂花不合逻辑,代表隐逸之志实属下解,指称月光才是最合理的解释,不必刻意翻新,以深释浅。  相似文献   

6.
付兴林 《唐都学刊》2004,20(5):38-42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两位著名的隐逸诗人,但由于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及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他们的隐逸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从隐逸的动机看,王朝隐以图自安,孟弃世以逞其志;从隐逸的形式看,王富贵山林、亦官亦隐,孟情寄山水、布衣终身;从隐后的心情看,王恬淡平和,孟怨怅愤懑。  相似文献   

7.
兵强马壮     
<正>在照相技术尚未诞生的年代,宫廷养着一大批画家,用来记录宫廷生活和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今天所见的清代宫廷画家作品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大命题、主旋律的创作。事实上,这正是宫廷画家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记录下阅兵、出巡、祭祀、盛典甚至战争的图景,留给后世回望、瞻仰。譬如阅兵,今天需要由照相机和摄影机记录一切的场景,在清代,则由宫廷画家充当摄录的角色。《乾隆大阅图》,是由宫廷画家  相似文献   

8.
霍建波 《社科纵横》2012,(8):85-86,93
明代无名氏的《杨家将演义》是一部较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该书不但有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而且也有着明显的隐逸内容。它以隐士开篇,以隐退结尾,前后呼应,使全书笼罩在隐逸的氛围之下。形成这种双重主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传统隐逸思想尤其儒家隐逸观的影响,还有深刻的现实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作为精神偶像树立于诗坛,纯粹是靠文学实现的.而他的作品后来被遵尊为一种风格典范,则是依赖其作品的精神史内涵.陶渊明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过程,作为其文学之标签的"隐逸"在后世的接受也呈现为多样的内涵,尤其是到明清两代,已被注入特殊的积极意义.与隐逸原初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李红春  陈炎 《求是学刊》2002,29(5):92-98
在儒、释、道三教发生裂变的中唐时代 ,中唐诗歌在美学面貌上表现得异常丰富、复杂。此时的诗人在较为自觉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 ,逐渐形成了相对明晰的美学流派。在众多的流派之中 ,择其大端可分为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浅切派”、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险怪派”、以刘长卿和韦应物为代表的“隐逸派”等三支。从文化资源上看 ,这三种美学倾向显然分别与儒、释、道三教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金仁 《今日辽宁》2002,(2):28-29
金州濒海拥山,山光水色毓灵秀,佳艺尽蕴辽南风,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书家和画家.  相似文献   

12.
王乐为 《求是学刊》2016,(6):129-136
明末清初著名文人群体"易堂九子"中曾灿以好诗、能诗著称当世。在其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曾灿集中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高蹈隐逸之情和后来因为稻粱谋而滋生的羞耻感、苦痛感。其生存之思的变迁,既是其丰富而生动人性的真实显现,又代表着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的普遍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9,25(4):102-104
从文化角度解读<高士传>序文,认为其从四个方面对隐逸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一,揭示并强调了儒家思想与隐逸文化的密切关系;第二,概括了隐士发展的简明历史;第三,论述了隐士对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第四,阐明了<高士传>收录人物的严格标准.<高士传>序文堪称中国隐逸文化史上的第一篇专论,标志着我国隐逸文化的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4.
正197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晚明变形主义画家作品展",率先将晚明具有变形风格的画家作品集合展出,称之为"晚明变形主义",后来这一提法获学界广泛认同,成为描述晚明尚奇求怪艺术取向的代名词。晚明变形人物画以吴彬、丁云鹏、崔子忠、陈洪绶为代表,四人风格面貌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长安三杰     
正长安画派是西北文化的一面旗帜,但其代表画家却大多不是西北人。上世纪40至60年代,这些画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西北地区,被当地厚重的历史、粗犷的文化、淳朴的民风所感染,开始创作以西北风物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他们的到来改变了西北地区无画派的历史,将辽阔的黄土高原刻在了中国美术史的画卷上。其中影响最大的三个人,即赵望云、石鲁、何海霞,被称为"长安三杰"。"平民画家"赵望云提起长安画派,人们首先想到的  相似文献   

16.
工笔重彩是人们运用严谨工整的笔线与浓重的色彩描绘客观世界,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是我国写意绘画体系丰富表现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笔重彩创作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已取得丰硕成果。它和近几十年来以潘絜兹先生带领的一批工笔重彩画家们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在这群画家中,就包括中年军旅画家王天胜。  相似文献   

17.
唐代隐逸风尚盛行,文人与隐士交游频繁,唐人寻访隐逸乐此不疲,由此滋生出唐诗的寻隐主题。唐诗的寻隐主题是对前代招隐题材的承继。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寻隐诗体现的思想意趣有异,但唐人借寻隐来满足其山水之好、寻求心灵超脱的鹄的则是一贯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相似文献   

18.
李刚1943年生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是关东画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文联命其为“中国百杰画家”。他的画不但受到大陆观众的喜爱,也受到台湾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西行法师在长达50年的隐逸生活中,开启了日本隐逸文学的先河。他把隐逸生活与和歌创作结合起来,在和歌创作中融入了佛教思想,扩大了和歌的表现领域。他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发现了"闲寂"的美,使"闲寂"的美学理念得以形象化,丰富了和歌的表现方法,直接影响了"徘圣"松尾芭蕉的创作。研究西行法师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这位日本古代的传奇歌人,而且可以使人们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史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吴限 《今日辽宁》2014,(10):88-89
李晨是个很有个性的画家——一个足以被称作当代插图和连环画领域的代表人物,但在他自己的眼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画家而已。世间没有绝对之物.有些东西的低度恰恰就是它的高度。物是如此,人更是如此。时下辽沈艺术圈里提起李展的名字并不如有些画家那般响亮.但说起他的画却没有谁不叹服!所以.许多年来,尽管他的作品在全国美展、全军美展不断获得金奖银奖,尽管他的身份不断变换,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低酋与低调,心安理得地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