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雅明的“拱廊研究计划”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他将对现代生活的体认凝结在有关拱廊研究的意象交错里,通过对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进行捕捉,以意象展现的方式,诗意地实施着现代性批判,对大众进行回归性救赎,表现出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和社会所拥有的高度伦理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两个角度探讨了拱廊街与发达资本主义共谋的问题:一是从文本层面即也就是从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手稿中对拱廊街的批判词条出发,二是从作为物质文化的拱廊街,从它的建筑材料、结构、功能等角度出发,对拱廊街这个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的拜物病灶展开批判。本雅明希望借助超现实主义以梦幻手段逃离现实的虚幻性,以唤来弥撒亚之灵。但本雅明的批判方法本身带有乌托邦性质,最终是向内心寻求突破,而不希求对外变革。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应是对整个社会寓言的抽象性思考,而非指向外部现实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反之本雅明拱廊街批判中展示出来的后现代性,与今日拱廊街物是人非的现状相似,悄悄呼应了波德里亚的拟像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间接提到的“拱廊直译”这一概念至今鲜有人提及。本文从本雅明的语言观出发,根据《译者的任务》中的主要概念和“拱廊直译”的关系,论述了“拱廊直译”的重要性和用途,并结合具体例子深入阐述其具体表现形式和优越性,最后对“拱廊直译”的方法作出两点总结。  相似文献   

4.
以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重复的创伤体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对“震惊体验”作出深刻的现代性批判。在本雅明看来,“震惊体验”无法给予个体丰富的审美意义,要从“震惊体验”中真正获得解放,必然要以大众“经验”作为启示,回归到具有连续性的大众“经验”之中。本雅明之所以采取“震惊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大众的现代都市生活特点,与他本人敏感细腻的批评风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瓦尔特·本雅明的<单行道>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开端,<巴黎拱廊>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束.本文主要是从这两部著作来考察本雅明的文学理论.布莱希特主张写作应当以丑恶的、新的事物为出发点.本雅明的救赎文学,就是从资本主义腐朽的一面着手,用文学的震撼,来激发社会的道德力量,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等待弥赛亚时代的降临.  相似文献   

6.
对本雅明翻译观的解读,既不能当作现代翻译研究所关心的技巧问题,也不能将本氏的前后文本割裂开来,必须从语言批判—接受之维—解构诠释这样一个思想轨迹入手,注意它的转向和转变。只有把本雅明翻译作为隐寓,才能剀切地认识到他对现代性危机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作为空间批评的先驱,关于巴黎与波德莱尔诗歌互文性关系的阐释对其后的城市研究影响巨大.他通过对超现实主义的研究获得了某种世俗启迪,认为对其解读必须与巴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他发现了城市化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进程的物质化向度的历史意义,将已经被取代的拱廊、工业建筑及广告等物质性历史“垃圾”与现代主义文学开创者波德莱尔的诗歌联系起来,研究城市日常生活与文学文本的辨证关系及蕴涵着现代性震惊体验的互文表述.波德莱尔的诗歌被他视做一种现代城市的辩证意象,通过解读其作为诗性事物的商品意象来探究19世纪城市生活各种体验,并发展出一种建立在由资本主义过时商品构成的废墟之上的乌托邦美学.  相似文献   

8.
意义的精神性救赎——论本雅明思想的精神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雅明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独立思考作为自己一生的思想姿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来理解社会,同时实施自己的现实批判、思想突围和精神救赎.他的思想集中传达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其批评姿态和精神关切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对于中国当前学术批评仍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式批评与文化批评日益呈现出“合流”的趋势,构成了一种意在通过形式分析达到文化探视的“形式/文化学批评”。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其深广的社会语境与学术渊源。当代文学批评存在于一个变化与开放的世界中,为了适应和理解这种变化与开放,批评必然要从内部和外部寻求突破。在内部,批评的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结构考察和文化分析形成了整合倾向。在外部,批评在努力突破自身的学科疆界和知识域限,通过学科与文化的双重跨越,谋求自身外延的扩张。跨学科、跨文化批评之路的选择,跟批评家对文学现代性及批评现代性的思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现代创伤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文化学与文学三个学科领域。心理学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创伤性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目的在于从生物上发现、诊断、治愈个体病症。而文化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现代性历程中未被揭示的创伤文化结构,其目的在于从历史上揭示现代社会深层的欲望机制,批判现代性与全球化的负面问题。文学维度的创伤研究主要研究创伤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次上的感性表述,其目的在于从叙事学上厘定创伤可言说与不可言说的边界,超越现代性的创伤。这三个维度互相影响,互相补足,构成了创伤研究的基本人文学科结构。跨学科地考察创伤研究,是后疫情时代揭示疾病与人、社会关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12.
从近年来一批电影学研究者,特别是米莲姆·汉森、李欧梵、张英进、张真等人对本雅明理论的援引和借鉴中,我们可以发现,本雅明有关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论述对现代电影理论有着相当的渗透性。本雅明理论对现代电影理论的确有着极为重要的当下意义,目前我们对其发掘还远远不够。同时本雅明也有他个人的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将本雅明对现代电影理论的贡献进行一番梳理,并对其言说中的矛盾之处做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应如何结合当前具体语境进一步超越本雅明,从而为拓展当下电影研究的视野提供一种参照。本雅明从学理上强调了电影的商品属性,将商品性上升到电影的本体层面作出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同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经典电影理论的对抗;本雅明所提出的“废墟”主题在后现代影像文本中的集中呈现体现了本雅明对现代文化、现代电影理论的超前预见。本雅明虽主张电影的商品化,但他反对资本对电影的控制,因此他推荐明显同电影的商品性相抵牾的前苏联电影经验,这就形成了本雅明电影商品化理论中的悖论。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控制,但电影创作又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生产,它是由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诸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一项复杂的精神性劳动,资本控制不了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电影生产者个体的精神,这就为电影生产者冲破资本的控制、挑战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提供了多种可能。因此,电影的政治功能可以通过进步的电影人在电影商业机制内部得以体现。另外,本雅明虽然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精英知识分子身份的固有规定性,又使本雅明的言说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由此产生的消解意义、碎片化、平面化等文化现象的焦虑,这反映了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态度的游移。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下语境中,本雅明曾经面临的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等严格的二元对立已经基本被超越,东方文化的崛起为我们走出本雅明曾经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一种途径,中国文化中的庄、禅哲学完全可以为解决本雅明乃至西方后现代理论家们无法解决的文化难题提供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3.
本雅明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并非是片段、零星的,在其晦涩的语言观阐释中包含着对现代性进程的独特体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辨证批判的思维方式融入到对语言的思考中,看到了语言背后的现代性问题。或者说,他是在借语言问题,展示了一幅现代性语境下人类语言堕落的图画。他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堕落,而是更深层次的人的堕落。对于本雅明来说,正是翻译摧毁了现在堆砌在堕落的人类语言上的废墟,使纯语言的光芒在翻译这个“深海采珠”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末期以来,现代性在反思线性时间进程观的同时开启了空间转向,其生成也是直接伴随着文化研究和后现代性思潮。文化研究产生了空间转向,空间转向又成为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并且成为后期审美现代性和文学研究的焦点,尤其在个人的空间文化体验、文学审美空间和社会空间生产实践方面进行反思。文化研究在具体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层面产生困境,而空间转向却在体验论、同情论和家园论方面提供了文学研究的新方法,进而回归文学前学科性质的诗性话语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在提出现代性与抒情的关系问题时,主要以波德莱尔为例,首先揭示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感知方式的巨大差别,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抒情”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功能变迁、传统“抒情”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处境及其如何应对现代性“震惊”体验的两种方式:神会与忧郁。本雅明深刻揭示了抒情的本质及其限度,尽管其讨论仍有不足,但无疑为后来者的相关研究奠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性商业化进程中,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关注与焦虑的核心范式.人们对空间的立场关涉到人类生存、生命的质量及地球的未来.空间不仅困扰当代社会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现代社会对城市空间的关注与焦虑,是基于空间的现代性特征与人们对当下的生活体验.从城市商业空间视角,来阐释当代人对城市空间的立场与体验,探究空间商业伦理规约,为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一种新思维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现代性历史元叙事作为切入口,可以发现建国后17年经典化批评的历史观具有自反性的宿命以及自身无法突破的悖论.这种尴尬、悖谬的悲剧性历史决定了以现代性、"一体化"、"不断革命"论为特征的文学批评必然走向崩溃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utop ia)是人们基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和义务而超越于给定的现实社会,并对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的社会理想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设计,代表着人类对某种社会理想的目的性追求和期待。在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乌托邦应该发挥摆脱世俗的社会救赎力量,拓展历史的可能性及其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性批判问题上,我们忽略了康德哲学的贡献.康德不仅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维护现代性的哲学家,相反,他是最早开启对现代性批判的思想家之一.反对理性主义对超验领域的侵蚀,抵制功利主义道德的冲击,反对艺术是对自然的机械模仿或人的本能流露的低俗主义艺术观,反对盲目乐观主义历史观等等,康德从四重维度对现代性展开了批判.康德的现代性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抗击虚无主义、遏制生态危机、反对霸权主义提供了不尽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