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日本战后五十年发展轨迹的基本特征是政治的“低姿态”和经济的“高姿态”。这是日本根据其战败国地位所确定的一种发展战略。天皇晋见麦克阿瑟是政治的“低姿态”的开始,之后,各项民主改革是其继续。日本政府的政治低姿态是服务于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经济的高姿态的。其结果,日本经济在战后第一个十年得以复兴。在之后的两个十年间,日本政府有意识地贯彻这一战略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最近这两个十年间,尽管其间或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要求,但纵观全局,日本历届政府仍基本遵循这一战略。避免同美国正面冲突,在同中国和东盟国家交往中表现低姿态。总之,这一战略促成了日本今天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和苏加诺的“社会革命”论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孙中山和苏加诺的“社会革命”论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孙中山的“社会革命”论对亚洲民族主义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了第三世界落后国家“中间道路”的先河;苏加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社会革命”论,他们的相同之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象中国、印度尼西亚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进行“社会革命”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论政治学研究的不可"价值中立"--以行为主义政治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中立”是历史上许多政治学者的追求,但是,由于政治现象与价值密切相关,政治学研究必然要涉及价值判断。事实上,历史上从来没有全然“价值中立”的政治学研究,即使以“价值中立”相标榜的行为主义政治学者,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价值中立”;他们所提倡的“价值中立”论,事实上暗含有一个价值前提,那就是,以西方主要是以美国既定的政治制度为蓝本,反对政治争论乃至政治变革,反映出典型的政治保守倾向。  相似文献   

4.
张媛 《社会科学论坛》2010,(7):156-160,165
17世纪早期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实行的清教教会成员制度是清教移民为实现其伟大的宗教梦想所采用的重要政治手段之一,因此,通过考察其教会成员制度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清教神权在美洲荒野建设一个新社会的过程中,是如何逐步走向世俗化,并最终导向政教分离的。  相似文献   

5.
曹辉林 《晋阳学刊》2015,(2):97-101
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是宗教学、法学领域不可回避的命题,但以往的相关研究忽略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狱神庙现象的存在及其学术价值。为此,以狱神庙为案例,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着手对其进行探讨,不仅必要,而且颇有意义。在以"神道设教"为特征的传统中国政教体系中,作为具有同构性质的社会控制形式的宗教与法律之间,不仅是一种相嵌互动的一体化关系,而且在维护世俗政治、神圣权威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的目的上,两者经常进行共谋协作,并从相互支持中获得互惠。同时,狱神庙现象的普遍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折射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坚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来理解和把握“讲政治”。政治与经济水乳交融 ,难分难解。政治离不开经济 ,经济也离不开政治 ;政治之中有经济 ,经济之中亦有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政治 ,经济是政治的经济。但并不是说政治就等于经济工作。如果我们以“讲政治”冲击和影响了正常的经济工作 ,这恰恰违背了我们“讲政治”的真正用意。就现阶段中国具体的情况而言 ,政治是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我们必须在“讲政治”的同时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坚持党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决定了我们“讲政治” ,只能讲马克思主义的政治 ,只能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必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和经济建设中 ,坚持政治是灵魂、是大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科学地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还应准确地把握政治作用的“度”。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时评性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可被视作其“民族国家政治学批判”。通过梳理马克思写作的三重目的,可以得出这一观点成立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结构性矛盾与“二律背反”,可以得出这一观点成立的必要性;通过将“人民主权”理念置入康德哲学框架内,可以凸显出一条可能的马克思“国家政治学批判”的理论进路。如果说《资本论》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分析论证其崩溃的必然性,那么,《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便阐明了看似“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虚假幻相。代表“人民主权”的资产阶级“公意”无法包含与其存在根基发生直接冲突的无产阶级“众意”,这一蕴含在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指明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也使得马克思的“国家政治学批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以经学为形式、以神学目的论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正统思想在文化学术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身处东汉时期的王充直追战国末期的荀子,异军突起,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但由于为那个时代所决定的历史局限,王充的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其社会历史观尤其如此。他主观上力图在社会政治历史领域贯彻唯物主义,但客观上展现出来的却是历史唯心主义;他坚持“汉高于周”的历史进化思想,又摆脱不了不变论和循环论;他坚信历史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而又将这种必然性降低到偶然性;他认为教化与治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认为最后决定治乱的是“时”、“数”;他笃信命定论,但有时也相信人的主观努力;他把无情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统治及其偶像,但又以令人生厌的阿谀之词去歌颂他所面对的王朝和“圣王”,乃至匍匐在“至圣先师”的脚下等等。总之,他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是傲世的天才,有时是可厌的俗物,然而,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王充,而不是被抽象化了的或被一些人用圣水洗礼净化过的王充。  相似文献   

9.
“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形态之一,长期以来因其形式的独特性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体形式之历时性演变为论述视角,通过对“论”的概念界定,及其内在演变规律的把握,试图揭示出“论”的纵向发展脉络“,论”之独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由“社会公仆”到“社会的主人”——中国早期政治组织产生的途径沈长云关于早期国家即早期政治组织的产生,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一般认为夏、商、周三代即属于早期国家的范畴,并且多数学者亦认为我国早期政治组织有着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组织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乐教思想主要体现为“声有哀乐”和“声无哀乐”两大流派。儒家“声有哀乐”对(礼)乐教化进行了理论反思,认为喜、怒、哀、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与自然、刑法、政治、道德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从而发挥移风易俗的作用。“声无哀乐”借鉴了道家思想,强调音乐的审美属性,但没有否认音乐的教化功能,而是通过解释音声的本质,揭示了音乐移风易俗的发生机制。“声无哀乐”推进了“声有哀乐”有关德性教化的论述,实现了传统乐教思想的演进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董子在各篇著作中有关“和”的论述做全面介绍,并特别就其有关“和生物”“和政”及“德莫大于和”的三个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和”论中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韩国媒体讨论了“青年世代论”的衍变与分化,从“88万元世代”论到“达观世代”论,虽然表面上表达了一种从悲观到乐观的精神面貌,但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即同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新自由主义话语,这与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及意识形态的蔓延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新自由主义不断扩张之下所导致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一、过渡时期社会不能有基本经济法则关於过渡时期基本经济法则问题的讨论,现在正热烈展开着。在讨论中存在着好多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过渡时期社会有其独特的基本经济法则,有的认为过渡时期有五种主要经济法则,有的认为有三种基本经济法则,有的认为有二种,有的认为只有一种。这几种论点,可名之曰“独有论”、“五论”、“三论”、“二论”、“一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研究一下:基本经济法则是由什麽条件产生的?它是“社会”的产物呢?还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 我们认为:基本经济法则本身不与某一“社会”  相似文献   

15.
朱锋华 《学术界》2006,(4):241-246
荀子思想,无论是关于道德主体心性规律的义理之学的探讨,还是力图匡扶政治秩序、建立王权政治的对礼法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思索,其真正的归旨乃在于政治伦理思想的阐述。其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本观念、尊君思想和“群居和一”的社会理念上,以及为实现这社会政治理想所采取的诸如“尊王贱霸”、“隆礼重法”等政治手段和“富民强国”的经世致用之策。  相似文献   

16.
楚国社会经济演进轨迹鸟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①。研究楚国历史,离不开对楚国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亦即经济基础的分析。作为楚国社会经济基础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的土地所有制,无疑是形成楚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根源。因此,楚国土地所有制使理所当然地成为首当其冲的考察对象。西周早期,周成王把一块鞭长莫及的蛮荒之地封给楚人,旨在以此确定楚人对周室的经济附庸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并无…  相似文献   

17.
普列汉诺夫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一)生产力的状况;(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①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概括,揭示了社会心理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及其在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中介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政治制度通过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式起决定…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史实为据 ,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批判传统思想文化的潮流。认为这种批判 ,其范围涉及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社会伦理、妇女解放、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表现出相当彻底和全面的思想解放要求 ,其态度也十分激烈。指出“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主要问题 ,在辛亥革命时期几乎都已提出来了。因此可以说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 ,是“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化的政治”和“文化政治”两个概念为分析线索,讨论西方文化与政治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分析文化现代性的政治含义,进而分析政治如何取得文化形式,最后评论“后现代”的文化政治观。本文认为,“文化政治”回应了西方社会的当代变化,在法律和经济模式之外对权力和斗争作了新的思考,在政治思想上强调了重建社会、文化、主体和理论的必要性,为社会改造提供了新的主体、运动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只是当代政治的一种形式,而不可能是政治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发展平台”作为一个新概念或一种新理念,在我国逐步形成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可以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台阶论”、“结构论”、“阶段话”(“飞跃论”)、“创新论”,对我国经济在新世纪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